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大地上

——广东文学四十年(1978-2018)概述

更新时间:2018-10-23 作者:唐诗人来源:广东文坛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广东因为地理位置优势,各方面均走在历史前列。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黄遵宪、李金发等等,这些革命先驱和文化先行者,为广东近现代史添上了光辉的华章。而到中国当代,改革开放之后,广东也因为地理位置的天然便利,再次获得了优先改革和发展的机会。

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体制的改变,广东各方面相继进入了寻求变化和前进的步伐。文学也不例外。新时期文学阶段,广东文学紧跟时代的思想解放潮流。以陈国凯、郭小东等为代表的“文学粤军”,成为了新时期伤痕文学、知青文学思潮中的重要力量。陈国凯的《我应该怎么办?》发表后蜚声文坛。郭小东关注知青的生活经历和命运遭际并对知青文学进行评论,成为新时期中国知青文学与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八十年代中期,章以武书写广州都市生活的小说以及电影、电视剧成为南国的奇葩。

改革开放之初,广东尤其值得书上一笔的是1979年《花城》杂志的创刊。作为全国“四大名旦”之一的纯文学刊物,创刊之初就打上了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先行者特征。《花城》杂志创刊号即刊发了一篇带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小说《寒夜的星辰》。面对这个前所未有的新风格,编辑部对它展开轮番审阅,最终终审者批示:“难道小说就不能这样写么?”评论家申霞艳回顾这一事迹时感慨:“这样大度地对待稿子显示了一种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新气象。”自此《花城》就以先锋著称于世,至今也保持着先锋阵地的美誉。

八十年代的《花城》,侧重于刊发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也的确是改革开放之后广东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笔。面对岭南大地迅猛前进的改革开放步伐,要对它展开书写,首先必然是报告文学。八、九十年代,广东报告文学作家,开始自觉地书写记录这个前沿阵地的大事件,收获了以《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报告文学作品,成为了我们回顾改革开放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成就了广东作为报告文学重镇的佳话。21世纪头十年,杨黎光、陈启文、吕雷、廖琪、伊始等人的报告文学和传记文学更是在全国报告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九十年代,广东作家创造出众多重要作品。首先需提到的是广东作家刘斯奋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于1994年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三卷本的《白门柳》,对明末清初动荡历史有着宏大而细致的书写,对历史巨变中江南士人文人的生活遭遇和精神心理有着非常深入具体的描绘。史诗的篇幅,既是历史小说的重要突破,也是纯文学的一大收获,代表着此一时期的文学高峰。其次是张欣的城市文学,其作品直接而全面地展示出了当代城市文学将会有的风貌。九十年代广东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前进轨道,开始涌入大量外来工,经济发展也给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深层次影响。张欣一直生活在广州,她见证着改革开放后广东的物质变化和精神演化。九十年代,张欣即出版了《如戏》《深喉》等系列城市小说集。她着力于书写物质发达的现代都市中个体的生活感受,她笔下的都市,是琳琅满目的商品,是喧嚣与躁动的人情和欲望。她所使用的市民化叙述策略,让叙述人真实地进入到都市市民生活中,平视并直接地表现出经历着南方都市现代化进程的市民感受,并力求在这种描绘中寻求人的情感归宿。评论家雷达称“张欣是最早找到文学上的当今城市感觉的人之一”,这是很准确的定位。其次,九十年代致力于书写城市的广东作家,还有张梅、谢宏、黄爱东西、梁凤莲等人,他们的作品承载了更多的地域文化。张梅的《破碎的激情》等,对广州城市商业化发展对文化精神的影响作了很好的透视。再次就是杨干华、程贤章、廖红球、吕雷、伊始的农村题材小说,他们的创作为广东文学创作增加了粤味色彩。

九十年代广东诗歌亦走在时代前列。九十年代初调入广东作协的诗人杨克,随即感受到了广东大地改革开放带给人的新感觉。他1994年出版诗集《陌生的十字路口》,表现出工业化现代物质城市带给人的现代感受。《在商品中散步》等诗作,非常清晰地印上了时代和地域色彩。1998年,杨克主编《中国新诗年鉴》,隆重推出了第三代诗人诗作以及民间立场诗歌理论。这一举措成为当时文学界重要事件,它清晰地表明了广东诗人和评论家敢于先勇于行的先锋精神。此外,诗人黄礼孩于1999年创办《诗歌与人》,同时团结了一批诗人,如东荡子、世宾、黄金明等。他们提出了“中间代”“完整性写作”等概念,也举办了一些有世界影响力的诗歌奖、诗歌活动,成为南方诗歌界的代表性存在。21世纪初,丘树宏的政治抒情诗和张况的历史叙事诗也独具风格。

