标题
标题
内容
打造岭南文艺新高地 ——广东五部作品入选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更新时间:2020-01-03 来源:广东文坛
近日,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名单在北京正式公布,共73部作品获奖。其中,广东省委宣传部报送的五部作品榜上有名,获奖数量在全国省区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广东省委宣传部获组织工作奖。
五部获奖作品中,由广东省委宣传部选送的图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获特别奖,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歌曲《再一次出发》《信仰》、广播剧《大爱人间》获得优秀作品奖。
广东获奖作品主题鲜明、艺术精湛,展现了广东打造新时代岭南文艺新高地,推动文学艺术事业全面繁荣的努力和成果,显示了广东在电影、音乐、广播剧、图书等创作上的底气和实力,充分彰显了广东文艺界立足时代所需,聚焦现实题材创作的风采。
以拾穗者的鞠躬还原大桥建设过程
长篇纪实文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描述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发轫到2018年梦想成真,港珠澳大桥缘起、立项、论证、环评、施工的过程,对这座涉及一个经济特区和两个特别行政区的超级工程进行了全方位记录。该书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广东作家曾平标创作,是一本聚焦广东重大题材的力作。
创作过程可谓十年磨一剑。曾平标花费3年跟踪收集资料,5年采访创作,2年修改补充完善。足迹踏遍全国各地,走访国内行业顶尖专家,期间联系不下250人,采访了100多人,包括方案构想者、项目管理者、大桥建设者等多位亲历的关键人物,极为真实且细腻地还原了大桥建设过程。
曾平标认为,港珠澳大桥不仅是一座物理意义上的大桥,更以物理联通的形式体现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桥”。“这本书不仅是其写作以来最大的一次挑战,更是在写作道路上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曾平标希望深深地弯下腰,以拾穗者的鞠躬,捧起伶仃洋上那些大桥普通建设者的一个个精彩故事,留给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后人。
立足时代 跟拍8年致敬劳动者
2018年10月24日,历经6年调研、9年施工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全国振奋,全球瞩目。长达8年的跟踪拍摄,筛选出近1000小时的原始素材……凝聚着建设者汗水的故事,都被记录在电影《港珠澳大桥》中。
“中国目前有近4亿一线建设职工,我想以这部影片致敬那些建设者们,还有那些在各自岗位默默付出的劳动者们。”《港珠澳大桥》总制片人、总导演闫东告诉记者,早在电视纪录片版本策划之初,闫东就要求所有素材均按照电影的标准4K拍摄,这背后藏着他和团队一个小小的“野心”:完成一部能进院线的纪录电影。
2017年8月,台风“天鸽”“帕卡”相继登陆广东沿海,飓风拍击海岸掀起巨浪,雨过天晴后,刚刚贯通50天的港珠澳大桥巍然屹立在伶仃洋上。这成为了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的故事开端。
闫东与团队多次讨论后,决定把岛隧项目总工程师林鸣带领团队安放最后一节沉管E30的压轴大戏定为电影版的核心故事。在电影版创作伊始,闫东就要求重新对素材进行地毯式拉网,彻底推翻电视版的框架,从海量素材中挖掘“还有哪些能表达我们内心情感的东西”。
闫东说,电影版中还穿插了一小段史料,讲述的是淞沪抗战爆发后,茅以升不得不亲手炸毁仅通车89天的钱塘江大桥的经过。“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积贫积弱的中国,让茅以升留不住凝聚他心血的钱塘江大桥;国人也因此清醒:只有强大繁荣的中国,才有港珠澳大桥长虹卧波,联通世界。”
今年4月,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开始在全国各地点映。在北京语言大学的点映场,闫东请到了林鸣现场观看。闫东留意到,整个观影的过程,林鸣表面平静,中途却几次红了眼眶。回顾自己9年的心血,林鸣感慨万千地说:“一定要带家人去看。”
在闫东看来,拍摄这部纪录片,不仅为了致敬,更希望把这种精神传递给青少年。“他们在哪里流泪、哪里欢喜,可能就是共鸣所在。我希望他们能在这些故事里获得感动和鼓舞。”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