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专家发言(一)

更新时间:2019-12-25 来源:广东文坛

筑就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峰

□邱华栋(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今天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在这里举行,我谨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对峰会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出席峰会的各位作家、专家和文学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高瞻远瞩,气势恢宏,充满大国气象。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其历史意义与未来意义不可估量。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回顾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与社会变革的先导。面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历史机遇,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如何发挥作用?借此机会,我谈三个话题,与大家交流。

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定位如何?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这一论断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阐明了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地位,明确了文艺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所应当发挥的独特作用。历史发展的经验已经雄辩地证明,文艺繁荣与大国崛起、民族复兴有着密切的关系。譬如,发轫于意大利的欧洲文艺复兴倡导科学理性、呼唤人文主义,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引发了欧洲社会多方面空前的深刻变革,带领西欧走出中世纪的蒙昧,迎来现代文明的曙光,推动建立了以世界市场为基础的现代世界体系。而盘点大国崛起的经验,荷兰崛起之时拥有被后世称为“国际法之父”的格劳秀斯以及伦勃朗等一大批伟大的艺术家,英国崛起伴随着以牛顿为代表攀登世界科学与艺术发展巅峰,法国崛起与巴尔扎克、雨果、雷诺阿等文艺巨匠领潮争先同频共振,俄罗斯奋发图强亦拥有普希金、果戈理、列宾等文化领袖,美国文明崛起同样伴随着美国文化、文艺的兴盛繁荣,这当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启示。在我国,无论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还是近代“新文化运动”,抑或是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也都与文艺息息相关。

观风知世,有怎样的文艺就会带来怎样的社会风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需要主动找准定位:

其一,对内要构筑湾区精神、凝魂聚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文学对社会品格的塑造,积微成著;文化精神对民族精神的提升,久久为功。文学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润物无声的力量,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既能催生精神力量又能带来经济效益,又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强大正能量。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文学必然的、崇高的使命。越是曙光在前,越是梦想可期,越是要秉承一以贯之的民族之魂,越需要发挥文学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以文化的自信来建设自信的文化。粤港澳大湾区有理想、有抱负的作家,都应积极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守正笃实,讴歌真善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生产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佳作,引领社会风尚,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增强人民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湾区精神、湾区力量,凝聚起缔造湾区发展新传奇的磅礴动力。

其二,对外要讲好湾区故事、塑造湾区形象。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在坚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问题持续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过程中,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世界需要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离不开世界。今天,国家或地区间的任何领域的交流合作都无一例外地包含着文化的元素。文化上的相互理解构成一切方面相互理解的基础与纽带,相反,文化的差异与误解就会造成交流的障碍,甚至会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尽管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不同,但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却能让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面对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经济、科技、文化竞争,面对文化走出去的紧迫任务,中国文学如何面向世界生动讲述中国故事,准确阐释中国精神,主动塑造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中国形象?现实迫切需要我们的作家增强主动塑造和传播中国形象的自觉意识和行动能力。文学是世界语言,要找准世界发展的利益交汇点,找准中外价值观的契合点,找准湾区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情感共鸣点,把湾区实践、湾区创造转化为精彩的湾区故事、丰满的艺术形象。要注重将民族性与时代性相融合,催生更多既散发出本民族文明传统的魅力,又展现出面向世界的广阔胸怀的文学作品,让湾区人民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和奋发向上的时代风貌闪耀世界,提升世界对湾区的认知度和美誉度,构建良好的湾区形象,增强湾区软实力。

