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专家发言(三)

更新时间:2019-12-25 来源:广东文坛

这里应该是通向世界文学的幸福港湾

□丁 帆(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作为中国沿海经济最发达最开放的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我毫不怀疑这个地区的创新能力,也不怀疑这个地区在不远的将来会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工程。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个区域能否成为中国文学走上世界的幸福港湾,也许就是本届政府应该规划的一个长远的文化战略目标。世界先进文学应该在这里抛锚停泊;中国的创新文学应该从这里起航,走向世界。

“国际化水平领先”如果只是停留在商业领域和技术领域内,那一定是残缺的,物质层面的东西如果是硬件的话,那么精神层面的提升才是真正的软实力的体现。只有在文化和文学上占领高地,才是最有利的创新和竞争。所以,规划中提及的“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的定位才是高配的战略目标的另一翼,只有经济与文化的同步发展,才能让世界更加尊敬这个地区的实力与内涵。

小时候在课本里读到苏东坡的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食荔枝》)始终想不通的是,如此美景、美食的南国怎么会变成了古代的发配之地了呢?改革开放让这里的一切都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让这个充满了生机和力量的土地繁盛到了极致,当代散文大家秦牧笔下的“花城”也只是艺海贝壳折射出来的一束光晕而已。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香港,是近百年来的世界级金融贸易中心,也是世界重要的港口城市,但是,有人将其称为“文化沙漠”,认为香港只有经济,没有文化。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我以为,从香港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既是中国商业文学与通俗文学的集散地,同时也是现代文学和后现代文学的城市文学发达港,前者有金庸、古龙、梁羽生、梁凤仪为代表的作家,他们作品对内地的文学冲击力是非常可观的;后者有亦舒、刘以鬯、李碧华、董桥、张小娴、黄易等作家作品同样对大陆文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今,这样不同而多元的文学交融在一起,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是一定会催生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拥有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不断强化,多元文化交流的功能日益彰显。所有这些,都是外部的条件,文学和文化的繁荣才是内核发展的要素,我们只有将其内涵不断增值和叠加,才能使粤港澳大湾区真正变成世界瞩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幸福港湾!

最后,我想用唐代大诗人,广东韶关人氏,官至丞相张九龄的千古名句作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大湾区的明月升起之时,则是世界仰望的时刻。

用文学再造一座港珠澳大桥

□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港珠澳大桥被称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是现代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今天,我们正在动手再造一座港珠澳大桥,但这一次用的材料不是水泥和钢筋,而是文学!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其实就是在设计一座沟通粤港澳三地的文化大桥。这是一座建立在精神空间上的大桥,其意义和价值一点也不亚于建立在物理空间上的港珠澳大桥。

建造大桥的可能性是大湾区经济的成立。过去有交流,但不便利,大桥是为交流提供便利的。下面,我对文学再造一座港珠澳大桥提几点建议:

1.开放性,兼容性。大湾区文学是发生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行为,但大湾区文学的内涵不限定在大湾区内。

2.泛中心。大湾区文学是一个整体概念,但它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整体,它是由多个文化个体组合起来的文化共同体,所谓文化共同体,就意味着每一个文化个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具有平等的地位,相互之间是一种对话的关系,而不是以某一个文化个体为中心形成主次的关系。因此,大湾区文学要吸收各方的优势和长处,同时也要尊重各方的规则和习俗。

3.大湾区文学应该是全球化背景下的超都市文学,面向未来的文学。湾区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但注入现代经济的活力之后,它成为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承载起更多的现代文明的内涵。它是一个特殊的城镇群,将修正和改变我们对城市、大都市的认识。作家们如果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主动介入到这种观念和现实的改变之中,一定会创造出一种与之相匹配的新文学样式,我将其称为“超都市文学”,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学。

4.希望建立一个大湾区的文学实体,面向全世界的作家,进行湾区体验和写作的活动。全世界的作家都可以申请加入该活动,活动分季进行,每一季召募两位作家,经大湾区文学实体成立的文学专业委员会进行评审,选定参加活动的作家。文学实体为入选作家提供一定的费用和住宿,以及在大湾区体验的方便。

5.大湾区文学是一个大胆的文学想象,尽管在粤港澳大湾区之前,世界上已经有了好几处著名的大湾区经济,但还没有一个大湾区经济生发出新的文学来。这说明我们有文化眼光和见识。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在想象上做足文章。因此大湾区文学必须与大学和学术团体密切合作。或者说,大湾区文学必须要有大学和学术团体的参与,文学实践、文学组织和文学研究必须同时进行。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宏阔的文学格局

□张燕玲(广西文联副巡视员、副主席,《南方文坛》主编)

