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洪三泰:看取日升东——《红土芳华》总序

更新时间:2019-01-10 来源:广东作家网

拔翠五云中,

擎天不计功。

谁能凌绝顶,

看取日升东。

我借用唐朝诗人戴叔伦《题天柱山图》中的末句作红土诗社三十周年大庆推出的这套丛书(10册)的总序题目,只有一个愿望:红土诗人如同红日一样不断升高。

如果说三十年前红土诗社成立是早晨日出,那么三十而立,也应立在一定的高度了;如果想起那时十多个年轻人爱诗如命,对诗深怀敬畏之心,那么三十年后湛江一百多位逐渐走向成熟的诗人,就更是视诗为生命,并懂得如何敬畏诗歌对诗歌更如痴如狂了。

红土诗人成长在湛江这方独特的水土,在“诗性地理”中成长。就独特的文化元素而言,这里的地理色彩和时代色彩都十分浓烈。红土地和绿海洋,红与蓝两大色彩元素,是蓬勃生命的象征。这生命意象隐于雷鸣电闪、风卷雨飞、浪卷尘扬和龙腾獅吼之中。于是,诗人自有生命青春腾跃奔突的节奏和韵律。

最初,红土诗人的诗合集《红蓝处女地》,就很自然地诞生了。这部诗集是红土诗人较早的作品,它使红土诗名逐渐远扬。上海《文学报》以一大版刊登介绍红土诗人成长的文章。

年代往前推进了,诗人们有意识地主动置身于古代的地理色彩和时代意境之中。八千年鲤鱼墩先人,日出月落赶海寻贝的形象,在考古专家和现代科技的周密精准的论证中凸现,诗人们奔赴现场调研学习;二千年前,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平越得胜,屯兵与民同庆于螺岗岭下的武乐水北岸,至今还有神秘的地理环境可寻,诗人们亲临寻觅;也是二千年前,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徐闻和丝绸之路通过的北部湾,丝路悠悠海蓝蓝,诗人陆续前往拜访,心灵中充满壮丽的憧憬和想象;在遂溪宋朝的孔庙新址“孔圣山”上留连忘返,醉谈珍贵的孔子文化,在刀梯、刺床、红碳火前惊叹,黙读神秘的民俗文化,在港口、城乡礼拜妈祖文化、石狗文化、流寓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等等,让诗人庄重地接受文化洗礼和熏陶。他们奔赴大地和海洋,深入乡村民间,独创诗歌釆风比赛品牌,用充满激情的笔触,为湛江英雄的土地和人民鼓与呼。这套丛书,是洋洋数十万行诗的一少部份。

十本诗集有显著的共同特点:置身于独持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中,有各自不同的真情实景和思想境界。

叔本华说:“在歌咏诗和抒情状态中,主观的心境,意志的感受,把自己的色彩反映在直观看到的环境上。”(《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46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11月北京第一版),王国维则进一步強调“诗人之境界”,是与“常人之境界”格格不入的。他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让我们看看红土诗人们的境界观吧!

陈通的诗集《鸟语》,是近二、三年来写的作品。他是红土诗社最早社员、理事之一。他对乡情、乡愁和身边风物,情感投入专注,心灵感应敏锐,并让实感真情贯穿于诗集全部。他个人的独特生活感受是:现代人科技发达了,物质丰富了,但是似乎比古人活得还累,这种累指的是心累,太执着,不善于放下,于是焦虑、抓狂。他觉得,现代人需要富于自嘲精神,嘲笑自己,嘲笑生活。自嘲,是生活齿轮的润滑剂。他集子的部分篇章,就试图寻觅这种润滑剂,并赋予哲学的思考。如《头羊想与我讨论哲学》《与三耳对弈纪实》《白天与黑夜》《我朝大海撒了一泡尿》等篇章。显然,这感受是真实的,是心灵解读篇,也是心灵松绑篇。读来,真情实感,趣味横生。

富于幽黙感的梁云山,继诗集《海北路九号》之后,又推出这部《黄皮果之恋》。他依然大胆创新,即内容创新,形式表达创新。他多选“另类的作品”,许多是关于重大题材。他善于以轻松的笔调,谐趣的书写,让读者愉悦中饱览多彩的现实生活图景、故事。诗人让作者和读者尽量放松、舒缓情绪,甚至俏皮一点也不为过。正如作家墨心人说的:为人为文,不必都板着脸。梁云山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写的诗,让人能看懂,让人想看,被感染,得到启迪,得到教化。

黄育斌的诗集《热爱生活的小》,其前提是热爱生活!是的,“我热爱生活的小……”这也是一种境界。“我热爱生命中的小/珍惜生活中的小/这些小呵加起来便成为人生的大”。“热爱万物 热爱尘世/热爱流逝的光阴……热爱芸芸众生/热爱简约和卑微的事物”。在生活面前永怀谦卑,在诗歌面前永怀谦卑。“我干净不了世界 但我努力清洁自己的内心”。这就是境界。他还说:“诗,要有生活况味,亦要有诗意飘逸,要通俗易懂,亦要隐约蕴藉。诗,要简洁,简约,纯净,纯粹,删繁就简,修枝剪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林康同的诗集《光阴笔记》,是生活的多方面呈现与记录。写善良,写追求,甚至虔诚地写忏悔。他主张诗人要善良;诗歌有时也需要“有调查才有发言权”,诗要更多“身临其境”地贴近生活;诗是诗人特殊的眼睛,人间的光明能进入,人间的黑暗也能进入。他将诗歌的想象力,比喻成马匹,它奔于大地,行在天空,所到之处,皆可有诗。但要给它加条缰绳,防止走失。