九十年代开始有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广东,有打工者,也有移民者。打工者层面,生活在城市化进程的第一线打工群体,他们中的一些文学爱好者,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表达方式。1988年深圳打工文学杂志《大鹏湾》创刊后,直接促进了打工文学发展。九十年代,深圳、东莞、佛山等地都冒出了一些打工作家,1992年,深圳有出版社出版了系列打工文学作品集。进入21世纪后,盛可以、王十月、郑小琼、丁燕等才气突出的作家,创作了《北妹》《国家订单》《寻根团》《女工记》《工厂女孩》等重要的优秀作品,并掀起了新世纪第一股现实主义热,打工文学、底层文学也很快成为了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章节。后来,王十月的小说作品还曾获得过全国的鲁迅文学奖,是广东打工文学的异峰突起。

八十年代开始,就源源不断地有非广东本土作家进入广东,比如曹征路、南翔、熊育群、邓一光、杨争光、鲍十、陈启文、吴君、庞贝、田瑛、卢卫平、塞壬等。曹征路的“新左翼文学”,如《问苍茫》《那儿》等,在思想意志层面对打工文学做了一种突破。南翔的中短篇小说,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在书写乡土历史等问题上表现得深刻而别致,备受关注。熊育群以自身细密的体验记叙着中国文化的各种面貌,更新了文学史上日渐空洞的文化大散文。湖北著名作家邓一光加入深圳后,创作了一系列城市题材作品,《狼行成双》《深圳在北纬22°27’-22°52’》等,非常诗性地写出了现代大都市里人的精神现实,成为当前城市文学研究的典型参考。吴君、鲍十两人都是从东北来到岭南的重要作家,他们创作了一些描写外省人生活的移民题材小说,用细微的笔触,记录了城市化过程中外来移民者的生活艰难与内心彷徨。从湖北来到珠海的诗人卢卫平,见证着沿海地带的改革开放和城市发展,其诗歌强烈的哲思格调,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移民体验表达。

有着九十年代以来广东经济的腾飞,也因着广州诸多报业媒体的声誉,新世纪后,诸多青年作家和高校毕业生前往广东,也有一些广东高校毕业生慢慢成长为作家。比如70后著名作家魏微,以及80后作家李傻傻、王威廉、蔡东、陈崇正、冯娜等。魏微《大老郑的女人》曾获鲁迅文学奖,2005年到广州后,陆续推出《化妆》《姊妹》《沿河村记事》等新作,数量不多,却篇篇精致、厚实。李傻傻2004年到广州后,他很快出版了《红X》《被当作鬼的人》等。长篇小说《红X》有特别广泛的影响,风靡于文学圈内外,成为2004年的文学大事,至今也是青春文学类重要作品。2005年,李傻傻登上美国《时代》周刊,被称为“幽灵作家”,同时也被马原等人推举为“80后”实力派五将之首。蔡东从山东高校毕业后到深圳工作,其作品《往生》《净尘山》等,令人惊艳。

广东高校培养出的作家里,王威廉、冯娜、陈崇正、林培源是为代表。他们都因爱好文学而不断创作,慢慢进入到文学界。从陕西考入中大的王威廉,毕业后坚持写作,其2006年《非法入住》发表后备受关注,随后发表了一系列既荒诞又现实的小说,将西方文学与思想资源与中国城市日常生活现实融合得巧妙,风格清晰,被誉为深度现实主义写作,成为80后文学的重要存在。由云南考入中大的冯娜,毕业后留校任职,坚持写诗,逐渐成为当下最为重要的80后诗人之一。陈崇正、林培源都是广东本土的、潮汕地区出来的作家。陈崇正从诗人到小说家,一直着力于将自己家乡的传统故事与当前现实幻化为现代性气息浓郁的南方魔幻小说,其《碧河往事》《黑镜分身术》等,用现代、后现代式的叙事思想处理南方殊异的故事素材,文风奇特,在80后文学中独树一帜。林培源由新概念文学奖出道后,随着学识的增进,小说也由《锦葵》《南方旅店》等步入到最新的《因父之名》,在题材、风格、叙事难度、思想深度上都有大的变化。

