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同根同源 同心同力 打造人文湾区 ——粤港澳三地文学组织负责人谈如何推进大湾区文学建设
更新时间:2019-12-25 来源:广东文坛
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
当前,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对广东文学事业高度重视,省委领导近期对省作协工作提出了“文学艺术要有高原,更要有高峰”、“结合大湾区建设把文化、文学、艺术搞好,要异军突起”、“广东作家成长和作品传世,要有安排和计划”、“广东有血脉、有沃土、有基础,完全应该出大作品”等指示要求,要求省作协“要把打造广东文艺高峰,作为主要任务”、“作家要深入生活,像当年柳青一样,一年一批,搞几批,培养焕发广东精、气、神的大师名家。”省委领导亲自谋划和推动广东文学事业,广东文学事业呈现出十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是我们近年来发展文学事业十分难得的宝贵机遇。
广东文学具有量大、面广、后劲足的特点。量大,就是全省有中国作协会员554人,名列全国第二,省作协会员3750人,各市县及行业分会的会员达17000人,如果包括广州、深圳等地的网络作家,写作人数接近10万人,文学基础十分厚实;面广,就是各地级以上市形成各自的文学特色,如广州成为“都市文学”重镇,深圳成为“移民作家”重镇,东莞成为“劳动者文学”重镇,佛山成为“工业文学”重镇;后劲足,就是广东文学新生代逐步成长起来,一批80后、90后作家整体崛起的态势比较好,在全国有较大影响。
同时,广东文学的短板也比较突出。比如,作家群体缺乏领军人物,有影响的作品不多。在刘斯奋的《白门柳》1997年获奖后,20多年来再没有作品获得过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也有近十年时间没有获得过。接下来我们将采取一系列举措,发挥长处,弥补不足,引领广东文学走上“异军突起”之路。
具体措施包括策划重点作家对重点作品的创作,组织重点作家到基层去深扎,像当年柳青、路遥一样,与农民、工人在一起,真实地感应他们的忧乐甘苦,感应时代,创作出精品力作。同时,我们也要对作家作品分类推动,广东年轻作家有后劲,那么我们准备在下半年举行长篇小说创作推进会,布局今后几年长篇小说的创作,举行长篇报告文学创作推进会,研究怎么样创作长篇报告文学。争取明年召开青年作家代表大会,让年轻的作家找准方向,尽快成长起来。号召作家向老一辈作家学习,扎根广东,深入生活,写出广东的风貌、韵味,写出广东人的精气神,写出表现改革开放40年的作品。
推动粤港澳文学融合发展,广东过去积累了一些经验,将来也需要把握好一些原则,体现为: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自觉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让文学成果更多惠及大湾区居民。履行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的神圣职责。二是坚持以创新为动力。把继承创新和交流借鉴统一起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创新思想观念、创新文学形式、创新表现手法,提升文学作品感染力。创新文学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文学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媒体有机融合增强发展活力,拓展文学空间。三是坚持以融合为导向。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吸收先进、科学、有益的东西,在广泛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实现文学的融合,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粤港澳文学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提升湾区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四是坚持以发展为目标。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从全国大格局、全球大视野中谋划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工作,扭住关键环节、突出重点领域、狠抓贯彻落实,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打造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实现共同发展。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
回望历史,互联互通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合作的天然属性。粤港澳地域毗邻相通,文化同根同源。无论是从珠玑巷散向珠三角、港澳地区的广府人,从闽南迁移至粤东沿海一带的潮汕人,还是从中原至赣闽粤交界处的客家人,都在地理的迁徙和文化的融合中,造就了粤港澳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粤港澳文化不但具有兼收并蓄的广阔胸襟,善于学习不同文化的优长,而且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不断吐故纳新,“敢为天下先”成为最鲜明的标记。近代以来,最有现代性的文学艺术观点和样式都在粤港澳地区率先出现,如文学界的黄遵宪、梁启超、李金发、刘以鬯、金庸,油画界的李铁夫,电影界的蔡楚生、司徒慧敏、黎民伟等等。依托地缘优势,粤港澳大湾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吸收先进、科学、有益的东西,在广泛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实现文化融合和创新,必将进一步增强粤港澳文学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建设人文湾区,提升湾区文化软实力,毫无疑问地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合作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展望未来,共融共享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粤港澳自古是中国和外国通商与文化往来的交通枢纽,是西方文明最早的登陆地,是遍布世界各国华侨的最早始发地。长期以来,粤港澳文学工作者在现实日新月异的图景中自觉承担起历史责任,体现出可敬的创作智慧和可贵的使命意识,树立了现代化城市文学创作群体应有的崭新形象。一大批作品为探究粤港澳地区整体思想风貌、风俗人情提供了可贵的文本,其所负载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意蕴成为粤港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充实了粤港澳地区人民的精神生活。