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陈东明:爱国忠烈陈照薇一家的故事
更新时间:2019-04-02 来源:广东作家网
有一个人,出身于广东新会的名门望族,受过高等教育,生活富裕,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懂得世界潮流和普世价值,当时中国贫穷落后,人民缺乏教育,他为改变这一状况而不懈努力。
有一个人,是香港知名人士,曾出任香港保良局首任总理,协助策划在香港、新会两地地建立图书馆(香港大学冯平山中文图书馆和新会县景堂图书馆),并支持家乡兴办五昌、贤贤小学,创办一所免费提供给贫困群众读书的百顷小学。
有一个人,一家九口,有六人参加革命,两个儿子为国献身。
这个人就是陈照薇。陈照薇一家是一门忠烈,为革命无私奉献。
01
历史回溯到民国时期。
陈照薇于1894年出生在新会县外海镇,曾任广东省新会县参议员。由于他思想进步,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对象、挚友,爱国民主人士。他除了政治、经济和情报上支持革命外,还支持子女参加革命。
陈照薇育有六个子女,长子陈冠芳、次子陈冠时、三子陈冠俦、四子陈冠岳(即陈铁)、大女儿陈宜雅、二女儿陈宜颂。其中,四个儿子均是中共党员,有三个儿子和大媳妇在解放前先后参加了“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粤中纵队”。两个女儿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广州解放后大女儿陈宜雅加入了革命队伍。陈照薇一家,堪称军、工、烈属家庭。
陈照薇毕业于广东省高等师范学堂,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曾任广东省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主任。1920年,他是由广东教育界30位名流和专家组成的“广东省教育会学校系统研究会”评议员之一,全程参与由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令向全国公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史称《壬戌学制》的起草人之一。该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
抗日战争时期,陈照薇联同本乡自卫队抵抗日军侵略,积极支持长子陈冠芳、长媳陈佩珊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支持次子陈冠时参加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陈冠时于香港在一次反击日军时不幸负伤被俘,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21岁)。
解放战争期间,陈照薇的家成为地下党的联络点和各种进步书刊的转运站。他把自建在新会县百顷乡(现为大鳌镇南沙)的“桃荫别墅”无偿地提供给中共新会区委使用,成为了粤中纵队新会独立团的诞生地,是新会县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陈照薇与共产党的关系十分密切。解放前是广东省新会县的参议员、开明绅士。和平解放外海前夕,他遵照中共新会区委的指示,配合外海地下党负责人,召开陈氏族务会议并作出决议:交出武装,和平解放,为新会独立团赢得时间,解放江门、新会。
当他被选为广东省人民代表时,表示要把全部财产交给国家,自己重新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因而得到时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的接见和称赞,并勉励其要做李鼎铭式的开明绅士。后来在土改中某些人执行极左的错误政策,致使他家庭破散,身陷囹圄。陈照薇在身陷于新会的狱中期间,曾国棠(解放前任中共新会区工委书记)单独前往探望他,问他有没有反悔?他说:“我已经向共产党献出了两个儿子。我没有青年人的冲动,我是深思熟虑之后拥护共产党的。我想我的身体可能支持不了多久,你将来见到我的亲属,对他们说我跟共产党走是至死不渝的。我的问题,相信有一天党会搞清楚的。”
02
抗日战争期间,陈冠芳就读于广东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受进步文艺界前辈胡春冰、洪森、赵如琳等的指引和影响,参加学校的实验剧团表演抗日剧目。1943年陈冠芳得到父亲的经济支持,与夫人陈佩珊及实验剧团部分团员组成剧团奔赴阳江县一带,演出《凤凰城》《杏花春雨江南》等抗日剧目,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返回广州,为了揭露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黑暗统治,在父亲的经济支持下,他与进步文化界、戏剧界前辈司马文森、洪猷、陈卓猷、瞿白音等创办了《戏剧与文学》刊物。但只出版了三期,就遭国民党当局以“戡乱”的罪名,与当时的《正报》等11个进步刊物一齐被查封。
1946年夏天,陈冠芳与一些进步同学赴港,参加了香港地下党领导的中原剧艺社。
1947年他返回家乡新会县外海乡和百顷乡,继续开展话剧的新文化活动。在外海乡的远贻小学,与师生们排演描写渔民抗日的《烟苇港》话剧。他通过同学余克在莘隐中学任教的有利条件,秘密串连组织了一个有10多位进步学生的“菁菁读书会”,学习进步书刊,传播革命思想。在百顷乡,他得到父亲的全力支持,创办了由他担任校长的“百顷小学”,公开宣布“凡是交不起学费的贫苦学生可给予免费入学”。他邀请了一批进步同学任教,向农民讲翻身的道理,提高农民的政治思想觉悟,激发农民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不满的反抗。因此引起新会县政府当局的惊慌和关注,声称要“捉拿共产党的嫌疑犯”。为了免遭反动势力的迫害,经请示广州地下党的同意和安排,由陈冠芳率领隐藏于百顷小学任教的老师等10多人,秘密取道香港,参加了粤赣湘边纵队。他们离开家乡时,陈照薇送给他们3000元港币作路费和生活费。到达部队后,陈照薇仍应陈冠芳要求,通过香港《华商报》记者邬维梓携带数千元港币给陈冠芳,以解部队燃眉之急,受到纵队领导赞扬。
