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红土之上 诗歌盛开

更新时间:2019-12-17 作者:洪三泰来源:广东文坛

湛江红土诗社是湛江市的一个文学品牌。三十多年前从初创时只有十多名成员的诗社,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20多名社员的团体,活跃在湛江文坛,辐射全国各地。三十多年来,已有多名社员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广东省作家协会及其他省、市同等级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众多个人专集(诗集、散文集、评论集、报告文学集)及长篇小说、长篇报告文学及电影剧本等,还有难以计数的文学作品被收入到各个出版社出版的各种选本中。诗社成员大多是本地比较成熟的作家、诗人,又都处在文学创作的活跃期,特别是近三年来,他们每年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的文学作品,均数以千计,并有长篇小说在报纸连载。因此,有评论说,文学创作成果证明,湛江红土诗社是一支充满活动的文学力量。伴随着湛江改革开放的步伐,红土诗社将在这片红土地上根深叶茂,茁壮成长。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1979年6月,我从湛江调到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文学院担任专业作家,常回湛江写作。湛江市文联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文学讲习班”,请我主讲诗歌写作。这之前,湛江市已有好几个诗歌爱好者常到我家探讨写诗的问题。“讲习”结束后,我以为任务已经完成了。没料到,1982年,以该讲习班的学员为基础,湛江的业余作者们自发成立了一个文学社团——春草文学社,邀我参加他们的活动。文学社里的几个热衷于诗歌创作的人,又组织了一个“诗歌学习小组”,每周定期在我家雅集学习写诗,并邀请我不定期为他们讲课,三十多年来从不间断。

这个“诗歌学习小组”,就是湛江红土诗社的前身。

他们的创作成绩渐渐引人注目,发表作品的园地,逐渐从本土报刊《湛江文艺》《港城》《湛江日报》扩展到《人民日报》《诗刊》《北京文学》《作品》等报刊。到1988年,以温斌、陈迅等为社长的“湛江红土诗社”,在民政部门完成了备案登记手续——从这时开始计算,湛江红土诗社已经走过了31年的历程。社员们的文学创作以新诗为主,涉及近体诗、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报告文学等领域,对各文学体裁实现了全覆盖,个人诗文集也陆续出版。当时在全国文坛影响力巨大的上海《文学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了报道湛江红土诗社创作情况的报告文学,引起广泛关注。时任广东省作协常务副主席、著名诗人韦丘,知道这件事,很高兴地约我一起邀诗人欧阳翎、郭玉山、杨克等,并召集同样创作活跃的韶关五月诗社的30多名诗人来到湛江与红土诗社联谊,次年又召集湛江红土诗社的诗人们回访韶关,民间文学创作气氛空前活跃。时任广东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岑桑评价说,广东各地民间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其中尤以韶关五月诗社、湛江红土诗社表现最为突出。“北有韶关,南有湛江”的广东民间文学社团格局,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现在的红土诗社,我为总顾问,由金也度任名誉社长,墨心人任社长。

红土诗社自创社之初,就定期出版《红土诗歌报》(从油印小报开始),三十年间虽有停顿,但社员们创作势头不减。2015年,《红土诗歌报》改版为大型文学刊物《红土》诗刊(内刊),每季度出版一期。诗刊除了发表社员作品之外,还广泛联络各地文学社团的作品分期分批推出,在国内民间文学社团的民刊中独树一帜。

