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读粤精彩 > 会员文选

陈露:狮的江湖

更新时间:2019-03-27 来源:广东作家网

越过沟壑大山,盘旋于山腰与山涧仍未铺上水泥面的土路上,年轻司机笑看满山秋色,坐车的人却额角微汗。整一小时后抵达一条重重山岭包围的村庄。有三个村民小组,曰九、十、十一队,仍保留四十年前农村生产队以数字区分叫法。

车到村前,山村那股带着清香草籽味,山林树叶在秋阳照晒下散发出来的氤氲气息,刹那间包裹全身。水溪为当地政府特意警示的水源保护地,旁边就生长着没人打理的山茶。随手摘了几片嫩芽,也没用水清洗,即放口中轻嚼。哎呀,一股茶叶甘润即弥漫口腔,即解渴,即醒神。

村落多已空废,留守几户人家在地坪上搭起竹架灸晒笋片和茶油果。询问之下,若足够劳力和勤快,二十万年收入是可以的。笋,油茶果,山茶,三样农产品便可养活一家大细。只是劳力都往外务工,都在城里购了物业。再细询,村庄人家男性皆姓陈,问起氏族,老少皆能说:明代粤北抚瑶长陈阳满之后,陈子胜之裔。重重大山藏着这么一支氏族,何故?


万山重中,一头有着陈氏族人鲜明烙印的狮子,据说传承了四百年。但若按代数计算,传承了六七代约二百年左右,何故皆说有四百年?是记忆错峰还是能记忆的口传也仅是近几代?狮,是南狮分支,老教头风伯说是“地狮”。名词解释皆各自其说。通常锣鼓点为三点,七点,此狮却传九点。奇也。常见狮子是“狮随鼓点”,此狮却反其道而行之:“鼓随狮舞”。

功夫以洪拳为基础,硬桥硬马,下盘稳固,上路击防结合,回桥手打得密不透风。六十岁壮年者洒起拳术,击、勾、防,连削带打瞬间一气呵成。年轻者演示套路,腰板钢柱,下盘沉腰如直角。功夫刚猛一路,攻击为主,以攻带防,甚是了得。

明末之际,天下大乱,八旗横扫,粤北也难幸免,族人纷纷南迁。粤北陈裔者(抚瑶长陈阳满为朱元璋一位义子之子,乃“皇帝亲戚”),为恐牵连,纷纷从粤北诸地,尤是阳山,直往珠三角。然珠三角早已人烟稠密,难以“落地生根”,清中期又回迁清远。北江两岸平原区已无良田可争,只好往山区发展,充分利用无人开垦的荒山野岭自饱维生。如此环境,最易受到土匪贼人攻击。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已成首要事务,舞狮习武成为最现实可行办法······

功夫教头梁师傅带我们寻觅这支藏在深山村庄的狮队,一路交谈,一路关于狮的“江湖”话题尤引我注意。梁师傅健谈,他所知或听说的江湖故事,以他乡间特有语调和盘托出;他热心,不计报酬不计时间带我们已经寻找了好几支独特狮种;他低调,每遇“行家”,从不予己凌蹈,总是虚心学习对方之长之强。梁师傅与这支狮队武人“切蹉”只动口不动手。他说,动手者总难免产生谁强谁弱之气,谓读书人言,“君子动口不动手”,武人更忌动手。

我问:“江湖”存在吗?

他说:江湖存在。

江湖真的存在吗?江湖很远吗?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恶与仇的地方就有侠与义的江湖。所谓“江湖规矩”,就是共同默认遵守的规则。比如两狮“相会”,若一头狮高昂狮头而过,且鼓点激烈者视为挑衅。严重者将被人围殴,轻者则被人打破狮头。而常挑衅者,又自视功夫了得,故而“江湖决斗”为常事。若说刘德华一众“决战紫禁之巅”仅为银幕画像,狮的江湖之“山林村野决斗”真乃生死诀。

狮队教头超哥给我们演绎了一套“鼓随狮舞”的独特套路,体现了“人狮合一”的高超技艺。老教头风伯说,正是这个“鼓随狮舞”的超强技艺,在解放前(新中国成立前)附近一些贼人欲打劫这条村庄,化装成一支狮队前来挑衅,在村前地坪摆开阵势“斗狮”。那时风伯的父亲正壮年,带领村中狮队迎战。把“鼓随狮舞”发挥极致,贼人抵不住这支狮队凌厉刚猛,“人狮合一”之攻击而败走。为庆祝胜利,村民烧放鞭炮整整一天。这支狮队由此“一战成名”,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仍享盛名。