1949年,陈冠芳任粤赣湘边纵队文工团团长,率文工团随主力部队进军珠三角解放番禺。随后,陈冠芳在当地参与征粮支前、清匪反霸、建立政权等革命斗争工作,并于1950年5月被任命为番禺县第八区区长。原粤赣湘边纵队老首长、广州市政协原主席罗培元为对陈冠芳给予高度的评价:“他的文艺活动和政治能力都强,表现一贯很好,是一位好党员,优秀的领导骨干。”
03
陈冠时1922年出生于外海镇永安里,少年时被送到香港就读。1940年春,高中毕业的陈冠时考入有中国共产党及进步团体背景的香港中国新闻学院。
在校期间,陈冠时追求进步,向往革命,成绩优异,因此被中共秘密组织发展为中共党员。1941年12月 7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同年 12 月 25 日,日军占领香港,新闻学院停办,全校师生员工被遣散,绝大部分回内地或留在香港参加抗日斗争。
陈冠时按党组织指示,在香港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港九独立大队并任政训室宣传干事。期间,他参加敌后斗争,宣传发动群众,培训部队战士,化装侦察情报,采购转移物资,为国家为民族做了大量工作,从一个青年学生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43年3月,是抗日战争最为艰苦残酷的阶段,隐蔽在晏台山的港九独立大队政训室驻地被汉奸发现并向驻扎在沙头角的日伪军告密。3月3日,日伪军近百人天亮前包围了政训室驻地,在激战中游击队多人牺牲。陈冠时为掩护战友突围撤退,在战斗中负伤被俘。之后的两个多月,日伪军为获得游击队的情报,对其严刑拷打,百般折磨,但仍一无所获。最后日军恼羞成怒,将陈冠时斩首示众,并将其首级吊在鹿颈村往南冲桥头的大榕树上。据当地村民说:高挂在榕树上陈的头颅仍然怒目圆睁,慑敌心魄。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给予陈冠时以“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高度评价;原港九独立大队政委陈达明赞扬陈冠时为“为保卫世界和平,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为保卫香港人民福祉而英勇牺牲”。198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陈冠时为革命烈士;1998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将陈冠时列入港九独立大队115名为保卫香港捐躯烈士之一;座落在罗浮山的东江纵队纪念馆内烈士英名录上,陈冠时名字名列其中。
四儿子陈冠岳(又名陈铁)在解放前夕放弃家庭的富裕生活,年仅15岁就参加了粤赣湘边纵队。大儿媳陈佩珊在百顷参加革命工作,经常冒着生命的危险,把从香港秘密运回外海的进步报刊转送给百顷的地下党。三儿子陈冠俦是一个优秀中学教师,曾经被选为广东省第七届人大代表、阳江县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还被评选为广东省50位特等劳动模范之一、广东省第一批17位特级教师之一、全国总工会第十届候补执委。他荣获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等两次接见和合影留念,并由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接见和颁发“广东省首批特级教师”证书。
这个家庭是中华民族中一个十分优秀家庭中的一个缩影。
04
在那个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年代,历史风云如同天上的云彩经常变幻,一个家庭及其个人的命运也往往因历史的原因而命途多舛。
令人深感遗憾的是: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陈照薇一家发生了一幕幕的悲剧,一个个冤假错案。本属一门忠烈、为革命无私奉献的一家,土改期间却被认为是“反革命的家庭”;爱国抗日民主人士、党的统战对象陈照薇以恶霸论罪,判处死缓,冤死狱中,其妻卢楚佩无奈自杀身亡;忠心爱国、赤胆忠心为革命的解放军文工团团长陈冠芳,因家庭出身不好,而受株连被迫害至死,其妻陈佩珊因此被开除出革命队伍,后因生活贫困,含泪把不足一岁的儿子送给他人抚养;铁骨铮铮惨遭日寇斩首示众抗日英雄陈冠时,被无中生有说他逃往台湾;年仅15岁就参加革命的陈冠岳,曾任南海县第二区第一副区长和佛山市手工业科副科长,1955年肃反运动被扣上“阶级异已分子”帽子而被批斗关进黑房近1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又以“特务外围组织组长”的罪名、监护、批斗、审查长达3年,20多年不被重用。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纠正错误的形势下,陈照薇一家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1981年陈冠岳官复原职,被任命为佛山地区中国旅行社副经理,1983年被提升为佛山市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总经理,直至离休。1984年陈冠时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光荣的称号。1986年1月中共广州市郊区钟落潭区委会宣告:陈冠芳(陈莘丁)同志恢复为革命干部的名誉,随后,承认其妻陈佩珊解放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历史事实,享受离休干部待遇,安度晚年。1986年11月,恢复陈照薇其广东省首届人民代表及新会县第一、二、三届人代会代表的荣誉。
历尽风雨又见彩虹。
如今,陈照薇家族有两百多亲人分别居住在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侨居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奋斗,为社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