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自定义类别 >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 > 专家发言

林岗:从岭南到大湾区

更新时间:2019-07-24 作者:林岗来源:广东作家网

大湾区是个新事物,它发生在当代中国从乡土社会到现代工业信息化社会的转变历程中。这个变迁是现在进行时,它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

我们固然还可以使用“岭南”一词来描述涉及这片土地的某些事物,但它主要还是属于乡土农耕时代的一个区域概念。我们对于乡土农耕时代岭南的理解,毫无例外是由方言、节庆、物候、风土、民俗等民俗民间文化来代表的。这些文化表征的都是在岭南的土壤里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无人主张,无人推动,在漫长的历史缓慢变迁。由于地缘的分割,这些民俗民间文化依不同的地理单元而有次生的不同,比如岭南有广府、潮汕、嘉应、雷州之分。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然而,经过建国之后的逐渐积累,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变化进入了快车道。因为科技要素在这个年代扮演了社会发展进程绝对重要的支配角色,生产力和财富朝向有利于科技要素积累和创造财富的地理单元快速集中,区域优势被科技要素所放大。在广东珠三角、粤东、粤北、粤西四个地理单元中,珠三角占据天时地利,故而异军突起。到今天面积占据旧广东省最多四分之一的珠三角地区,财富占去全省的百分之八十。财富的集中伴随着人口的集中,深圳、东莞、广州这三个距离不超过120公里的城市,都是人口超过千万的特大型城市。约在40年之内发生的这个触目惊心的赫然巨变昭示我们,那种农耕时代任凭自然不施人为的缓慢变化,已经一去不返,代之而起的是科技社会人为设计主观推动的快速变化的时代。不但经济、社会管理服务是如此,我有理由相信文化也与这种以追求改变为常态的方式有相通之处。比如上文列举的方言、节庆、物候、风土、民俗这几类要素,方言在大湾区所在的城市中快速消亡,方言学家发现了粤语西移的现象;节庆不是成为商业的一部分就是被旅游热潮所取代;物候彻底失去它的意义,风土高度趋同;民俗要不借助商业而艰难生存,要不只能列入文化遗产而续命。“岭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如果它还是本色尚存,与其说它存在于珠三角的都市群,不如说它存在于这个都市群以外的广大乡村地区。我们生活在从岭南到粤港澳大湾区的路上,不论愿意不愿意,这已经是一个事实了。

正是在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技社会变迁的条件下,我们来讨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概念。大湾区作为一个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带,各项工作正在推进中。目前要循归纳、概括作为事实的大湾区文化的思路来思考大湾区文化的概念,时日还是尚早。我觉得,大湾区文化主要是一个需要人为设计主观推动的文化工作安排。

大湾区,它在文化上和它在经济上的主要方向是一致的,这就是互联互通。城市群起来了,促进它们之间的互联互通就变得十分重要。没有互联互通的城市,是孤立的城市。尽管它们之间的地理距离是恒定的,但不构成为“群”。所以成“群”是因为能够很方便快捷地互联互通。在城市群经济带的时代,只有让物资、产品、信息和人员方便快捷快速地跨城市流动,才能创造比单个城市机械相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高的价值,更多的财富和更进步的科技。文化是不是和这个原理相一致?完整的答案有待于将来的事实来检验,但我们今天看到,至少大部分是相一致的,尤其是那些能和产业结合的文化,比如动漫、影视、工艺美术等等。所以互联互通不但在经济上是经济带城市群的基础和价值,也是文化上城市群的基础和价值。互联互通创造了跨越单个城市的认同,创造了更高水平上的城市群的“共识”和观念。有了这种跨城市的大湾区观念和价值观,文化活动的构思、安排、组织和推动等各项工作才能真正活跃地展开。

科技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粤港澳大湾区本身就是一个新事物,它既不是地理区域单元的概念(惠州、肇庆不属珠三角地理单元),也不是行政区的概念(香港、澳门是特别行政区),它是一个城市群经济带的概念。我们所生活的大湾区比之世界其他城市群经济带,它本身在文化、政治方面的多元性,要更加丰富。这是复杂的殖民历史、政治制度和人口迁移造成的。它们产生了互联互通方面的格外困难,但也是一个创造未来的巨大优势。克服我们的困难,发挥我们的优势,大湾区文化一定会茁壮成长。

(作者为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