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刘建芳:文风·文峰 ——黄刚散文诗赏读

更新时间:2019-04-02 来源:广东作家网

一、人如其名,名如其文:个性鲜明的作者与作品

了解黄刚,可以从黄刚的笔名开始;欲知黄刚的作品特色,也可从其笔名窥见一斑。

“名符其实”的黄刚。黄刚常用的笔名有唐风、戈骊、铜豌豆。唐风,即唐朝的风,那是一股雄风,盛世华章,豪放大气;戈骊,尖锐、锋利又追求完美,力求在奇峰中闪亮点,在锋利中显个性;铜豌豆,可视为“浪子”的宣言: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体现出对传统文人道德规范的叛逆精神、任性所为无所顾忌的个体生命意识,以及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意志。

现实生活中的黄刚。黄刚出生于西北农村。1992年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中山。做过教师、政府办事员、记者、编辑、主编,丰富的生活经历让他在中山这片南方热土积蓄了丰厚的创作之源。特别是随着岁月的增长,对中山这座名人故里丰富的人文历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这是他走向脚踏实地创作的不竭动力。

概括起来:大气,酣畅淋漓;尖锐、深刻又力求完善;倔强,抗争,体现文人的任性和叛逆。这是黄刚的人,也是黄刚的作品。

如果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毕竟有些夸张和主观,那么,现在看看黄刚的作品。

黄刚的散文诗集《阳光不锈》中的一篇《父亲河》,是写黄河的。光是题目就让读者为之“惊异”。黄河,历来是中国人心中亘古难忘的母亲河。古往今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源远流长的黄河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 “摇篮”,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充满母性与母爱的象征。黄刚却反其道而行之,把黄河写成了“一位有血有肉的男性”,这就是黄刚的任性和叛逆。他力求在奇峰中闪亮点,在锋利中显个性,导致受到读者们另类的眼光和“批判”。“有时你在澎湃的热情中一泻千里,有时在困厄的漩涡中咆哮、苦吟。一旦冲破羁绊便埋葬沟坎,决断大山,于狂笑中结束过去,开始新‘生’……”。这段简练的文字,让人感受到一种粗犷的气息。叙述既有散文的流畅,又有跳跃的诗情。“澎湃”、“咆哮”、“苦吟”、“冲破”、“埋葬”、“决断”、“狂笑”等大量动词的运用,体现了黄刚诗风的尖锐、雄浑和叛逆、抗争的特性。

长篇散文诗《山高谁为峰》中《龙田》一章写到:“耕者有其田,可田在哪里?/耘者有其获,但获的是什么?/蛰伏着、思忖着,气愤着、抗争着。/我要飞,一飞冲天/”。作者在自问自答中表现出一种沉重和刚毅。抗争是在付出辛勤劳动后、苦苦思考后的抗争,一飞冲天,那是飞龙在天,不可阻挡。文风如雄风,诗情如激射,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二、《山高谁为峰》:中山散文诗创作的一座高峰

题材好。以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为题材,主题大。文学创作中题材的选择与处理,既涉及“写什么”的问题,也涉及“怎么写”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题材本身不能决定作品的价值 ,作家只能写自己熟悉的题材 。受文艺与生活关系的制约,作家总是倾向写自己烂熟于心的东西,这就是艺术创造的重要规律之一。黄刚已在中山生活工作二十多年了,对中山这片土地、对孙中山有了一定的了解,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对于作家来说,写自己熟悉的题材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对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意味着自己的创作对时代的关注,对现实社会的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和使命。纵观古今,很多“为时而著”的作品,都是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脉搏的优秀作品,都是用心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的。《山高谁为峰》(组章)是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候写就并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作品展现了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革命、为革命献身的历程,着重揭示了他如何成为一座群山簇拥、令人仰望的山峰的历程。这是紧跟时代潮流的大题材作品,这样的作品有锐气、有激情、有生气、有活力。

体裁好。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各类抒写孙中山的作品非常多,有影视、戏剧、小说、散文、诗歌等充斥在各种报刊和网络。鲁迅说:“单是题材好,是没有用的,还是要技术;更不好的是内容并不怎样有力,却只有一个可怕的外表,先将普通的读者吓退。”鲁迅说的“技术”主要就是体裁的选择和运用。黄刚以散文诗的形式,既借重散文的方式,把孙中山生活的情景叙述得很真切,又借重了诗的跳跃和诗意,表达了对孙中山的尊敬仰慕之情。这种自由、随心的表达方式,恰当地表达了伟人孙中山的形象和他对后人的影响。散文诗的这种“性格特点”也与黄刚的性格相近。

文风好。是指作品思想与艺术结合得很好。一部作品是否优秀,是否具有生命力,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作品是否具有引导、教育和宣传功能的思想性。衡量文学的价值,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二是内容。形式说的是技巧,内容说的是思想,而形式又是为内容服务的。有人说,没有思想的作品如同行尸走肉,也有人说,没有内容也可存活一时,但没有思想的东西一定没有生命力。其实,古今中外真正伟大的作家都是思想家,他们总是在自己的作品里表现出一定的人文主义思想。乾隆皇帝写诗一万首,没有一首是成功的,就因其诗缺乏思想内容,没有较好的立意。而有的诗文,虽然在当时也许引不起重视,但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经得起文学史的筛选。如唐朝的李绅,他以区区一首短短的悯农诗流传于世,至今妇孺皆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所以成为千古名文,除了文采之外,还因为它有一个深刻的主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山高谁为峰》是一部思想深刻的作品。黄刚力求在作品中努力探索孙中山这座伟大的山峰是怎样形成的,怎样影响的,并力求触摸伟人的心路历程。作品的思想性就是在探索中、触摸中用亦诗亦文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比如说,《在路上》这一章,作者在写出伟人为革命奔波的同时,也写出了伟人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思想历程。但作者并不是只写孙中山一个人,而是把视线拉开,将目光投向孙中山先生的同伴们,那些为革命出力甚至流血牺牲的先驱者,有为革命流第一滴血的陆皓东、有从豪士到勋臣的黄兴,有为世人留下荡气回肠的爱情书信的林觉民,有义薄云天、舍身忘家的孙眉,等等。在群山回响的环境中,孙中山先生的理想才能成为实践,而作品的思想性也在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中深刻起来。

孙中山先生思想的不朽,在于流传后世,泽被后人。作者在作品后面用《主义之葩》抒写伟人故里中山市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情地颂扬了孙中山先生思想的伟大。当我们读到这些诗句时,感到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感到生活在中山是幸福的。所以,好的文风就是能体现积极向上的、激励人心的、弘扬正能量的作品形象。

因而,《山高谁为峰》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中山散文诗创作的一座高峰。

中山市政协政策研究室  刘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