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陈惠琼:清秀赋诗,质朴为人

——读黎金文诗集《燃点菊焰》

更新时间:2019-04-30 来源:广东散文诗学会

都说诗抒情、诗言志、诗如人,中交四航局总承包分公司广连项目综合部主任、80年代出生的青年诗人、作家黎金文的诗,它逼真地再现了诗人的外貌和内心:清秀、质朴。诗的展现,又像诗人的故乡清远清新,清秀、质朴。诗人没有把自己闭塞在马山石村狭窄的弯弯的小路上,家乡清远和“四航王国”都是诗人广阔的诗歌天地……

俨然,诗人总在“秋意”的深夜里,在诗句行间中和着“满城山水”,“蹑足而行”,“等待春天的降临”。诗集中首章《满城山水》之情,仿佛可以看成是诗人的诗国之韵,精神家园之象。浸润在字里行间的大自然:“突然飘过像雪的芦花和经年藏起的绿叶”,在诗人眼里的“芦花”、“绿叶”形态及品格引起情思。诗人热爱清远的自然、热爱山水的生活,“满城山水”成为诗人怀胎的母体,“飞来湖”中的灵感是诗的受孕。这样写,像极了电影中的镜头,“飞来湖”的场景就立在读者面前了。诗人很朴实地描绘,把山水、霓虹、湖风、星月等景物与撑船人、筑梦者系于一体,风动、湖动、光阴动,人的梦想也在动,似乎蕴藏在诗人内心世界的还不止是“满城山水”。“筑梦者”肯定也不是诗人一人,也许是城里的每一个人,“等待春天的降临”又有何深意?是梦想的实现,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人深思。

黎金文出生于80年代末清远的马山石村,这片清秀、质朴的土地养育了诗人的诗情。无疑,大自然为诗人提供了创作的基础,其中《燃点菊焰》,全诗纯净。当诗人与我特别谈起这首诗时,才发现诗人拥有如此广阔的想象和深沉的感触……

诗人是怎样构思了这首诗呢?是什么契机引发了诗人的灵感?还用此诗的题目命名这本诗集?菊花给诗人以启示:“只要有秋风吹过/我就点燃朵朵菊焰”,诗人期待“秋风”出现,在好几首诗中都抒发过“秋风”,这首诗中也再度提起“秋风”。“秋风”这一意象,在诗人心中到底怎样掀起一次又一次波澜啊!诗人采用拟物手法,把自己比作“菊焰”,渴望秋风,渴望燃烧!既要“燃尽雨露和大地/给予的一切恩赐”,又要“释放小小骨朵里/蕴藏已久的太阳般的能量”,还要“执着守护着/这个多彩的世间”。这不禁让人沉思,诗人要守护的这个“世间”到底有多大?又有多重要?《燃点菊焰》从文字语言角度看似小诗,虽然不那么气势恢宏,不那么雄健豪迈,往往被人忽略。但这诗不是海市蜃楼的幻影,也不是空中楼阁的飘渺,而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在天涯,或故里/我乘着秋风/摇响菊花铃/擎着信念和召唤/不惜叶落,花残”。这里打开了诗人的心扉和信念,毫无保留的流溢于诗句里。“菊焰”,是当前诗人人生阅历的诗化,很简单,却有着菊的魔力、菊的生机,有着菊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清秀与亲昵!质朴的诗人带着菊的体温、自身的体温,执着挥舞着心中的“剑”,终于在最近听到他报来的喜讯:迎来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以及诗集《燃点菊焰》的诞生!这比起人生的起起伏伏、成败得失,岂不更让人痛快、惊喜吗?

从山村打滚的孩子,到读上大学的黎金文,2010年至今,在中交四航局的工地修过铁路、建过城轨、筑过公路,曾漂洋过海,见证国家伟大工程——南海工程的建设。诗人与其它工地上的建设者不同,他把参建过程中的某种感觉变成艺术,变成诗。诗人置身其中的感悟,这种感情是真实的,来源于积累,每一行诗都有汗水、血肉的跳动!诗人为建设者讴歌,使这些诗浑然天成,其语言拿捏恰到好处,彰显驾驭诗歌的张力。诗人就是这样寻找视角……

诗人黎金文怀着对建设者的深厚感情,运用多种手法含蓄而又细腻地表现了建设者的期待、快乐和痛苦。《心中的那片海》是诗人2016年8月在南中国海上所写,《心中的那片海》中的“那片海”,是黎金文见证南海工程的“那片海”,是工地一线建设者的“那片海”,亦是南中国的“那片海”……诗人用“那片海”这一意象,在这章诗里喻意何在?是不是诗中提到的“忘不了南海上的岛礁城堡/明珠翡翠似的镶在碧海上”,让“那片海”有声有色,“那分明还有你的浮生过往/又分明还有我的尘埃飘摇”。毫无华丽的装饰,但却充满着对“那片海”引发想象力的诗意空间,这是清秀的语言张力。