南冲白石墟钟氏者,年届六旬,以泥水木匠为生,兼承狮头编扎技艺,爷父至其三代矣。曾欲放弃,终究祖传,负有传承心愿,每看爷父二辈留下之刀具,细长而刃锋,尤若锅心难受。上世纪九十年代重拾技艺,祖荫声誉,自清远而四会,广宁,怀集,阳山及至英德,多与订制编扎狮头。

钟氏技艺广泛而精编,可扎南狮、豼貅狮、山狮、猫头狮、鸡公狮,且尺寸各异,狮型不同,落色有殊,纹饰须分。材料传统,工艺有创新,三层扑纸,间隔网布,水淋不潮,炮仗弹不穿。广宁山狮传人黄氏寻访而至,谓之师傅级矣。清新狮种多元,套路丰富,鼓点各异,传说神奇,归究民系交集,文化流变,生存必备之精气神,诸村狮队者不易被欺,每一堂号均有故事,真真乃民间之江湖。

南冲所处清新、四会、广宁、怀集之边际地域,俗称“清四广怀”边区,广府系与客家系交集,其狮种多有“互动互演互变互学”之套路与技艺。钟氏说,广宁山狮与清新滨江“猫狮”便多有相似,在编扎尺寸与造型上就能体现。但钟氏也忧心,说现在很多新兴狮队放弃祖宗传下的“老规矩”,纷纷跑去佛山学“黄飞鸿”,编扎的狮头尺寸及造型均按“黄飞鸿”的。一时不及,便说“冇料”。

就粤地而言,佛山醒狮已成广府文化之“强势文化”代表之一。是因为“黄飞鸿”的影视文化传播效果?还是佛山醒狮已成“国际标准化”的强势?在清新滨江山区一条村落采访当地传承了三百年的“狮仔”(鸡公狮之一种),狮头很小,形似“公鸡”,七彩布为狮尾。我请求当地带狮人舞一套“狮仔舞”,他拿出破旧不堪的狮头,很不情愿地耍起来。他说,希望能为他们录制一套“佛山醒狮”,这是从佛山学习回来的。当他们一整队青年统一着装,精神抖擞,喊着口号,立于面前时,心下即刻划过一道“江湖”的问号。起鼓开狮,大锣鼓,大狮头,崭新一簇醒狮装备悉数上场。“狮的江湖”里,也包括“文化的江湖”吗?我不敢确定。

钟氏说,他小时候曾听爷爷说过,扎狮人要坚守良心。他说,这个良心,不只是质量要过关,是要遵祖训。每一种狮头,尺寸、造型、色彩、装扮都有讲究。弄错了或者弄得不好,除了给狮队带来晦气外,也会为自己惹是生非。严重的还会拳脚相向,演一番“全武行”。所以每扎一头狮,总是双方“倾定”价钱、时间、狮头尺寸、上彩、装扮等诸多细节才能开工。

狗年岁末,连续观察了两场民间“百狮会”,一场为佛冈举办的狮王大赛;一场为清新举办的民间狮王争霸赛。前者为官方组织,后者为民间组织。官方组织者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主体的特色狮种;民间组织者则以技艺之高下作评判“标准”。

狮的江湖世界里,诸地特色狮种的产生,常常与氏族迁徙历史,生存环境,图腾崇拜息息相关。在佛冈狮王大赛上,比如这支来自英德石牯塘的“木夹狮”,其名缘自狮口上下两翼木板模样而得。这个“夹”字是粤语谐音,却不知如何翻译普语。由双狮组成狮队,有带狮人带着双狮以木盒装盛的拜贴“拜四方”之后才进入舞狮程式。

这双木夹狮所舞与其他狮种大异,更多是在说“一个故事”。狮之外还有两个孙悟空,一个“大头佛”,一个“丐帮长老”,四个人物与两只木夹狮之间斗智斗勇。不明白这个故事内容,于后场访问带狮人强哥。他说,这只木夹狮起源很长时间,与朱元璋故事有关。问之何解?强哥说,他们乃朱氏族裔。余即刻意识到,这是一支明朝便已迁徙而来的族人?强哥说族谱是这样说的······

貔貅狮更为独异,用此名堂的狮种少见。据香港同胞朋友说,大屿岛有一种狮也叫貔貅狮,造型大同小异。来自清新龙颈镇的这支貔貅狮,在造型上综合了猫狮,山狮等异种狮,突显之处为红色独角,与梁氏族人从中原迁徙福建又至广东历史有关。狮型成型又与村庄后山“独角兽传说”有关,动物图腾崇拜体现其中。