到2010年之后,部分50后、60后作家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如熊育群、庞贝、南翔、邓一光等。熊育群写散文之外,近年又以小说家的身份出版了《连尔居》《己卯年雨雪》等长篇小说,都在扎实资料考核的基础上建构起了情感丰厚的小说空间,有很大的影响力。庞贝201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无尽藏》,借着一幅夜宴图,以极其讲究的语言描绘了南唐后主李煜时代的宫廷争斗,融合了侦探叙事、历史小说、严肃文学的元素,是一部很重要、很值得探讨的作品。本土作家中,翰儒的中长篇小说书写客家风情民俗,其成绩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广东70后小说家在2010年之后,也有了井喷一般的创作势头。诗人方面,杜绿绿、凌越、阮雪芳、蓝紫、林馥娜、谢小灵等,都有持续的诗作推出,成为国内重要诗人。小说方面,盛可以相继出版了《死亡赋格》《野蛮生长》等长篇小说,有了国际影响力;王十月推出了《米岛》《无碑》《收脚印的人》等长篇小说。盛、王都在不断寻求突破性的风格转变,在持续现实批判性的同时,为小说开掘了更多维度的思想空间。黄惊涛的《花与舌头》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引体向上》,后者结合着科幻元素,建构一个飞翔在外太空的语境,用天马行空的对话,寓示着太空内部、尘世世界的荒谬与不堪。徯晗的长篇小说《平原纪事》《沁园》等,特立独行地讲述着隐秘在这个喧嚣世界背后的疼痛与伤情。马拉的长篇《金芝》《东柯三录》《未完成的肖像》,以特别干练的语言叙述着当代艺术人物的历史故事与现实处境。钟二毛的《我们的怕与爱》《小中产》等作品,尖锐地表达出了当代城市所谓中产阶级家庭的生存困惑和精神困境。黄金明长篇《拯救河流》以荒诞的方式讲述了乡土文明在工业化潮流中的溃败。盛慧长篇《闯广东》通过打工者的奋斗经历讲述着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发展历程,在叙事的细致和视域的宏观上做了极好的艺术融合。徐东《旧爱与回忆》写南方女孩在深圳的生活和情感遭遇,写出了当代青年在成长的各个阶段如何回应时代的变化。彤子长篇《陈家祠》则以小说的形式考究了岭南百年书院陈家祠的前世今生,扎实的考证让其叙述显得意义明显。林渊液《倒悬人》等一系列小说,关注现代女性的精神成长,以其尖锐的文笔和不俗的观念令人耳目一新。旧海棠的小说《遇见穆先生》等,以非常稳健的叙述将小说人生处理得开阔、丰厚,备受瞩目。

随着发表作品平台、受关注方式的越来越多样化,广东近年来崛起了一大批青年作家,其中尤以80后作家为最多。除开前面谈及的郑小琼、王威廉、蔡东、陈崇正、冯娜、林培源之外,还有陈再见、唐不遇、郭爽、温文锦、王哲珠、皮佳佳、吴纯、欧阳德彬、寒郁、李衔夏、叶清河、莫华杰等。这些普遍是最近八年、甚至五年内崛起于文坛的新秀力量。陈再见既写深圳城市打工者的生活,也写家乡陆丰地带的乡土故事,近年又着力于书写位于大城市与小乡村之间的县城故事。他以非常现实主义的笔法,叙述着当前荒诞化的人生现实。郭爽的写作在近两年也了巨大的突破,《拱猪》《饲猫》很清晰地表现出了她观察生活、思考现实以及叙述技术层面的精湛才华。温文锦由诗人转入小说创作,《西贡往事》《白蛇》等,语言简洁而诗性,平淡细腻的文笔描绘出一幅幅生活气浓郁的艺术画面。王哲珠曾出版长篇小说《长河》《玻璃夏》《老寨》和小说集《琴声落地》等,其小说非常擅于把宽阔的时代性因素杂糅进她最熟悉的、平常化的生活描写中,其线条清晰的叙述中往往包孕着丰富、复杂的现实世界。皮佳佳的《方生方死》,以朴质的目光打量着这个世界的人性处境,叙述中含着作者细密的悲悯。欧阳德彬的小说集中书写了一批飘荡于现代大城市内部的迷茫青年,他们的情感、欲望与希望,方方面面都牵动着现代都市青年。

70后、80后是目前广东文学的主要力量。同时,广东也冒起了一批更为年轻的90后作家。路魖、周朝军、索耳、张闻昕、陈润庭、梁宝星、黎子、巫宏振,以及诗人莫小闲、谭雅尹、安然等。他们风格不同,却都有着成熟的笔致、不俗的气息。路魖诡异的语义空间,在玩弄文字游戏般的叙述中,寓示着当下个体殊异化的成长过程和精神困境。周朝军一面以想象的奇葩嘲讽着现实生活的规训无趣,同时另一面也以现实追梦的故事翻叙着路遥平凡世界里的奋斗与失落。索耳以鬼魅、变形的、碎片化的叙述和语言彰示着当代人生活的扭曲与无厘头。张闻昕的青春校园题材小说《问青春》,更新了我们关于青春小说必然以残酷为主色调的顽固印象。陈润庭的小说,叙述巧妙,将当代青年的内心情绪与现实处境融于一个精致的瓮,很显功力。