当我们讨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如何参与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图景的重新构建时,我们其实在讨论:身处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如何为文学贡献出自己独特的定义?如何以自己的书写回应人类共同面对的境遇?这一地域性的文化战略是否为我们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我想这样的建构需要厘清两方面的命题。

一方面,挖掘与拓展粤港澳大湾区的文脉,找到自己的精神谱系。

粤港澳大湾区的文脉核心就是开放进取,踏歌前行。诚如谢有顺所言:岭南文化最大的价值是在于1840年以后的现代文化。中国近代以来的各个时间节点,岭南都是领风骚的。从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到四十年前的改革开放,所谓“杀出一条血路来”的精神,就是现代文化,这才是岭南文化对中国最大的贡献。

因此,当大湾区文学作为一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必须凸显自身的文脉,并在此方向前行。最为突出的开放进取是近四十年的大湾区的精神财富,随着深圳、珠海、东莞等现代城市的崛起,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移民数以千万计,在此落地生根,不同的文化也在这里激荡、生长、融合着。这种空间迁移、身份转移以及家园融入过程的欢欣与苦痛、奋斗与挣扎、卑微与自尊等等千滋万味,变成了他们心灵的倾诉,文学成了他们的精神家园。于是,出现了一个庞大的文学群体,新的文学版块,尽管全国各地都有,但以岭南为甚。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是典型的中国社会转型期(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这在北京上海并不明显,虽然这些中心城市的移民人口也众多,但正因为它们是政治文化中心,是国人的语言和社会规范的风范之地,异乡人的感觉远没有在大湾区强烈,在中心城市融合是趋势。而广东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从语言到社会的习俗规范,都迥异于内地,但其中的开放的胸怀与进取精神兼容并包了这些新移民,这个群体便以他们新的文学经验和艺术个性悄然地改写着中国的文学版图,呈现出多元共长、杂花生树的喜人景象,既接续了岭南的现代文化又呈现出文学的时代感与丰富性,建构了大湾区新的文学版块。因此,开放进取成就了充满活力的大湾区文学。

另一方面,如何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宏阔的文学格局,为文学提供更多新的可能性。文脉也是磁场,辐射四方,还可沟通世界。

是的,在现代化的双刃剑下,人类许多充满个性的生活习俗已经渐行渐远,但岭南文化从语言到社会的习俗规范、日常生活,大都迥异于内地,而且顽强传承。因此,生活的差异性、思想情感的独特性也是岭南文学创作的丰富资源,而在差异性与独特性中探求人所共有的普遍性是岭南文学的优势之所在,毕竟,文学的艺术理想与标准是一致的,作为作家本应达到的高度也是一致的。因此,岭南地区这种可贵的共通性,使得经济相对落后的周边省区如广西,得以乘势而上,提出“东融”,融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地域性的战略中。岭南地区这种可贵的共通性,也体现在文学中,如对岭南的抒写,林白、张欣、张梅、黄咏梅、王十月、王威廉、林森、朱山坡、映川等不同省区作家的作品就有相通性。这在某种意义上对当下的汉语文学创作形成反哺,起码是相生相应的,这就为新时代的文学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岭南很多边远民族地区变成了开放的前沿阵地、文化输出的大通道,这多少会给粤港澳大湾区注入活力,因此,大湾区文学这个概念的增容势在必行,外延也应该是个无穷大的变数。

期待粤港澳大湾区宏阔的文学格局,即大的主流带着岭南各种各样的支流向前,朝着开放方向奔腾,创造出我们常说的文化多元性。是的,岭南文化留给今天最珍贵的文脉就是开放——当临海的一个个水道咽喉,进来,出去,打开世界便是开放;当移居而来的人们,生存,发展,创造新生活;当大湾区文化与世界对话常态化,思想、理论与方法必然会融通、会互为补充,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文学成果的共享必然也会成为大湾区世界性的文学收获——岭南便会打开世界踏歌而行,这种雄阔与豪迈令人神往。开放,才可能获得世界视野,有所发现,有所自新,有所创造。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网络文学合作机制的思考

□欧阳友权(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网络文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一、从地域空间到文学空间,再到网络文学空间,是大湾区文学的必然选择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地域协同、区域开放的概念,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文学协同、开放、拓展概念。发展大湾区文学,需要从地域空间走向文学空间、艺术空间、审美空间,还应该从传统文学空间走向虚拟文学空间。网络文学就是大湾区最值得拓展的文学新空间。倡导在大湾区发展网络文学,可以为大湾区文学开辟新的未来,创造新的可能。从打工文学到网络文学,珠三角不仅创造了经济奇迹,也创造了一系列网络文学传奇。粤港澳三地,拥有丰厚的文学资源,有基础、有条件创造大湾区网络文学繁荣发展。在网络传媒日渐发达,纸质媒介日渐式微,文学日渐从PC端进入移动端,再延伸至跨界分发的“IP”时代,发展网络文学不仅是大湾区文学的历史选择,也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创新合作机制,建立大湾区“网络文学共同体”