周虹的《艾草幽香》,把目光投向雷州半岛人。她感悟到这片热土的温情与坦诚。她的诗带着本土的色彩,刻着地域的烙印。感情随意自然,不强求,不造作,吻合着这片乡土的特质:自然、随意、温情、旷达。所收诗文也多是亲情、乡情、友情,或是雷州半岛红土地上历史的或人文的,亲历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

她喜欢书写内心的纯美,关注和体味人间暖色调的柔美一面。所经路途,所看风景,所生情感,构成了笔下温暖的人、景、物多维而丰富的画面。纵观现有作品,笔触色调、逸事闲文,皆体现淳朴情怀。

有论者说,周虹成长在南国的红土地上,长着一颗自然纯朴的心,无论是海上吹来的风,还是海礁上荡起的浪花,古迹残垣,间隙里盛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被她那份柔软的温情握住,融化作跳动不息的感动入了她的字字句句里,俯首做了她文字的精魂。故而,她的诗,她的文,既有红土热烈的亘古深情,又有南海静谧的沉思。读之,可品,可味,可感,可叹。

洪文斌的《在季节角落里胡想》,是诗文集。他主张诗要有大境界;文重思想,内容深沉浑重。有论者认为他的诗注重对现实的观照、对人生的思考、对灵魂的探究 ,揭示事物的真相。不少诗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近年来他对“仁”与“德”和宇宙、人生的思考,颇有收获。他要让其思想长出翅膀,让灵魂出窍,让灵魂高高飞翔……几乎每首诗都散发着作者对现实观照、对人生思考、对灵魂探究的思辨气息。他认为,诗歌是文学的极致表现,是文学艺术门类中对文学包含的所有因素,如语言、修辞、想象、联想、逻辑等的演绎最极端的,也是文学形式美的极致。

刘春柳的诗集《恰好你在》中大多数的诗歌表达的是乡情、亲情、友情这种生命之根。凭借丰富、细腻的感受力,刘春柳对于人世的事物有着发自内心的欢喜。她的诗歌是纯真内心的体现,一草一木、一仰一望、一次劳作、一次栖息,都可以成为诗歌中的事件。

刘春柳的诗歌的魅力大部分是由具体而细小,看似平常、无足轻重的事物所组成。这些形象生动活泼,有着不可遏止的美和力量。

伊萍的新诗集《一只鸟带来的飞翔》,是一本独特的游记体的诗歌作品。诗人用细腻的手法,勾勒出山水的线条,自我陶醉和升华。每首诗,都是张开的翅膀,让灵魂松绑,把心灵、思想、地理、事件、乡土、人物,融为一体,轻易地转化风景为诗意。在辽阔的天地,对自然的敬畏,对景与人邂逅的惊喜,对自己的探索而坚持。在精神层面,富足于内心与生活,追求平静而又超凡的人生境界。诗人常喜欢放空的心,让简单的音节进来,一开口,就有自然顺畅质朴感动的诗歌。用心生活,用心观察、发现、感悟与升华,这是突破的关键。

《尘世诗篇》是诗人何武豪的第二部诗集。作者用明亮而深沉的笔触,质朴而清新的语言,正直而虔诚的心地,抒写了人间的冷暖和尘世悲欢,寄寓着对尘世生活的思索与憧憬,借以构筑出一种“在诗意的大地上”歌唱一场的理想图画。诗人任何时候都不要丢掉内心的仁义与善良。因为,温情投向大地,大地便身子酥软;冷漠掷向人间,人间便面目僵直。

何武豪的诗歌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其诗作感情真挚,生动流畅,清新自然,富有文采,并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

丛书中红土诗人的诗歌合集,是《红土芳华》,收入了75位诗人的286首诗歌。这些作品更全面地体现红土诗的特质。这里不必展开谈,读了全集自然知其奥秘和三十年锤炼的精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特色。

严羽的《沧浪诗话》云:“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红土诗人无论是写新诗或者旧体诗,诗人们的境界都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唐朝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对诗的境界、意境和意象都有精警的描述,旨在告诉人们,诗的特质之一就是多元表达。我们可以不断探索,不断突破,写出更多属于自己又受读者喜欢的好诗。也希望红土诗人陆续出版专集。

红土诗人三十年来的健康成长,步步高升,除了诗人爱诗如命,痴醉探索之外,得到各界的真诚关爱和支持帮助。这里,特别衷心感谢深圳市遂溪商会陈恩玉、钟日新、王甫、马党养、吴农、陈华新和苏志华等企业家对本丛书出版以及本诗社三十周年庆祝活动的鼎力支持。

是为总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