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马忠:《湟川情》——连州文化的寻根
更新时间:2019-04-09 来源:广东作家网
一个人的文学书写一定与他生活过的环境和历史背景息息相关。连州,作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绵长。连州,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黄志超来说,是他回望不尽和终生咏叹的主题。
读完黄志超第二部散文集《湟川情》,感到他对文学创作、对连州乡土充满了深情和挚爱。古色古香的连州古道,道家第四十九福地静福山,如诗如画的湟川三峡,神秘瑰丽的地下河,历史悠久的古寨……在他的笔下都有精细的展现。也许是连州的灵山秀水和文化积淀给了他文学的激发和情思,也可能是他文笔的绢秀和清雅赋予了连州大地的一切以梦幻悠远、引人入胜的魅力。总之,黄志超的散文很能代表一种连州本土作家对文学写作的理解、对拥有丰厚历史和文化财富的家园和故乡的情怀。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想象和书写”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从中读到不少的收获和启示。
写连州人事,连州记忆,构成了作者情感的原乡。散文集《湟川情》分为“乡间留芳”、“赤子情怀”、“眷恋连州”和“名胜心影”四辑,书中所有的文字,似乎都与“故乡”有关,一种穿越时间、空间的追溯。是个人的体验,又与历史的大概念勾连着;有细节,又不局限于私人叙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湟川情》是一份时间的地图,一个人的漫游和勘探使连州这个地方重新饱满,它不仅是现在,它有着过去。过去的意思和意义如此丰沛,山重水复,“乡愁”绵绵。换言之,阅读散文集《湟川情》,无异于一次文化的寻根。
“文化底蕴浓厚的连州,总有那么些地方,一定不轻易让人忘怀。”(《元璧古村展新姿》)曾经有过的连州已经远去,留下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在后人心目中重组成关于连州的历史想象。各种学养不同、品味不同、趣味不同的文化人用他们的文字、图像、声音和构型描述的连州正是这种想象的展现。黄志超属于既有一定的现代教育背景和文字修养,又具有较深厚的地域文化熏陶和传承的本土作者。他不像那些偶尔到过连州并只做了短暂停留的作家,只就所接触到的方面抒发一些情绪和感慨,他对连州的阅读和欣赏是既全面又精致的,涉笔之处皆竭力寻求和发掘连州历史文化的审美价值。作者不仅为连州山水画像立传,将当地传统村落、历史遗迹、风土人情、掌故传说和民俗文化“一网打尽”,还对历史和传说中的人物、事件进行了深入挖掘整理,笔触所及都经过了作者亲临踏勘、查阅资料和深思熟虑,字里行间洋溢着追寻自然奥秘、挖掘本土文化底蕴的探索精神。
挚爱是文学的动力。这种爱,一是对家乡和故土,这一点,当然无可置疑;一是对文学写作。其实黄志超从事的工作与文学无关,但却能持之以恒、笔耕不辍,正是把文学创作当做内心追求的体现。而上述二者的结合,就体现了他用美的文字和想象来展示家乡和故土连州的心愿和情怀。作者精细观察、勤于挖掘、用心体验,在寻找和发现美的素材方面,可以说比同样以连州文化和连州人的生活为题材的不少作家更丰富和广泛,正是因此,才得以为读者奉献出一个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连州。
历史需要书写者,文化需要传承人。黄志超倾情连州这片文化沃土的风光与风情,用镜头和文字摄取着面临消失的每一处自然风光、人文风景。他在探寻连州古人的耕读文化时,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当我们浮躁地追求自身价值时,卿罡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又让我们静下心来返璞归真。”(《探古寻幽卿罡村》)我想,黄志超不遗余力带给读者的,绝不仅仅是一种对于“流失”的眷恋,而是一种“老家”的呼唤,一种“复得返自然”的“家园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