大湾区是一个资源互换、产业合作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区域,又是精心打造的优质生活圈。文学要发展,同样需要树立适应这个特定时代特定地域发展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强化融合意识,相互吸引,共同参与,强化交流,增强共鸣,拓展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掀起南方大地上新一轮的史诗般实践,时代呼唤文学工作者书写新篇章的凌云壮志。如何善于把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平衡点,在文明、文化的传承中汲取艺术创作主题和母题,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保持独立的文化品格,锻造富于个性的文学,展示作品魅力?如何以湾区故事折射出中国故事,为解读全球性“中国热”、经济性“中国方案”提供文化参考,在树立中华文化形象、形成中国印象上作出重要贡献?这将是大湾区文学工作者面临的光荣使命。
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
粤港澳大湾区的构建是高瞻远瞩的。大家知道,美国纽约大湾区比起旧金山湾地域更大,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大都会区域(2016年超过2000万人口)。美国以两大城市命名的大湾区的建立,促进当地的经济腾飞,也间接整合了跨区的文化资源,繁荣了文化艺术创作。
目前由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伶仃洋组成的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东省九个相邻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面积凡5.6万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人口达7000万。
比起美国两个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从幅员到人口,甚至资源和规模都大得多。换言之,粤港澳大湾区整合后更具优势和挑战性。
从文化层面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均与岭南文化十分亲近,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整合,也可以说是岭南文化的一次大整合。香港是国际文化窗口,也是中西文化交汇之地,资讯发达,过去一直发挥着文化窗口的作用。1997年回归后,对整合内地与特区的文化,仍然起着一定的作用。
过去我负责的香港出版社,曾通过与内地包括广东合作出版,利用香港的制作力量,结合内地丰富的作者资源和编辑力量,出版近20套文库和多部大型画册。香港的文化资讯较发达,但发表园地较少,大湾区的广东地区的文艺资源丰富,如果把这些地区的文艺社团和刊物园地整合成互动平台,势将活跃文艺创作与交流。
此番我们大湾区文学社团代表会聚一堂,共商大湾区文学发展大计,制定合作机制,范围广及出版、译介、培训和定期举办研讨会、文学交流等各个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将繁荣大湾区的文学创作、开创大湾区文学新局面。
总的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我们相信,随着大湾区文学联盟的成立,整合大湾区文化优势,把香港的文学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并进行互补整合发展,将是大有作为的。
香港作家联会成立于1988年,由原来31位倡议者,发展到迄今有300多位会员。香港作家联会抱持以文会友的宗旨,先后举办近200场文学讲座、文学交流、文学研讨会等。去年香港作家联会成立30周年,海内外30个文学社团负责人及十多位著名作家与会,以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为团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为副团长,率领中国作家协会代表团到贺,对香港作家联会是巨大的支持和鼓舞!
我五月在北京“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分组讨论中曾指出,文化是文明的载体,文艺是文化的载体,文学是文艺的灵魂。香港作家联会愿与大湾区的文学同仁们一起,共同努力促进大湾区文学的交流和发展!
正如苏东坡说:“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也。诚然,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让我们好好把握吧!
澳门笔会理事长汤梅笑:
今天我荣幸地代表澳门笔会出席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这不仅是澳门笔会的大事,亦是今后澳门文学界共同参与构建大湾区文学的开始。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不仅促进三地的经济互利合作,还将推动人文交流,达到相通、相知,共融、共进,这成为港澳特区实施“一国两制”以来文学界获取新发展的契机。
我们喜见在有效的合作机制下,订定合作内容、项目,包括出版《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双年选》,创办大湾区文学杂志,加大对大湾区作家作品译介力度,开设文学培训班,通过互访,推动国际华文文学合作交流,以及举办作品研讨会、座谈会、联谊活动等等。
我们乐于见到,为保障大湾区文学联盟的畅顺运作,协议提出了“鼓励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观念之间的切磋借鉴,激励个性化创造和原创性探索。”港澳文学将会在大湾区文学中表现个性,在拓宽的文学空间里出现新景象。
澳门笔会是一个民间组织,在1987年成立,在前辈的荜路蓝缕开创下,得到澳门基金会、澳门文化局的支持,数十年来致力于凝聚本土文学力量,推动澳门文学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澳门是一个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的小城市,在大湾区文学联盟这个平台上,澳门笔会亦是一个小小单元,在能力上我们有待提高,我们将量力而为,尽力而为,与澳门文学界朋友们一道,致力于构建大湾区文学联盟的工作。
在岭南文化核心圈里,粤港澳三地人民同说粤方言,习俗类同,彼此亲人关系密切,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这是交流共融的基础。在此衷心祝愿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的努力下,将创造出我们大湾区的文学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