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诗者的织物——林馥娜作品研讨会”在省作协岭南文学空间召开
更新时间:2019-12-03 来源:南方+
近日,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诗者的织物——林馥娜作品研讨会”在广东省作协岭南文学空间召开,此会属于广东省作家协会为进一步探寻广东实力作家的创作特色、扩大文学粤军的影响而举办的一系列文学推介及研讨活动之一。
据了解,林馥娜是一位长期活跃于创作一线的诗人、评论家。其以诗歌创作、诗学理论与诗歌研究相结合的独特方式为文学界所关注,被称为“70后”女诗人中的佼佼者。
她的理论集《旷野淘馥—诗论卷》是在全国视野下,对广东新时期诗歌生态进行整体梳理的第一部专著,已被广泛引用。在进行个人创作的同时,她持续为广东诗歌界撰写了具有宏观视野的诗歌现场综述和年度扫描、广东诗歌四十年观察等,为推动广东诗歌的发展作出贡献。
会议由广东省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作家周西篱担任主持,学术主持由文学院专业作家、诗人世宾担任。来自各高校的专家教授及诗人作家艾云、黄礼孩、杨汤琛、伍方斐、龙扬志、李俏梅、陈芝国、欧阳露、黄金明、冯娜、阮雪芳、安石榴、汪治华、林旭埜、谢小灵、汪能平、孙建华等20多人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林馥娜作为一个写作者和评论者,有着非常强的体验力和思辨力,她的写作能够自觉地站在与汉语诗歌写作互相观照的层面上,把个体写作都放在一个大的背景里面去参照、去选择。她的创作具有题材多样化的特点,并具有根据主题而变化的诗歌形式。既有隐秘的热情,又有冷静的省思;她在呈现世界的同时,也呈现了她思想的细致纹理。视野超越个体性别、时代的局限。大家对她的创作特质做了优点分析,也指出了不足之处。对于她写作中的古典与现代性、评论家与诗人角色之间的转换与博弈做了深入的探讨。
省作协原组联部主任、一级作家艾云评价:“林馥娜的诗是及物的,可以从生命的细节写出命运的深度,从个体经验出发写出普遍性认识。”她说,写诗的实操经验让林馥娜在评说他者时更知轻重,且让她把自己“当成一本书来读”。
“在一种社会语境里,在逝去的日常里,诗人林馥娜感受到越来越精细的技术带来了面目全非的生活。”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黄礼孩举例分析,通过“写信”这件事,林馥娜勇于探索社会题材与语言之间更好地磨合,不断强化作品的深刻性与复杂性,超越自身的局限。
概念化地把握情感和理念、袭用传统意境与惯用词来呈现古典性,则是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杨汤琛指出的、在林馥娜诗歌中存在的局限。另一方面,杨汤琛谈道,林馥娜的诗歌也保持了优雅与自觉的克制、理性的冷静,“在她坚硬又温润、通透又散发暖意的诗歌中,我望见了她对破败生活的温柔抵制与体恤的爱”。
对于林馥娜诗歌中的古典性,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陈芝国提出,“应该从流动的、多变的现代性视野出发,看到古典的多义性。”陈芝国认为,林馥娜诗歌的古典性应当从“意”与“境”中寻找,而她的诗境是辽阔的,触及到了人生与社会的方方面面。
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龙扬志以林馥娜的个人形象切入,认为这是她作为女性入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当代诗歌的丰富与扩张:“林馥娜很多诗歌中都体现了女性不断思考自我的维度,她的提炼是具体而非空虚的。”龙扬志认为,在林馥娜的作品中,她不仅是在写自己,还是在写一类人。
广州大学副教授李俏梅则表示,她非常看重写诗给写作者带来的生命成长,以及给读者带来的生命感动和启示。“新诗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是非常可贵的。”李俏梅认为,在真意的辨认和语言寻找之间所形成的东西,可能就是诗歌写作本身。(文/黄楚旋)
诗人链接
林馥娜,中国作协会员、广东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委员。作品发表出现于《世界文学》《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星星》《作家》《山花》《文学自由谈》《THE PAPER NAUTILUS》等国内外刊物、高考模拟试卷及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部分作品被译成英、俄、韩、蒙等语言推介。出版有《我带着辽阔的悲喜》《旷野淘馥》等诗歌、理论、散文集7部,主编诗集2部。曾获国际潮人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广东省大沙田诗歌奖等。多次被《星星》等省级以上刊物作为头条诗人推介,论文被重点期刊选用并作为封面人物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