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许锋:出题记
更新时间:2019-04-25 来源:人民日报
不远处是一条河流,叫流溪河。
我站在阳台上,望着波光粼粼的河面,下意识地想拍摄,可是,没有手机,也没有照相机。来到这里的第一时间,我们的手机被统一存放于保险柜中,由专人保管。房间里没有网络。正是午后,如此“与世隔绝”的生活,让我瞬间产生百无聊赖的感觉。我呆呆地望了一会儿河水,下楼,沿着住处,走近流溪河。
流溪河是一条流域达两千三百平方公里的河流,从北到南,起于广州从化,经珠江三角洲入海。眼前的河面,碧绿澄澈,小鱼在水里欢快地游弋,水面,泛起阵阵涟漪。河的对岸群山连绵,山外有山,但远山不远,近山不近。山上树木葱茏,一片苍翠。山的上空,云蒸霞蔚。
青山绿水间,白鹭优雅地飞翔;小鸟们嘤嘤嗈嗈、啁啁啾啾地叫着,声音此起彼伏。
栅栏以及围墙阻隔了我的脚步。我在里头,河在外头。
下午,我拿到了一套高中语文教材。看到书的封面,我想到了女儿,几年前,她读高中时用的就是这套教材,我看过很多遍。我坐在阳台上,在午后暖阳的流泻下细细翻阅,从第一册到第五册。一篇篇熟悉的课文:《华罗庚》《我与地坛》《沙田山居》《这思考的窑洞》;一位位先贤智者:孔子、司马迁、屈原、杜甫……
迎上去,与他们的心灵进行对话。
我想到诸葛亮。杜甫的《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颂的正是千古名相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我想到霍金,他有残疾的身体,却把芳香留给世界……
我来到这里的任务,是出题。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我看来,语文,考的是精神,考的是智慧,考的是素养。
梁衡《这思考的窑洞》成为“现代文阅读”的候选篇目。我想让青年知道,“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斗争的心脏,是艰苦岁月的代名词。”我想让青年知道,在“当年边区敌伪封锁,无衣无食,每天都在流血牺牲,每天都十万火急”的情势下,毛泽东同志是如何奋笔疾书,不断思考中国的未来。我想让青年知道,新中国所取得辉煌的成就正是建立在无数革命者矢志不移和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基础上。
作文,是语文考试中的重要一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作文也在考验如何做人。我在想,所谓“特立独行”的“〇〇后”一代,进入大学之后,是不是首先得学着与人相处?
我想起前不久举行的全国两会上,职业教育与技能人才培养备受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
我想起我的父亲。他曾经在农村参加劳动,后来参军入伍,在部队锻炼,1970年8月,被组织推荐上军医大,人生由此改变。
我想起我的叔叔。他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弃书本,1978年3月,成为国家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人生也由此而改变。
我想起自己。以中年之龄,进入武汉大学读书,在百年学府中浸染,我的人生,也由此而改变。
社会中,无数人,都在通过教育改变着人生前行的方向。
而正是伟大的前进的中国,让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的教育惠及千家万户。
我仿佛看到,一张张黝黑的面孔,一道道坚毅的目光,一双双磨出老茧的手,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可我担心,懵懵懂懂、未经世事的“〇〇后”一代,该如何面对这道风景线?是在心中竖起一道牢不可破的篱笆墙,还是与人为善,保持一颗谦卑之心,与阅历丰富的大龄同学和谐共处?当两者在生活习惯、语言习惯、消费习惯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碰撞与摩擦时,他们该如何“进退”?
于是,《我的大龄同学》作文题目,呼之欲出。
我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回答,能够做出怎样的回答。
山雨说来就来。噼里啪啦的雨点战鼓般砸着芭蕉,砸着梧桐。暴雨笼罩了草木扶疏的春天,小小的阳台如帘如瀑。
雨后,我又站在阳台上,望着流溪河。山色空蒙,水光潋滟。我贪婪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中流淌着的芳草与桂树的气息。那些隐遁的鸟儿,不知又从哪里冒出来,在一棵棵树间探头探脑,叽叽喳喳,或者振翅飞翔,抖落一身的水点。
周六上午九点,考生进入考场。下午三点,我看到他们的答卷。
一个青年写道:
你好,我的大龄同学。比起你们,我们年龄尚小,想法幼稚,但请你们不要轻视我们。在课堂上我们是同学,在生活中,我们是朋友……你们喜欢爬山,我们愿意和你们一起;我们喜欢骑行,你们也可以加入我们……你们既然选择归来,归来仍是少男少女。
我禁不住潸然泪下。这样的文字让我感动不已。我不禁想,如果不是国家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政策的施行,他可能没有机会上大学。
无数个他,他们,借助国家提供的机会,通过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悉心培养,获得将来从业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技能,走上社会之后能够赚钱养家,能够反哺社会,甚至,可能成为大国之工匠。
丽日已经划开灰蒙蒙的天,我看见,一道彩虹正横亘于流溪河上。
原载2019年4月20日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