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优势何在?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文化资源最丰厚的区域之一。回望历史,岭南文学作为中国文学之一脉,源远流长。岭南古代文学的发展,起于汉代,流播变迁,至明代为鼎盛时期,清代文事亦繁,名家辈出。据有关专家考据,从西汉到近现代,即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共2155年间,广东境内(包括香港、海南,以及广西的合浦与钦州)有籍贯可考的、有文集行世的文学家计1800人。近现代更涌现出一批首开风气的文学名家,彪炳文学史册。新中国成立后,欧阳山、秦牧、陈残云、萧殷、杜埃、吴有恒、黄秋耘、黄谷柳、陈国凯、刘斯奋等名家闪耀全国文坛。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产生过“伤痕文学”发轫之作,形成“知青文学”“改革文学”“都市文学”“新军旅文学”“打工文学”等文学现象,兴起“新媒体文学”创作等。同样,港澳文学与祖国内地文学始终有着血肉联系。其中,香港文学汇通中西、雅俗并包,出现了金庸、古龙这样的武侠小说高峰,也出现了刘以鬯、叶灵凤、曹聚仁、西西这样的纯文学大家。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鲁迅、茅盾、巴金、萧红、许地山、端木蕻良、张爱玲、骆宾基、楼适夷、欧阳山、陈残云、施蛰存等文学大家来到香港,使香港的文学创作达到了空前的活跃和繁荣。而香港包容的文化样态,又使得香港文学的地方色彩更加丰富而独特。香港文学在对城市的书写中展现了一种浓厚的家园意识,这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极度自信的体现。而澳门开埠近500年来,从康有为到黄节,从汪兆镛到梁披云,从梁秉坤到郑炜明,不少文人也到澳门留下了华彩篇章。汤显祖从澳门返回后创作了《牡丹亭》,其中“谒梦”一场写到了澳门,他还创作了很多有关澳门的诗歌。闻一多、郁达夫也有对澳门经典性的书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澳门文学与西方文学有着深远的历史交融。贾梅士这位葡萄牙文学史上最有名望的诗人,曾在澳门工作和生活,创作了代表作《葡国魂》。可以说,粤港澳是东方最早带有全球性创作特质的区域,值得研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文学。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曾经阐述过南北自然风貌对文学的影响。他认为:“逢唐以前,于诗于文于赋,皆南北为家数,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为优;骈文之镂云刻膳移我情者,南人为优。盖文章根于性灵,其受四周社会影响特甚焉。自后世交通益盛,文人墨客,大率足迹走天下,其界亦浸微矣。”鲁迅先生曾经有句名言:“文艺愈是民族的,便愈是世界的。”现在则有人补充说“越是地域的,便越是民族的”,这不无道理。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社会语境中,地域文学创作不仅没有丧失自身价值,还更显得弥足珍贵。所谓“山东出将,山西出相”“无湘不成军”“无徽不成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每个地方都拥有独特的文学素材和创作资源。粤港澳大湾区语言习俗相通、文化同源、同气连枝、同声同气,长期以来形成了具有包容开放、多元共生的文化性格和开放进取的人文精神,为文学发展奠定了独特的文化优势。

一是地域相近、血脉相连。与长三角、京津冀因产业、政治等兴起的区域不同,粤港澳同属珠江三角洲文化圈,犹如一母三胞。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自古同属于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又基本同属于南海郡范畴。2000多年来,虽然政制不断变化,但是11个城市的人文历史总是维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珠三角城市群,虽然也有一定数量的客家人和闽南语系的族群,改革开放后在一些城市特别是深圳等几个城市外来人口超过了本土人口,但绝大多数城市都是以广府人为主体。

二是语言相通、文脉相亲。广州话是珠三角城市群共同的话语体系,即使外来人口占多数的城市,广州话的地位也依然处于核心地位。共同的历史与民系造就了大湾区人文元素的同质性。

三是“一国两制”、文化多元。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既有传统岭南文化的共同基因,又有国际大都市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融,具有认同性和亲近感的天然属性。另一方面,由于粤港澳近现代历史与体制的不同,造成了多元文化的差异性。粤港澳大湾区跟世界其他湾区相比有很多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有着“一国两制”。借助英语、葡语,可以沟通世界上广大的英语国家和葡语国家;借助粤语,则可以沟通世界上一半以上的海外华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与世界交往交流的前沿阵地,与很多国家的交流合作具有较大的便利性,也较易被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们所熟悉和理解。这就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和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港澳独特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

三、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未来何为?

