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以文学丰润自我,温暖他人

更新时间:2019-12-19 作者:王文利来源:广东文坛

在参加2019年广东省文学创作专业继续教育培训班学习的几天时间里,收获颇丰,并思考了一些平时未曾留意未曾关注的问题。

中国文化一直更多的是内观,是重视文人的自我修养。写作于我,一直也当然地作为是个人的事,一直认为,除非你将之作为谋生途径,否则,你写什么、怎样写、写了后是什么结果,都是作者自己负责的事吧,未必要向他人作什么交待。而蒋述卓老师的课,却从高处来,又从平处说开,以贴近生活、贴近写作者的方式,解说了“文字是铸造灵魂的高尚事业。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需要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是时代的产物”,“艺术本身的继承与创造,各民族文艺之间的交流,特别是社会生活的变化,都会对文学艺术发生推动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因此,我开始理解了,一部优秀的作品,有可能是由于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强大的表现力自然造就,但若作者有意识地观察时代、紧扣时代脉搏思考,必然会更大概率地写出视觉更开阔、思维更深入、表现更精到的佳作。“与时代同步伐”,是优秀的写作者必然的追求与自觉。

好的艺术作品能令读者、观众产生共情、移情,令人动心,令人内心柔软。不同的时代里,文化的力量,总是能“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社会力量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中所说,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这就要求写作者们在观察、记录时代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养成更全面的素质,对生活有丰富的积淀与思考,对文化有更多的了解理解,对责任有更深的认识与更高的担当,创作出更有时代责任的、引领时代的文艺佳品、精品。

“一个民族需要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城市精神。”一个写作者,同样需要找到自身的文化自信点、兴奋点,从而打磨出既属于时代前列、又充满个性光彩的优秀作品。谢有顺老师在“写作的常道”中提醒了写作者们,我们常常在回望故乡、故土,总是在写乡村、写乡愁,写北方的种种回忆,甚至是搜肠刮肚地写不出来了还是在穷尽枯笔地描述早已离开的生活。而我们许多写作者已在南方、在广东,打拼了许多年。有些人在广东生活的时间已远远超过了其在北方家乡的生活时间。我们中的许多人,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的人群大迁徙,见证了广东四十年的发展。我们为什么没有选择切身的、感受更深的当下广东生活来描述、来创作?是因为我们体会不够多、不够深?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描写真实的当下生活?南下十年、二十年,甚至有的是三四十年的广东生活经历,不是我们个人独特的经验与写作财富?“一切有意义、有价值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关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问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建国七十周年,我们有幸作为见证者、经历者,拥有了一个时代的丰富的创作源泉。我们既有了北方的成长经历,又有广东的生活阅历,更见证了广东三十多年的沧桑巨变。作为写作者,我们有能力感知,有责任书写,这一时代的故事,这是我们独特的写作的财富宝藏。

“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作为写作者,我们在努力用作品奏出饱含个人特色与独特审美的文字的乐章时,在希冀读者能对我们作品产生共鸣前,先得培养出自身的懂音乐的“耳朵”,植根个人经历,紧扣时代脉搏,把握广东改革开放的变迁,梳理在广东生活工作的点滴,展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既尊重文艺创作规律,又不忘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责任使命,不负自我,不负时代,不忘初心,希望我们的作品,在丰润自身生命的同时,亦能温暖同行的或身后的一代代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