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为国家和民族铸魂
更新时间:2019-12-19 作者:曾海津来源:广东文坛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在《求是》杂志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这篇文章值得认真反复阅读,深入领会。“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灵魂是人的思想之“根”,修身处世的底色之“源”。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次参加培训班的学习,本人深感受益匪浅。周晓枫老师深入地谈了散文创作的经验,她阅历丰富、见识广博,最重要的是她有一颗关怀社会和人民的心。周晓枫老师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蒋述卓老师结合马克思主义谈文学创作。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陈继明老师讲了小说中的语言问题,使人受益良多。谢有顺老师的授课还给我们指出了“文学的常道”,听了犹如醍糊灌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大师、大家,不是说有大派头,而是说要有大作品。”我们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经》、《论语》、《孟子》;提起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想到的是他们《静夜思》、《望岳》、《赤壁赋》、《红楼梦》等千古名篇;说到柏拉图、莎士比亚、马尔克斯,想到的也是他们的《理想国》、《哈姆雷特》、《百年孤独》。如果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精品上,只想着走捷径、搞速成,是成不了大师、成不了大家的。作为作家,必须有大境界、大视野、大胸怀和大格局,在全球化语境中书写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
刘伟老师讲了《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使我们进一步开拓了眼界。曾平标老师从《中国桥》的采访写作谈报告文学的选题和创作,也给我们很大启发。报告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是选题和深入的采访。他十年磨一剑,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桥》成为今年广东最出彩的报告文学作品,被誉为港珠澳大桥的一部百科全书。结合创作实际,我深深体会到,作为新时代的文化文艺工作者,我们必须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学术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紧紧结合在一起,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作家。我们应该肩负时代使命,努力创作有影响力的作品,为粤港澳大湾区积累新的文学经验。
如果说,当下时代是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那么,“书写中国经验”最根本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以一种形式层面上的本土化努力来构成对于“全球化”态势和西方话语权的积极对话,中国作家更需要在“书写中国经验”上作出努力。但“书写中国经验”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抗,更是一种积极参与竞争的本土化实践。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今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舞台上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国崛起不能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崛起,只有不断为国家和民族铸魂,只有在文化、精神上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中华才有可能长盛不衰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