红土诗社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经常举办各类文学活动,一呼百应。特别是近几年来,为了配合湛江市创建文明城市,宣传湛江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促进自身文学创作,诗社在湛江市文联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多次组织社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党的文艺工作方针政策,端正创作思想,在创作中自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社会正能量。他们开展了一系列大型文学活动(很多活动动辄上百名诗人参加),用文学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他们的活动内容繁多,如几乎每个月都有的诗社内部比赛、专题诗文分享会、朗诵会及丰富多彩的采风活动。他们的足迹遍布湛江城乡,所创作的作品经常在本地媒体上发表,在群众中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他们举行的很多活动都进行了网络现场直播,并与本地报纸、电视台及户外屏幕联动,让市民及时接收到活动的信息。有些活动产生的作品还结集出版,如“芳流墩诗会”“孔子文化城采风行”等。今年初,湛江市纪委、湛江日报社、湛江市文联还组织红土诗社的诗人们深入到精准扶贫的第一线——吴川市黄坡镇稳村进行采风,并同步举办“乡土·番薯”征文比赛,吸引了省内外一百多名作家参赛。本次比赛的优秀作品,也将结集出版,为扶贫项目“稳村番薯”打造一个持久的文化品牌,这是文学与扶贫工作的一次很有意义的联姻。

正如社长墨心人在2018年由南方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湛江红土诗社成立三十周年丛书”(全十册)的“编后语”中所说的那样:“以洪三泰为代表的一代从湛江走出去的诗人、作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最南端最初的文学推手。是他们,在湛江的海鲜宴席上,轻轻地插上了诗歌这朵花,而洪三泰,便是插花的那只手。正是他及本地文学界前辈们数十年间不懈的带动和推动,造就了茁壮成长的红土诗社。”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个地域人群的文化事业,其生命力却是无限的。我们三十多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终成煌煌气象。北宋黄庭坚说:始始终终,方为君子。好吧,来,我们薪火相传,继续前行。

三十年华  看取日东升

拔翠五云中,

擎天不计功。

谁能凌绝顶,

看取日升东。

《湛江红土诗社成立三十周年丛书》(全十册)出版时,我借用唐朝诗人戴叔伦《题天柱山图》中的末句作红土诗社三十周年大庆推出的这套丛书的总序题目,只有一个愿望:红土诗人如同红日一样不断升高。

如果说三十年前红土诗社成立是早晨日出,那么三十而立,也应立在一定的高度了;如果想起那时十多个年轻人爱诗如命,对诗深怀敬畏之心,那么三十年后湛江一百多位逐渐走向成熟的诗人,就更是视诗为生命,并懂得如何敬畏诗歌且对诗歌更如痴如狂了。

红土诗人成长在湛江这方独特的水土,在“诗性地理”中成长。就独特的文化元素而言,这里的地理色彩和时代色彩都十分浓烈。红土地和绿海洋,红与蓝两大色彩元素,是蓬勃生命的象征。这生命意象隐于雷鸣电闪、风卷雨飞、浪卷尘扬和龙腾狮吼之中。于是,诗人自有生命青春腾跃奔突的节奏和韵律。

最初,红土诗人的诗合集《红蓝处女地》,就很自然地诞生了。这部诗集是红土诗人最早结集的作品,它使红土诗名逐渐远扬。

年代往前推进了,诗人们有意识地主动置身于古代的地理色彩和时代意境之中。八千年鲤鱼墩先人,日出月落赶海寻贝的形象,在考古专家和现代科技的周密精准的论证中凸现,诗人们奔赴现场调研学习;二千年前,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平越得胜,屯兵与民同庆于螺岗岭下的武乐水北岸,至今还有神秘的地理环境可寻,诗人们亲临寻觅;也是二千年前,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徐闻和丝绸之路通过的北部湾,丝路悠悠海蓝蓝,诗人陆续前往拜访,心灵中充满壮丽的憧憬和想象;在遂溪宋朝的孔庙新址“孔圣山”上留连忘返,醉谈珍贵的孔子文化,在刀梯、刺床、红碳火前惊叹,默读神秘的民俗文化,在港口、城乡礼拜妈祖文化、石狗文化、流寓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等等,让诗人庄重地接受文化洗礼和熏陶。他们奔赴大地和海洋,深入乡村民间,独创诗歌采风品牌,用充满激情的笔触,为湛江英雄的土地和人民鼓与呼。这套丛书,是洋洋数十万行诗的一小部分。

10本诗集有显著的共同特点:置身于独持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中,有各自不同的真情实景和思想境界。

叔本华说:“在歌咏诗和抒情状态中,主观的心境,意志的感受,把自己的色彩反映在直观看到的环境上。”(《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46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11月北京第一版),王国维则进一步强调“诗人之境界”,是与“常人之境界”格格不入的。他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让我们看看红土诗人们的境界观吧!

