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南方日报|打造“文学粤军” 奋力走在前列

——广东省作代会召开前夕主席团成员接受采访,回顾五年来广东文学建设成就

更新时间:2019-08-05 作者:郭珊来源:南方日报 

广东省作家协会第九次代表大会将于8月7日至8月8日在穗召开。日前,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以及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范英妍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回顾过去五年来,广东省作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施“广东文学攀登高峰”战略,围绕出人才、出精品,大力推动文学工作改革创新,让广东文坛涌现出一支阵容强大、结构合理、创作水准和影响力稳步上升的“文学粤军”,扎实推进了全省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和文学强省建设。

在受访时,范英妍以“四个坚持”总结了近年来广东省作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落实《广东省“十三五”文学发展规划》,努力提高文学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几项核心工作原则:一是坚持加强党对文学工作的思想引领,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贯彻到文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党建促群建;二是坚持树立精品意识,加强和改进文学评论工作,规范文学评奖;三是坚持积极构建“小作协、大协作”的工作格局,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推动跨界合作,发挥好作协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四是坚持创新服务方式,探索人才扶持和培养的多种方式和途径,力争多出作品、多出人才。

据悉,过去五年以来,广东籍中国作协会员新增170多名,省作协会员增加500多名,各地市作协会员增加3000多名。同时,各级作协会员的年龄梯队构成日趋合理,80后、90后青年作者更是成为重点培养对象。为此,省作协大胆试行“作家签约制”“文学导师制”,聘请全国著名作家、评论家、学者,以“一对二”、结对指导的方式,帮助广东文学院63名签约作家优化完善作品。《作品》杂志还为90后作家作品开辟专栏,多次举办90后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及主题论坛。

对于网络作家这一群体,范英妍表示,从吸纳会员、建立作家评价体系、巩固阵地建设,到积极促进网络文学与各大文学平台、影视产业的联动合作,广东网络文学工作一直稳扎稳打,多项创新举措走在全国前列。例如,广东省作协在全国最早开展网络作家职称评审,率先举办网络作家创作研修班,创办了全国首家专业网络文学批评理论刊物,通过创作、评论、研究同时发力,探索建立网络文学审美标准和评价体系,引导网络文学健康发展,与时代和现实“同频共振”。

另一方面,广东省作协不断规范和改善文学评奖,重视各类人才遴选,通过实行“文学英才开发计划”、“四个一批”人才计划,举办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评选工作等举措,在褒奖老一辈作家的同时,挖掘、鼓励在全国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深耕旗下“一报三刊一网”文学阵地,使之成为催生优秀人才与作品的沃土。

蒋述卓表示,目前这支“文学粤军”,除了杨克、王十月、熊育群、谢有顺、杨黎光、张欣、郑小琼、魏微等领军人物之外,还有以王威廉、阿菩、皮佳佳、马拉、李德南、陈培浩、了了一生、张闻昕等为代表的广东80后90后新锐作家群。这批青年文学骨干先后在全国重要文学刊物上推出优秀文学作品,创作成果屡屡获奖,逐步成长为广东文坛的生力军。

文学交流方面,范英妍指出,广东省作协积极开展与海外文学的交流合作,如组织广东作家代表团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采风交流活动,组织作品双向翻译推介,率先在全国文学界组织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学论坛等,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协机构负责人、作家、汉学家参加论坛,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热烈的反响。最近,广东省作协又发起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主办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系列活动,推动粤港澳文学界融合发展。

专访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抓住大湾区人文共建的历史性机遇

“广东作家应有志于创造领潮争先的新时代文学”

南方日报:去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今年又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围绕这些重大节点,广东省作协是如何组织重点文学选题创作的?

蒋述卓:五年来,省作协以推出一批重大现实题材精品作为主攻方向,在2014年、2015年,召开了两次“广东省文学创作重点选题座谈会”,共确定重点选题作品29部。在2017、2018年,又连续召开了两届“广东文学攀高峰重大选题论证会”,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时代主题,扶持16个重大选题创作。以长篇报告文学为例,2019年全国以港珠澳大桥为主题的报告文学有6部,广东作家就占了3部,其中曾平标所写的一本还获得今年中宣部的“五个一工程奖”。

此外,广东省作协还通过多年探索,逐步形成了“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例如我们根据创作主题,就组织了“甲午战争百年历史足迹追寻”采风活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学采风团走进粤西活动、“广东作家看自贸区创新发展”采风活动等。

南方日报:您如何评价过去五年来广东文坛的整体创作成就?哪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蒋述卓:围绕广东本土重大的题材、事件,包括改革开放等重要主题,广东文坛这些年来在各个文学门类取得的成绩还是不少的。小说方面,有庞贝的长篇小说《无尽藏》、熊育群的长篇小说《己卯年雨雪》、张欣的长篇小说《千万与春住》等;长篇报告文学方面,有杨黎光的《大国商帮——承载近代中国转型之重的粤商群体》、刘迪生的《南国高原》、张培忠的《海权战略——郑芝龙、郑成功海商集团纪事》等;还有塞壬、黄金明、杨克、郑小琼等人的散文、诗歌作品,都在全国引起了众多关注。粤派批评经过几年的打造,已经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计划出版50本的“粤派批评”文丛现在已经推出了18本。

若说不足,在我看来,广东文学就整体而言“岭南味”还不够浓,也就是说,岭南人文传统中潜在的文学资源、广东人的文化精神和性格,还有待作家们进一步去挖掘和领会。不仅是传统的乡土民俗部分,现代都市生活之中的“岭南味道”也同样是值得用心经营的文学富矿。

南方日报:当下广东正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您认为,这对于广东文学发展是一个怎样的机遇?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共建,接下来广东有什么具体计划?

蒋述卓:从文明进程的角度来看,粤港澳共建人文湾区掀开了划时代的一页。世界级湾区大都市的缤纷万象,城乡分野的日趋淡化,城市如何反哺乡村建设,诸如此类,作家们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写作题材。创造出真正具有革新精神、走在时代前列、引领文学潮流的作品样本,我觉得广东文艺创作者应该有这样一种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为扶持大湾区文学新生力量,暨南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与广东高教出版社从去年开始启动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丛书》,邀请大湾区内众多青年作家一起来介入这个文学现场,出版的作品体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等。我们计划每年出版8到10本,将有5本在今年的南国书香节上推出。接下来我们还将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作家高峰论坛,邀请港澳知名作家来粤开设工作坊等,以激活大湾区文学创作力量。

南方日报:推动广东作家及作品“走出去”,您有什么建议?

蒋述卓:继续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把国际文学交流活动办下去,加强跟“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文学联系,这对于培养和拓宽广东作家的国际视野很有好处,有利于彰显广东作家的作品影响力和创作特点。不仅如此,我们更需要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比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书写海上丝绸之路的传奇,还有邀请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海内外各个艺术领域的有志之士,一起联袂挖掘共通的文化资源,讲好广东故事和大湾区故事。

在大湾区人文共建的背景下,广东文学应当着眼于文学观念、文学样式的创新,以“敢为天下先”的风范,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乃至走向全世界。

(南方日报记者 郭珊 见习记者 黄楚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