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贺仲明:什么是理想的大湾区文学?
更新时间:2019-07-24 作者:贺仲明来源:广东作家网
对于大湾区文学未来有什么样的期待。希望在未来几年,或者十几年之后,大湾区文学会是个什么样的形态?
首先,肯定是整体形态的形成。
形成多方面的交流:创作交流,文化交流。作家之间的交流,批评家、学者之间的交流。
在交流中,相互之间形成深入的批判意识、沟通意识和融合意识。要有批判,不是一团和气,而是能够深入到问题之中,客观深入地交流。批判之上进行沟通和融合,求同存异,对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入。
这些交流有一个重要基础、前提,那就是站在一个共同的目标点上考虑问题——这个目标点,就是大湾区共同的文学繁荣,整体上的繁荣。
在多种交流中,文化的交流尤为重要。文化共同点是大湾区形成的基础,所以,文化交流最为核心、重要。以之为核心,促进文学整体形态的形成。
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更多的共同兴趣点。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中心,而不是1+1+1,而是真正的等于1。具备真正的向心力,形成自觉的大湾区意识。每个作家把自己当作大湾区文学的一部分。
其次,多样性中的共同个性。
允许多样性存在。但是更需要形成共同性。最核心的是两点:1、粤文化气息。传统、地域文化色彩;2、现代气息。与大湾区整体经济、文化形态一致。
从而以自己的特点,在全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就目前来说,无论是大湾区的哪一个部分,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在现代气息、地域文化气息等方面,各有特点,但是也各有缺失。
广州文学来说,缺少现代性、对地域的超越,以及更高的关注和精神视野。
香港、澳门文学来说,缺少民族文化全局观,缺乏对地域性的深度融合——地域性不只是外在地域,更是深层文化,民族文化的关联。
如果互补,完全能够形成显著的创作特色,取得更高的文学成就。
第三,互补与互融。
特色不能够丢掉,吸收对方的优点,放弃自己的弱点。
香港文学现代色彩较浓,广州文学的民族根性较强,与大地、民族文化之间有更深的联系。
这样形成的特点应该是:1、开放性。不狭隘,而是丰富多样;2、现代性。与大湾区的政治经济环境相一致;3、独特性。在全国文学中独一无二。甚至在世界文学中也有显著特色。
需要各方面努力的:
1、共同的文学活动。寻找三方都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逐渐建立共同的、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文学评价标准。改变目前三方各自为政、标准各异的现状。慢慢磨合。互相包容。2、文学期刊和文学出版界的丰富交流。特别是广州的文学期刊,可以更多地刊登港澳文学作品。并且形成专栏。让相互之间更多了解,改变目前相对来说比较封闭、隔膜的局面。
(作者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