这支狮,传统套路遗失不少,一些高难度动作即便教头梁师傅也只是晓得而舞不出来。这支狮造型美观,狮头不大,身材却“修长”,尤是一些仰昂探看腾跳动作,展伸之间,优美异常。貔貅狮之武术套路有较好的“开放性”,善于学习南拳,洪拳,咏春,龙拳等各种短打武术揉合形成自己独特技击套路。族人谓,貔貅乃珍稀动物,须更丰富技击护之。此乃“阿爷话落”的。

在貔貅狮舞中扮演孙悟空的小梁是教头梁师傅儿子,这位帅哥从十五六岁至今一直扮演此角色。除了在技击艺中不断学习提升外,还能善于琢磨揣摩,突破父辈传统套路。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日常生活,生意事业中,就象孙悟空“附体”,敢闯敢干,义气担当,在年轻辈中颇有力量。余题之:悟空精神。由此,传统文化传承,并非纯粹“技艺”,其中所代表的“文化精神”更是年轻人所须领悟的。

连州瑶乡布袋木狮,一个更为古老的狮种。我对这支狮队了解甚少。欲现场访问,瑶话听不懂。布袋木狮鼓队象是“八音”?从狮的形态与相对“静态”的动作,疑惑是否表现瑶族人迁徙历程的记忆?尤像水路大海波涛汹涌的迁徙记忆,祈愿亦狮亦龙的保佑?

连州文化馆钟副馆长告诉我:布袋木狮是瑶族喜闻乐见的一种道具舞,狮头用泡桐木雕凿而成,长约40公分,宽约25公分,稍成长方形状。分上下两块,上为狮子面部,下为狮子下腭唇齿。狮被用一黄布袋,内可藏若干人。木狮舞动,鼓乐齐奏,木狮头按乐曲节拍往前一甩,两唇一合,发出“啯啯”的响声,形象生动,情趣盎然。木狮每构成一个图形为之象(亦叫一景),总共有72象(景)。据老艺人说,木狮表现瑶民漂洋过海的波折。故把木狮72象(景)归纳为喜、悲、护、想报、形、反等七类。从动作上保留舞犬痕迹较多,表现狮子神态,形象少,且从外形看不大象狮子。布袋木狮实质是舞犬,具有民族图腾崇拜和民族心理的强烈烙印。

第一次见到“猪头狮”,真是惊“呆”了,先民想象力也够丰富的。诗人们自许想象力超群,在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前真是“小儿科”了。猪头狮无论形态、舞蹈动作,果真象一只“猪”一样,温顺但不失刚猛,若山上奔跑野猪,拱地、觅食、撕咬、缠斗、憩息、悠闲,活灵活现。

如果说官方组织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的活动外,民间的“狮王争霸赛”则以另一层面看到狮艺之高超与胆色,更具“江湖”味道。他们的创新常能够以狮舞形式讲述一个民间故事。比如一支南狮,可以演绎一个狮子过河与蟹精斗法的故事,可谓维妙维肖。其高超技艺可以在高桩上三级连跳并刹间“立定”,纹丝不动。这支狮队教头洪哥告知,狮队的先辈们以此狮在清末时期曾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斗争。后响应孙中山革命号召,在清远、阳山、广宁等地以舞狮作掩护宣传革命。

清远文化学者潘伟先生曾编著一部《粤北乡村狮舞考》,把清远乡间狮舞分为十二类。其一语甚得吾心:“粤北地区,是古代中原移民南迁进入岭南的交汇点,流传下来多种各具当地乡土特色的狮舞。”这种特色之产生,常常是因为带着中原记忆又远离中原文化,以“狮”之形考将岭南诸种动物赋予“狮型”而来。产生的土壤又与“江湖”之恩怨情仇有莫大关系。

并不盛产狮子的华厦,狮之文化却传播二千多年。这是狮的江湖,这是一个狮的世界,这是一个高度融入了家国情怀的民间艺术。其舞蹈、套路、技击、故事、族群、民风、礼仪、精神······数十个关键词难概括。

狮的世界里,背后是一个族群的意志,表面的功夫技击术实质是艰难的迁徙与图存。一个个醒目堂号,传递了数百年上千年的族群信息。每个堂号背后便有传承的历史,每支狮队背后便有长长的故事。狮的江湖,“立威”与“立德”并行,似一氏一族之荣衰,却饱含公平正义的渴望;却饱含独立自由的内在基因。致敬:狮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