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林延军:停笔拾笔 我从未停止追梦

更新时间:2018-11-16 来源:《广州日报》

小学五年级时,因老师一句“诱惑”的话,林延军与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虽在大学和工作期间,停笔了12年,但他从未间断与文字打交道。他从中学的文学社社长,到大学从事新闻写作、创建记者团,再到后来加入区、市、省作协,他的身份在变,但对写作的初衷和热情却从未改变。 

五年级从作文兴趣小组起步

2018年教师节,林延军给小学班主任劳福连发了一条短信: “老师,教师节快乐。感谢5年级在选择书法和作文兴趣小组时,您执意要我去作文兴趣小组。”

林延军在小学期间,便加入了学校的作文兴趣小组,当时的指导老师吴新龙抛出了诱惑:“如果谁的作文写得好,我还可以推荐他的作文到报纸上发表!”

对于当时阅读量极少、信息闭塞的农村学生而言,大多没有投稿的概念。或许是虚荣心的驱使,林延军拿来了20X20字格的原稿纸,一张张写、一张张改,写完一本又一本,好在同学面前“威风一次”。一年多过去了,1998年6月28日,林延军的处女作《我真后悔》首次发表在了家乡报刊《湛江声屏报》上。看着自己的作品从手写体变成铅字,散发着浓浓的墨香,林延军从心底意识到,自己已经喜欢上了写作。

但是高中时期的林延军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当时一位数学老师劝他:“高中学业紧张,就不要花太多时间在文学上,等到大学有更大的舞台让你展示。”老师的这一席话,如同警钟,字句敲响他的内心。

就这样,从初中到高中,再从大学到工作,因为提升学历、为生活打拼的缘故,林延军在文学创作上“脱轨”了12年。 

3年奔波求学,他从未停止追梦

虽然与文学创作“脱轨”了12年,但林延军从未停止过与文字打交道,甚至在大学期间还因为一篇论文,林延军阴差阳错地转向了新闻写作。2000年,林延军进入了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理工科类专业就读,在他大一的时候,在《人类学入门》选修课上,林延军提交了一篇关于家乡东岭傩舞的论文,引起了当时任课老师景燕春的关注,景燕春给该论文打了差1分就满分的高分。也因这一篇论文,景燕春邀请林延军担任她的助理。

此后,林延军以学生记者的身份,与文字相处。2007年5月,距离毕业还有一个月多,林延军就以实习生身份入职华软,留校从事高校宣传工作,并在老师的建议下组织成立了学生记者团,后来又创办了校报。如今,华软学院记者团成立已有14年。

在林延军看来,新闻和文学,一个是工作,一个梦想。只有当工作安稳下来之后,才有时间去追求自己的文学梦。而在追梦的道路上,他一直没有停止过。2008年3月,林延军开始读中山大学的成人高考,每周需要上4个晚上的课。一周5个工作日有4天他都在华软与中大之间往返,每天在车上4个小时,这样的时间持续了3年,林延军硬生生“跑”出了一个本科学历。本科毕业后,他还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直到2015年6月,我才算正式毕业,完全从校园走向了社会。”林延军笑道。

2017年3月重新开始文学创作至今,短短1年多时间,林延军便加入省作协,而他早已没有了小学那样“威风一把”的心态,而是称自己是一名“新兵”。

当再次提笔写作的那一刻,林延军重拾了那份内心的安定和快乐。在他看来,新闻作品是写给别人的,而文学作品才是写给自己内心的。

再次走上文学之路后,林延军立足从化,以从化的村庄为题材,寻找创作灵感,并一连写了几篇关于从化古村落、南粤古驿道的文章。令林延军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采风,是在西和风情小镇。当时他来到西和村,放眼望去全是五颜六色的花朵,波斯菊、燕尾蝶、玫瑰……令他目不暇接。于是,林延军便以“从花骨里长出的村庄”为题目,写出了一篇文章,最后发表在《散文选刊》(下半月),标题还被选登在《散文选刊》的封面。

 “对于写作,我现在越发觉得,写作不要无病呻吟,要有真情实感,通过文学作品传播正能量,让读者感受到文字的力量,还有社会的美好。”林延军说。

(原载《广州日报》(社区报)2018年11月16日A03“人物”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