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李朝全:大湾区文学发展之我见
更新时间:2019-07-24 作者:李朝全来源:广东作家网
一、大湾区具有丰富的创作题材,特别是重大的创作主题。
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活力、社会创新活力最为活跃、最充沛的一个区域,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前沿和标本,也是中国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发展战略重要的试验田及样板。这里经济体量大,人口众多,社会组成成员复杂,故事、人物也多,可以开掘的新鲜的能够体现新时代特征的题材也多,可以挖掘丰富的主题,也有大量可以描写的新鲜的事物、新鲜的人物,特别是时代新人。这里是一座文学的富矿。
二、大湾区文学有着深厚的创作传统,特别是纪实文学、非虚构创作的传统。
从陈秉安《大逃港》、《深圳斯芬克斯之谜》到吕雷、赵洪的《国运——南方记事》,到描写非典的,伊始的《天地良心》,张积慧的《护士长日记》,到张培忠的《文妖与先知》《海权战略》,直至最近描写港珠澳大桥,有何建明、长江和曾平彪的三部作品,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深圳报告》自2018年推出第一辑,2019年又继续推出第二辑,组织了二十几位作家来创作深圳高新企业、创新发展、经济社会建设成就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杨黎光聚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三部曲、三个脚印,从《中山路》到《大国商帮》到《横琴》《家园》,都是在关注大湾区、关注珠江地区,也是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及其未来走向的报告文学。此外,张胜友的《珠江,东方的觉醒》《风从大海来》,何建明的《东方的光芒》,丁燕的《低天空》《工厂女孩》《工厂男孩》,郑小琼《女工记》,萧相风《南方工业词典》等,这些作品都为大湾区的纪实文学奠定了深厚的传统。
三、大湾区文学,特别是重大题材创作、重要题材的创作,作者组成多元,创作力量强劲。
大湾区有本土成长的作家,有南下的移民作家,有打工作家,还可以邀请全国名家参与创作大湾区题材的文学作品。针对不同的作家群体,作家协会、宣传思想文化部门等可以出台相应的扶持和激励措施与政策,包括为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提供便利,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经费扶持,为他们的采访采风,创作创造条件,提供便利等等。
四、提高组织化水平。
要有宏观的决策,从总体上把握对大湾区题材文学创作的支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从作家的体验生活,采访采风,挂职锻炼,从深扎开始,贯穿作家的整个创作过程,包括创作完成以后的改稿编辑、发表与出版、宣传推介等,形成一个创作系统,一条文学创作生产链条,进行全流程、全链条、全方位的支持。
要因材施策,针对不同的人而给予不同的支持方式,一事一议,一人一议,瞄准国家发展的未来,聚焦服务大局、围绕中心这个主题,去把握好重大题材,发现前瞻性的主题,反映人民心声,为时代画像,为人民画像,讴歌英雄,讴歌人民。
(作者为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