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温阜敏 | 南岭豪弹钢的琴一一谈长篇报告文学《燃烧的交响曲》的创作意义
更新时间:2019-12-12 来源:今日头条
一个人和一座城的工业史,《燃烧的交响曲》(暨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由一位来自韶关国有大企业的作者来写,因缘际合,是再恰当不过了,这本身就是劳动者的反思、自省与总结,一个人在为粤北的大工业背书,长达40万字的巨作,恰如粤北工业建设的里程碑,自身就是沉甸甸的见证,也是新中国韶关工业历史路程的解密。在建国70年的大庆日子里,著作让我们重温了那些火红的年代,那些激情澎湃的岁月,那些波澜壮阔的建设,那些创业的筚路蓝缕,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何其幸哉。著作本身对工人出身的作者而言也是一个超越,总体看作品表现为大手笔大写意,具有辉煌的境界和豪迈的风格。有一部获奖无数的电影叫《钢的琴》,反映了东北后工业时期工人窘迫而不甘的生存状况。电影其实改编来源自东莞同名音乐剧,东莞改革前无大工业,这里借用来阐释李迅用文字谱就的“燃烧的交响曲”之刚性的创作风格,记得作者曾有部纪实文学叫《琴心剑胆》,这回是“琴心剑胆”罢,南岭豪弹“钢的琴”,套用来想谈一谈作者的创作意义,也仿交响乐结构从四个乐章方面略说。
第一乐章:南岭建设的情怀
《燃烧的交响曲》是为共和国工业作出重要贡献的粤北建设者而写。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建设者过来人,他为韶关这座千年古城奏起的工矿交响曲,以穿越时空的激情和响彻行云的力度,汇聚成岭南跨世纪的浩然壮歌。作品的副标题赫然标明:一座南方城市的“工业时代”,众所周知,工业题材不好写,很容易落入材料的堆砌,工装式的划一叙述,流水线般的汇报。作者扣住了人本身,扣住工业历史推动者创造者的心灵与灵魂。诸如“大时代催生的群英谱”、“最美钢城人画廊”、“矿工风采图、矿山脊梁图”、“群英图”、“人物”、“劳模协奏曲”、“蓝领之星”、“工矿之魂”等,具体写了诸如:直木顶千斤、黄河的儿子、铁人正传、“八旗子弟”迟来的春天、金子般的心、创造殊勋的功臣、地层深处的“老黄牛”、筑炉工的春天、“南网”之星等人物,写了他们的命运、情缘、奇迹与思辨等。作者的着眼点在工业历史的主体劳动者的身上,既泼墨他们平凡人不平凡的功绩贡献,也点墨写出他们的七情六欲,他们的弱点毛病,这就让整本工业题材的书好看了,人物活起来了。我最欣赏的就是那些劳动者创造者那些真实可信的故事,他们就像我的邻家的工人和管理者,栩栩如生。那些普通劳动者的形象,使得粤北大工业历史的画面得以完整。
第二乐章:历史画卷的温度
可以说,李迅是用文学手段书写粤北千年工业史的第一人,这需要过人的胆识与深邃的视野。读到这些填补文学描绘空白的文字,我有被撞击的反应,颇有“烧脑上头”的强烈感觉。
60多年后,为广东曾经第二大工业重镇作传,复盘当年的钢铁煤火历史,确是卷牒浩瀚的工程,本已退休的李迅,余热熊熊,他穷尽在职期间的经历与积累,跋山涉水作现场考察与当事人采访,短短半年的时间,从采访到构思,采用新角度新结构抒写,历尽艰辛,终成大作。这些文字带有钢铁的质地,带有厂矿的气味,带有乌煤的燃烧,有着咄咄逼人的气场。作品重视内容故事,重视故事细节,有着质朴的叙述,感性的描述,逻辑的说理,自然的抒情,所以也有着历史画卷的温度。李迅的创作印证了这些说法:“纪实文学的优长在于能快捷、有力、主动介入现实。纪实文学作家的优长在于其自觉的使命、责任与担当。我国正在发生历史巨变,作为时代书记员和人民良心的纪实文学作家,是最可大有作为的。(李朝全)”
顺便说之,我本人其实也是来自重工业产业,作为出身一名产业工人的读者,对文中大量出现的企业重工业车间工段流水线场景很熟悉很亲切,感谢作者让我重温了自己企业工厂工人的生活与履历。
第三乐章:时代叙述的视角
如上所述,《燃烧的交响曲》格局宏大,构思恢宏,复调结构,构架匠心,视野开阔,宏大叙事。具有历史文化的厚度与回望反思的深度。我们一如既往地看到了纪实文学作家李迅活跃的身影,读到了他讲述的韶关老故事,他为粤北工业而作的一帧帧翔实热情的记录,又一次擦亮和刷新广东纪实文学的功能作用。
作品是某种意义上的新闻人、纪实文学作家的个体历史叙述。在建国近70年的重要节点,全面、立体地回溯了韶关的工业辉煌与“东北现象”。那些生活的本真得到淋漓再现。
结构很工整,套用交响曲的多段式,安排一概齐全的序曲-部-编-章-节-段-结语-尾声,环环相连,丝丝相扣。时间和空间上转化彼此对应,话语流畅自然,写作手法有时借鉴各种艺术的如特写、蒙太奇、渲染、复调等,如交响曲,作者力图追求尼采说的“具有博大的、高远的、深厚的精神境界。”
总的看,我觉得作品吻合了纪实散文理论家们提出的所谓“新五性”,即主体创作的庄严性,题材选择的开拓性,文体本质的非虚构性,文本内涵的学理性,文史兼容的复合性。
第四乐章:温故知新的反刍
如今,生活在粤北韶关的人处在珠三角、大湾区边缘,总有许多的失落感、挫折感、落后感。走出恋旧情结,瞩目明天,作品让过去告诉现在与未来,计划经济时代曾经辉煌的往昔,已一去不复返,大浪淘沙留下许多从物质到精神的宝贵遗产,还有不容忽视的探索的经验教训。那些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财富,那些争分夺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那些任劳任怨奉献一生的劳模精神……都是我们今天值得继承发扬的宝贵的硬核内涵。《燃烧的交响曲》在多处画龙点睛,有着站在新时代第一个十年末节点的观察经验重组与自省。或许,命运的对错不是我们能简单评价的,而纪实文学的美学效应,放大突显了历史的功过得失,让人们在阅读里获得依据丰富史实的思考空间。回望来路,粤北中心城市应有更加清晰与远大的前瞻与理想。这些清醒的反思,常常让我忽略作品客观存在的瑕疵,譬如材料的过多堆砌罗列,叙事有时的重复,某些文字的粗糙,一些表述的待严密,此外,全文如能压成四部结构应更洗练精彩,须知交响曲没有第五乐章哦。
父辈的旗帜永不褪色,读完《燃烧的交响曲》,心潮起伏,因其豪迈恢宏的正能量叙述,我反而油然想起作家王小波的话:“我只愿蓬勃生活在此刻,无所谓去哪,无所谓见谁,那些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作为当下的韶关人,从作品可以汲取到前辈们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营养,温故知新,从而更加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新时代韶关的社会主义新的建设中。
所以,期待李迅新的纪实文学创作,“燃烧的交响曲”,应该也必须有新时代的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