再如《以幸福为名》《金秋在贵广高歌》,这两首诗是诗人2012年在佛山丹灶段贵广铁路所写的。大型的项目建设,一线现场的写作,给诗人诗歌创作和生涯独有的意义。这建设的现场和时代所赋予诗人的坚定信念,说明诗人心灵上一直与工地上所有建设者一样在大的时代背景面前,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所引起的震动,同样开拓和丰富了诗人审美的疆域,进一步形成自觉的创作本能。诗人在《以幸福为名》中的《贵广铁骑》写道:“你从野草簌簌的荒地里开始勘测/你从泥浆洼洼的基坑里开始挖掘/犹如漭漭铁骑蜿蜒着亢亢的脊梁”,这些细节的描绘,极富表现力和观察力。《金秋在贵广高歌》,诗人和所有建设者一样,中秋赏月在贵广,在工地敞亮的天空,仰望中秋的夜景,和着贵广铁路,内心深处何其灼热!“夜未央的月挂中天/皎洁的月光落在贵广铁路上,落在/工地守夜人的宽厚的双肩”,这首诗,可以说就是建设者以及人类精神的一种闪灼,让我们清晰地看见:“月光似的纯粹洒满建设者的征途/什么时候能把路引向遥远的家乡/悄无声息的流年似水/旖旎着两片夜空的凝望”。有时,诗人忍不住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地跃动诗句,写出建设者的艰辛,“中秋,在贵广高歌罢/让我携碎星随月光的倾洒/咏叹守夜人的广度清寒”这首诗毫无遮蔽,语言流畅,刻划了贵广工地的中秋之夜,表达了建设者清寒的秋,诗人同样领受这种清寒,一样在坚守。诸如此类,因为诗人用心关注、深切体验,所以才有了深入的思考,才能如此入木三分地刻划出来,从而使平实的诗句有了重力,也可以说,这是建设者带泪带汗的结晶。 

再打开《萱草心语》这首诗,用字朴实,但构思巧妙,且每一句都饱含深情。“萱草”是抽象的,她——母亲,又是非常具体的,通过萱草的“心语”,告诉“远方的你”,年迈的“母亲”在等你回家,然而“母亲”两个字全诗并无出现,留给读者去解读。诗人的真,在创作中如果没有对表现的人物——母亲,有强烈的感受、细节的观察,就不会自然喷发出炽热的亲情。诗人四海漂泊、以企为家。萱草的妙用,被这种情感所感染,有着深的寓意。

纵观黎金文的诗,很显然,有着对命运的思考,诗的灵感由此而发。且看《静敲木鱼》,木鱼一声一声响,导引着一切……从此至彼,看上去是一般化,但这首诗呈现出异人的光彩。诗人已从具体的追名逐利、金钱的利诱、迷惑绊倒多少人的意象,走进了抽象的玄思里。诗人的这种思索,创造出一种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意境:“不可言说的言说”。诗的情节在静敲中结束,无疑,这是构筑诗语的能力。

此外,黎金文四处漂泊,心中始终眷念着故乡——马山石。走进他的诗歌世界,不难发现他的故乡与生命有了契合。《马山秋色》是诗人2017年12 月写于故乡马山石的,以自身成长及故乡马山的生命形态,抵达诗歌的状态。“经年过后”,诗人甚至“鬓白如霜”,回到出生地马山“凌视过往”,成长的种种,马山的风景万千。与《马山秋色》一样吸引人的还有《回盼》……在这两首诗歌里,马山的秋色得以升华,同时诗作也呈现了诗人的质朴为人的秉性,是自然性的回望,也是诗歌审美的过程,其马山的成长史也就是诗人的心灵史。尤其是,当《马山秋色》这章新的诗作呈现在我眼前时,就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一个质朴的黎金文。《马山秋色》因其写作的自传性,无疑有助于理解诗人清秀的诗风,引人深入《燃点菊焰》诗集的解读。从这个诗集中,看到《马山秋色》,就看到了诗人与诗作渐进式的自我蜕变。《马山秋色》寻求自我释放的激情,促使诗句勇往直前,即《马山秋色》语言节奏的一气呵成,一泻千里的奔涌。可以说,这是《马山秋色》的风格,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可惜高山丟了一座又一座/那些来不及写给大地的情诗/通通被粉碎,筑就/某一条路,或某一座城/似乎一切美好都源自高山的喘息”。语言清澈、简洁。“假如可以,就让我变成神笔/用炊烟画朵云彩悬挂马山之巅/用雨露画条河流安在故乡门前/再还原丢失的高山、树林、良田万倾/蓝天、牛群、蜻蜓、蝴蝶,恰似仙境/让候鸟不再迁徙,秋天就像秋天的模样”。其实想不再迁徙何止是候鸟,变了模样的何止是马山秋色?!诗人这段假设性的结尾手法用得很妙,至此,诗人的视野已拓宽到从一个马山的角度去思考共有的命运与人生。

以诗人的信念赋予诗作与命运,达成诗作和人生新的历程,黎金文的诗作走向和境地将更加广阔。

作者:广东散文诗学会会长、《中国散文诗年选》(花城出版社) 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