粤港澳三地一衣带水。海洋带来了浓厚的开放意识,形成了放眼看天下的习惯,近代以来林则徐成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黄遵宪成为“真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孙中山先生曾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郑观应曾经提出独特的世界地理观:“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梁启超发现,从全球视野内、在世界地图上看,广东是中西海路通商的关键点,“为世界交通之第一等孔道”。而法国年鉴派大师布罗代尔在考察世界各大城市特征后指出:“可能世界上没有一个地点在近距离和远距离的形势上比广州更优越。”

继往开来,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期待通过粤港澳文学界融合创新,建立先进的文学合作机制,缔造世界级城市群文学发展的“湾区典范”。

一是创新发展的典范。创新是第一动力。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创新精神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同样与文学息息相关。习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唯有创新,才能精品纷呈,才能挺立于世界文艺发展前沿,永葆文艺的生机和活力”。深刻变革的新时代,给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土壤、艺术源泉、发展动力。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积极探索文学工作新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方式方法,推进文学内容形式、题材题材、手段方法的创新,创新文学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发展机制,培育一支文学的生力军,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异军突起,以创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繁荣发展。粤港澳文学既要足踏中国大地,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仰望人类文明的璀璨星空,把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深挖和延展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善于从世界文学在样式、表现形式等探索历程中汲取经验,善于从国外文学发展与高新科技和市场机制结合的成功案例中借鉴,源源不断地为大湾区文学繁荣提供助力。

二是超常发展的典范。文化发展史表明,经济繁荣的地区,同时大多也是文化活跃、人才汇聚、成果和作品纷呈的地区。如古希腊文明中的雅典,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兰、佛罗伦萨,我国盛唐时期的长安等,都既是那个时代世界或某一区域的经济中心,又是文化中心。国际上的著名湾区通常也是文化创新的中心。譬如,旧金山湾区是美国最大的移民聚集地,被称为美国的“民族大熔炉”,硅谷的诞生就与这种多元包容、鼓励创新的文化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纽约湾区更是诞生了美国众多著名作家,催生了包括《时代周刊》在内的诸多著名媒体。东京湾区亦是如此,人文璀璨,惊艳世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11座城市,是中国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引擎。粤港澳机场人口吞吐量已经超过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跃居世界湾区之首。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巨大而辽阔的开放平台,其经济规模和质量成为世界第一指日可待。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粤港澳三地经济互利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叹为观止,基础设施逐渐实现互连互通,11座城市出行被纳入“一小时生活圈”。不久前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大湾区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事物、新经验、新形象,为华语文学版图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值得我们去书写、去记录、去辨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契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我们要遵循文学规律,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着力提高作品质量,大力推进文学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学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要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艺术震撼力强的传世之作,探索超越常规的发展路径,筑就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高峰。

三是对外交流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不仅将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文学是文化交流的传输带。当今世界,各国文化既迎来交流交融、互学互鉴的广阔空间,又呈现突出个性、彰显特色的发展态势。文化交流越来越成为国际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文学交流是对外推广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文学可以拉近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距离,增进相互了解和互通信息,加深感情,增进友谊。世界渴望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国有意愿、也有能力把自己的经验和情感传递给世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位置也日益彰显,中国作家与世界对话的自觉、自信和能力在不断增强,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当代文学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参与到世界文学的建构之中,成为世界文学的有机一环。近年来,中国文学“走出去”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从诺贝尔文学奖到安徒生文学奖,中国作家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处于中外文化的交汇点、撞击点、融合点,长期以来,粤港澳文学与外国文学、海外文学、海外华文文学都有着深厚渊源,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走出去有近水楼台的优势。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探索建立与港澳台及东南亚国家(地区)文学机构的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加强作家互访,组织作品研讨,推动文学事业共同繁荣进步。策划文学主题、课题,定期开展笔会、采风、学术研究、座谈对话等活动。积极参与世界华文文学信息流通和华文作家交流,巩固和扩大与海外华文作家的合作,致力于建设国际华文文学中心、国际文学创作与交流中心,努力把大湾区打造成为中国文学对外交流的桥头堡。

朋友们,壮丽的梦想召唤着我们,壮阔的时代召唤着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的新现实和新生活,为广大作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舞台、新机遇和新动力。巴金先生说过:“如果不是想对我生活在其中的社会贡献一点力量,如果不是想对和我同时代的人表示一点友好的感情,如果不是想尽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应尽的一份责任,我为什么要写作?”我相信,粤港澳三地文学界一定会把握历史机遇,葆有文学初心,直面当代中国最重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汇聚三地的创新智慧,从大湾区建设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以全球化视野来构想大湾区文学与文化的未来发展,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开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事业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