第一,树立“湾区网络文学”观念,开辟大湾区文学新的增长极。在文学上,粤港澳各有自己的传统、特点和优势。在网络时代,应该确立起“湾区网络文学”的概念,携手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大湾区文学新的增长极,以网络文学的整体形象,为湾区7000万人民服务,为4亿多中国文学网民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也为“网文出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做出我们大湾区的贡献。

第二,从“岭南文化圈”走向开放的“湾区网络文学”。粤港澳三地唇齿相依,同根同源,都处于祖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同属岭南文化圈,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应该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建设开放包容的“湾区网络文学”,让大湾区与长三角、京津冀一道,构成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金三角”和驱动极,助推中国网络文学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建立大湾区网络文学共同体。大湾区11个城市应该建立湾区网络文学长效合作机制。譬如:创建大湾区网络文学联盟,搭建网络文学互动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大湾区网络文学论坛,轮流主办湾区网络作家作品研讨会;共建城市网络文学活动载体,互有侧重地构建网文IP跨界分发孵化机制,联动构建文学、影视、游戏、动漫、演艺、音频、出版一条龙,形成大湾区泛娱乐产业链。以此创造网络文学的“湾区特色”和“湾区经验”,让网络文学的湾区板块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的“湾区典范”。

需要理论与大湾区文学的构建

□朱寿桐(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

需要理论一般适用于市场经济研究和价值学研究,用于文化类的学术考察则需高度谨慎。一种可能的疑虑是,文学艺术和文化上的需要理论会导致庸俗的文艺价值论的畅行,需要理论可能成为过度市场化和文艺庸俗化的理论借口。不过,对于一种新兴的文学概念如大湾区文学概念而言,需要理论的论证仍然十分重要,它能够帮助人们在价值学的复杂范畴内理解大湾区文学构建的现实合理性和学术必然性,又能够在社会心理学和地域社会学的交叉考察中理解大湾区文学建设的时代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

大湾区文学作为地域社会现象首先体现为一种价值表现的文学需要。大湾区是在特定的政治文化经济背景下所设定的经济文化特别区域,既体现着领导层高度的行政智慧以及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文化关系的跨越式思维,也体现着珠三角地区长期以来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价值需要。一般而言,一种文化组合都会期求内在价值的实现,而且这种价值的实现都会希望寻求文学与艺术的表达,这便是一定的文化区域必然产生一定的代表性文学艺术的原因。在相对开放条件比较趋近的不同的文化区域之间,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区域会形成较为强烈的区域文化自信,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区域价值表述的社会期求,因而其艺术文学的发展会更为活跃。一个省份内不同的区域可以呈现这种不同的文学文化发展情形,特别是在现代化生活秩序引入之后,情形更是如此。这样的现象可以从文学文化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得到艺术经济学的阐释,也可以从物质产品与社会生活的余裕感及其在文学文化中的相应体现中得到文化人类学和艺术社会学的理解,但一种更潜在可能也是更内在的解释,应该是文学需要的价值理论现象。

粤港澳大湾区从历史上看是一种以粤语文化为核心,以粤语方言为载体的文化区域,但它同时又是承载着时代荣耀和国家认同的为世界所聚焦的特定区域,这两方面都会表达出某种内在的价值期求。同样,这样的价值期求应该寻求一种文学和艺术的表达,于是,大湾区文学实际上是大湾区经济文化的一种历史和时代价值的承载。换句话说,大湾区的历史现象、文化现象和现实现象积淀着许多价值需要,需要通过文学或者艺术的形式加以释放,并同时借助于这样的价值释放宣示和强化大湾区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力。

文学承载和表现一个像粤港澳大湾区这样的大文化区块价值需求的途径与方式,在文学理论的范畴内无法得到自给自足的说明与阐释,需要进行社会心理学和地域社会学的考察与认知。文学的描写和歌吟不仅可以承载和表现大湾区的文化自信,扩大和强化大湾区的社会影响力,从而更深刻地展现大湾区文化的价值内涵与价值张力,有意识的大湾区文学表现还可以增强大湾区的期诣指数。

总之,大湾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体现着一种来自文化区块内部的长期积淀的价值要求,这种价值的承载与表现需要通过文学艺术等审美形态。正像大湾区的建设属于大张旗鼓的行为一样,大湾区的文学也应该避开静悄悄的变革模式和低调作为,在时代的喧腾中彰显一种精神魅力和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