陈通的诗集《鸟语》,是近两三年来写的作品。他是红土诗社最早社员、理事之一。他对乡情、乡愁和身边风物,情感投入专注,心灵感应敏锐,并让实感真情贯穿于诗集全部。他个人的独特生活感受是:现代人科技发达了,物质丰富了,但是似乎比古人活得还累,这种累指的是心累,太执着,不善于放下,于是焦虑、抓狂。他觉得,现代人需要富于自嘲精神,嘲笑自己,嘲笑生活。自嘲,是生活齿轮的润滑剂。他集子的部分篇章,就试图寻觅这种润滑剂,并赋予哲学的思考。如《头羊想与我讨论哲学》《与三耳对弈纪实》《白天与黑夜》《我朝大海撒了一泡尿》等篇章。显然,这感受是真实的,是心灵解读篇,也是心灵松绑篇。读来,真情实感,趣味横生。

富于幽默感的梁云山,继诗集《海北路九号》之后,又推出这部《黄皮果之恋》。他依然大胆创新,即内容创新,形式表达创新。他多选“另类的题材”,善于以轻松的笔调,谐趣的书写,让读者在愉悦中饱览多彩的现实生活图景、故事。诗人让自己和读者尽量放松、舒缓情绪,甚至俏皮一点也不为过。正如作家墨心人说的:为人为文,不必都板着脸。梁云山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写的诗,让人能看懂,让人想看,被感染,得到启迪,得到教化。

黄育斌的诗集《热爱生活的小》,其前提是热爱生活!是的,“我热爱生活的小……”这也是一种境界。“我热爱生命中的小/珍惜生活中的小/这些小呵加起来便成为人生的大”。“热爱万物 热爱尘世/热爱流逝的光阴……热爱芸芸众生/热爱简约和卑微的事物”。在生活面前永怀谦卑,在诗歌面前永怀谦卑。“我干净不了世界,但我努力清洁自己的内心”。这就是境界。他还说:“诗,要有生活况味,亦要有诗意飘逸,要通俗易懂,亦要隐约蕴藉。诗,要简洁,简约,纯净,纯粹,删繁就简,修枝剪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林康同的诗集《光阴笔记》,是生活的多方面呈现与记录。写善良,写追求,甚至虔诚地写忏悔。他主张诗人要善良;诗歌有时也需要“有调查才有发言权”,诗要更多“身临其境”地贴近生活;诗是诗人特殊的眼睛,人间的光明能进入,人间的黑暗也能进入。他将诗歌的想象力,比喻成马匹,它奔于大地,行在天空,所到之处,皆可有诗。但要给它加条缰绳,防止走失。

周虹的《艾草幽香》,把目光投向雷州半岛。她感悟到这片热土的温情与坦诚。她的诗带着本土的色彩,刻着地域的烙印。感情随意自然,不强求,不造作,吻合着这片乡土的特质:自然、随意、温情、旷达。所收诗文也多是亲情、乡情、友情,或是雷州半岛红土地上历史人文,或亲历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她喜欢书写内心的纯美,关注和体味人间暖色调的柔美一面。所经路途,所看风景,所生情感,构成了笔下温暖的人、景、物多维而丰富的画面。纵观现有作品,笔触色调、逸事闲文,皆体现淳朴情怀。有论者说,周虹成长在南国的红土地上,长着一颗自然纯朴的心,无论是海上吹来的风,还是海礁上荡起的浪花,古迹残垣,间隙里盛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被她那份柔软的温情握住,化作跳动不息的感动入融了她的字字句句里,俯首做了她文字的精魂。故而,她的诗,她的文,既有红土热烈的亘古深情,又有南海静谧的沉思。读之,可品,可感,可叹。

