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自定义类别 >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 > 专家发言

陈培浩:当代文学视野中的大湾区文学

更新时间:2019-07-24 作者:陈培浩来源:广东作家网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概念的提出乃是粤港澳大湾区这一经济规划概念推动的产物,其提出包含了这样的预设:一个区域的经济繁荣离不开文化所缔结的认同共同体的助力。所以,大湾区文学不应是大湾区涵盖的9+2城市群文学在量上的叠加,它需要有基于大湾区历史、现实和未来而进行的内涵建构。

大湾区作为一个区域概念,超越于一般的行政区域概念,是一个跨行政区域的生产性概念。所谓生产性概念区别于一般的描述性概念,后者是针对现成的既存事实进行描摹和概括,而前者则是一种带有前瞻性和建构性的概念,它在准确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催生尚未显形的事物。作为一个生产性概念,借助“大湾区文学”这一概念的瞭望镜,可能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一些崭新的可能性。讨论大湾区文学,应更深层次触及未来人类精神生活的内在难题。我认为“大湾区文学”将为“当代文学”提供以下独特的文学经验:

其一是独特的“新城市文学”经验。大湾区不是一般的城市群,而是最具高新科技含量的城市群。所以,大湾区贡献的城市文学经验,是一种带着未来性的的新城市经验。只有从“新城市文学”视野来提炼大湾区的文学经验,方能彰显其独特性。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学正在发生崭新转型,科技使人类的生活及赖以信仰的价值话语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以深圳为代表的大湾区汇聚了中国最多的高新科技公司,科技新变与人类未来生活的可能性,这些经验既是人类未来将共同面对,并正引起热议的话题,也是最具“大湾区性”的文学经验。

其二是高速城市化过程中独特的中国新工人文学经验。作为大湾区重要组成部分的东莞、深圳、佛山等广大珠三角地区在新世纪以来高速的发展中,催生了与之匹配的新工人文学经验。这是在世界文学视野中最具辨析度的中国文学经验。而最具独特性的新工人经验显然来自于大湾区。

其三是中西文化碰撞、交汇下中国与世界文学经验的融合样本。大湾区必然追求一种具有自主性的文化,但大湾区也坚持一种具有开放性的文化襟怀。大湾区与其他区域不同就在于它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桥头堡。“湾区”的天然属性就是开放和创造。“大湾区”是一个面向未来、面向创造而做出的规划,所以敢于在融合中创造便是大湾区文化的内在基因。“大湾区文学”这一必须以实践来充实的概念,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召唤恰在于,有效地建立一种自我与他者、本土与世界的平衡和循环。

某种意义上,“大湾区文学”还为所有参与者提出了一个深刻而艰难的价值命题,即文学如何在全球化时代担负起民族国家这一共同体的建设任务。全球化、地球村的时代,文学如何在具有多种文化类型和多元社会制度的区域中建构其一种勾连你我他的身份认同,这可能是这个概念更深层的使命。

(作者为韩山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