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自定义类别 > “潮起珠江 风华文章——广东文学七十年”经典作品赏析会 > 选读

唐德亮 | 报告文学《连南模式诞生记》节选

更新时间:2019-12-13 来源:广东作家网

选自广东省作协组织编写的扶贫报告文学集《大爱》

“孵化”:催生一个备受瞩目的“新模式”

2011年1月9日,广东首个扶贫开发研究孵化基地——连南县扶贫开发研究孵化基地在县城三江悄然成立。黄火兴兼任基地主任。

基地打造十大“孵化”平台:研究孵化、党建孵化、教育孵化、产业解化、金融孵化、市场孵化、信息孵化、艺术孵化、就业孵化、社保孵化,全方位推进扶贫开发。而以“移民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党建扶贫”四个工作为重点。

“基地”的诞生,得益于县委书记崔建军与县长郑远平的创新性扶贫战略思路和黄火兴的工作思考。

崔建军说:“连南山区人穷,主要是思想穷,观念陈旧,保守的小农意识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其次是口袋穷,连南集老、少、山、边、等穷于一身,是穷广东、广东穷的典型代表。”他提出要“五子登科”:“脑子”——转变干部群众思维习惯,从传统思维向创新思维转变,由“鱼民”变成“渔民”;“房子”——建移民新村,让他们住进“生态村寨,幸福家园”;“票子”——建扶贫项目,让“三地”实现资本化,增加集体经济收人;“孩子”——实施“隔代治理·希望工程”,让贫困学生得到优质教育;“班子”——让班子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按照这一理念,黄火兴和扶贫办的同志根据自己的实践,将其演绎成“十大方略”,体现在孵化基地就是:研发、党建、移民、教育、产业、金融、市场信息、艺术、就业、社保等十大孵化平台的创设,使连南实现了扶贫组织专业化、扶贫人员职业化、扶贫行动规范化、扶贫渠道多样化、扶贫信息网络化、扶贫项目市场化、经营扶贫产业化,逐步走向科学一体化。

孵化基地聘请了一批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和国际、国家、省、市、县的农业专家、扶贫专家、科技专家、水利专家、旅游专家、林业专家做“专家团”成员。基地成立培训中心,举办各种培训班,先培训扶贫工作队,再培训村干部和农民,给他们“洗脑”、“扶智”,用科技知识武装头脑,用黄火兴的说法,就是“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