洪文斌的《在季节角落里胡想》,主张诗要有大境界;文重思想,内容深沉浑重。有论者认为他的诗注重对现实的观照、对人生的思考、对灵魂的探究 ,揭示事物的真相。不少诗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近年来他对“仁”与“德”和宇宙、人生的思考,颇有收获。他要让其思想长出翅膀,让灵魂出窍,高高飞翔,几乎每首诗都散发着思辨气息。他认为,诗歌是文学的极致表现,是各种文学艺术门类中对文学包含的所有因素,如语言、修辞、想象、联想、逻辑等的演绎最极端的,也是文学形式美的极致。

刘春柳的诗集《恰好你在》中大多数的诗歌表达的是乡情、亲情、友情这种生命之根。凭借丰富、细腻的感受力,刘春柳对于人世的事物有着发自内心的欢喜。她的诗歌是纯真内心的体现,一草一木、一次劳作、一次栖息,都可以成为诗歌中的事件。她的诗歌的魅力大部分是由具体而细小,看似平常、无足轻重的事物所组成。这些形象生动活泼,有着诗意的美和力量。

伊萍的新诗集《一只鸟带来的飞翔》,是一本独特的游记体诗歌作品。诗人用细腻的手法,勾勒出山水的线条,自我陶醉和升华。每首诗,都是张开的翅膀,让灵魂松绑,把心灵、思想、地理、事件、乡土、人物,融为一体,轻易地转化风景为诗意。在辽阔的天地中,有对自然的敬畏,对景与人邂逅的惊喜,对自我的探索和坚持。在精神层面,富足于内心,追求平静而又超凡的人生境界。诗人常喜欢放空内心,让简单的音节进来,一开口,就有自然顺畅质朴感动的诗歌。

《尘世诗篇》是诗人何武豪的第二部诗集。作者用明亮而深沉的笔触,质朴而清新的语言,正直而虔诚的心地,抒写了人间的冷暖和尘世悲欢,寄寓着对尘世生活的思索与憧憬,借以构筑出一种“在诗意的大地上”歌唱一场的理想图画。诗人任何时候都不要丢掉内心的仁义与善良。因为,温情投向大地,大地便身子酥软;冷漠掷向人间,人间便面目僵直。

何武豪的诗歌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其诗作感情真挚,生动流畅,清新自然,富有文采,并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

丛书中红土诗人的诗歌合集是《红土芳华》,收入了75位诗人的286首诗歌。这些作品更全面地体现红土诗的特质。这里不必展开谈,读了全集自然知其奥秘和三十年锤炼的精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特色。

严羽的《沧浪诗话》云:“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红土诗人无论是写新诗或者旧体诗,诗人们的境界都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唐朝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对诗的境界、意境和意象都有精警的描述,旨在告诉人们,诗的特质之一就是多元表达。祝愿红土诗人不断探索,不断突破,写出更多属于自己又受读者喜欢的好诗。

作者简介

洪三泰,中国广东省遂溪县人。系1979年首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文学院原院长,。曾五届被选为中国作家代表,参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作家代表大会。现为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永久馆员、省文史馆文史专家组成员,国际诗人笔会副主席(国内总负责)。

洪三泰从事文学创作近50年来,创作出版包括诗歌、散文、报告文学、长篇小说、电影、文学评论集等共达50多部。获省以上文学奖项30多次。其中写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4500行长诗《神州魂》,获国家图书奖;和兄弟四人写“一带一路”长诗四部,他写长诗《大海洋》获“不走回头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集活动诗集银奖。在中国新诗百年全球华语诗人诗作评选中入选百位最具实力的诗人,荣获中国当代诗人杰出贡献金奖。电影《女人街》和诗《中国高第街》被评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