谈及90后,必须提到广东老牌杂志《作品》的改版贡献。2014年3月号开始,《作品》设置特色的“手稿”“跨界”“博士论”栏目之外,尤其突出对青年作家的扶持,专设“文学新粤军”栏目,关注本土青年作家。2017年再度改版后,在推新人的力度上更加突出,进一步强化专推90后作家的栏目,大量省内外90后作家的处女作在《作品》刊发。大力挖掘和培育青年作家,对于当代文学发展而言,《作品》有抹不去的功劳。

广东的青年文学力量,以上只是传统严肃文学一类而已,另外还有广东的网络文学也值得关注。广东的网络文学作家数目、作品数量和读者数量,一直都是全国第一位。作家层面,慕容雪村、当年明月、天下霸唱、南派三叔等网络文学大神,普遍是在广东起步。他们的一些重要作品,几乎都是于广东期间完成。其他广东网络作家,还有梅毅、兰帝魅晨、阿菩、楼星吟等,都是网络文学界的大神人物。此外,广东还于2011年宣告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网络文学院“广东网络文学院”、出版发行全国第一份网络文学研究杂志《网络文学评论》,这都是开辟性的文化行动。

总之,广东青年作家有着特别突出的数量优势,这些青年作家目前都已有了一定的全国知名度,也普遍还在探求着新的变化。他们开启着广东文学新篇章,假如都能够持续创作,广东文学的未来将非常可期。

文学的发展繁荣离不开文学批评。梳理广东文学的发展,自然也需要对广东文学批评发展状况有所了解。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文学批评也如广东文学创作一样,在好些方面起到过引领风气的影响。比如在改革开放之初,针对张欣城市文学创作的评论,程文超等人的评论就提出了特别新颖前沿的批评视角,以非常前瞻的理论和观念来评论,以此为起步阶段的城市文学添上了诸多难得的意义理解。还如文艺理论批评观念上的“文化诗学批评”问题,也是由广东的文艺理论家蒋述卓教授首先提出的,提出后随即成为了全国文艺理论界的重要理论批评话题,逐渐成为了一种当代中国特有的批评方法和诗学观念。又比如由《中国新诗年鉴》引发的关于民间立场的全国性诗学争论,其中一个重要缘由是当时青年批评家谢有顺的理论批评文章。新世纪之后,广东打工文学引发的一系列文学新现象批评,广东文学批评家们都曾参与其中,这当中自然也有评论家杨宏海、柳冬妩、蒋述卓的功劳,这对推动广东打工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起到过很大作用。

广东除高校学院派批评之外,还有媒体文学批评。《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等媒体副刊评论版,曾经集聚和推出了一批有风格、有个性的文学批评家。在高校的谢有顺、贺仲明、申霞艳、胡传吉、龙扬志等的批评能够对当下的、现场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他们的文学批评,文体感明显,观点鲜明,思想性突出,也注重学理分析,跨越了媒体批评与学院批评之间的鸿沟,是当代文学批评的一道独特风景,最能彰显出广东当代文学批评的独特性。

2016年提出了“粤派批评”概念之后,关于广东文学批评,也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认知,可以梳理出一份相对完整的名单:饶芃子、刘斯奋、黄树森、黄修己、黄伟宗、谢望新、李钟声、蒋述卓、程文超、林岗、陈剑晖、郭小东、宋剑华、金岱、谢有顺、郭冰茹、张均、申霞艳、胡传吉、贺仲明、江冰、张德明、龙扬志、凌逾、向卫国、柳冬妩、陈桥生、李德南、陈培浩、郑焕钊、唐诗人、苏沙丽、池雷鸣、彭贵昌、徐威、廖令鹏、陈劲松、赵目珍、高旭、管季等等。这些批评家,各自都有自己熟悉的领域,对广东当代文学的发展壮大有过不同程度的贡献。但是也需要指出,广东虽然有如此众多的文学研究者,其中真正能够和愿意对最新文学创作情况保持关注的批评家还是太少,更缺少能真正影响作家的批评家。在青年层面,广东青年作家与青年批评家也尚未建立起真正有效的互动平台。

最后,总结前文所述内容,可清楚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广东文学,有众多优秀作品,也触发过一些重要的文学事件。它们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史,在很多层面促进着中国文学的前进。我们可从中总结出三个最重要的特征表现:一是先锋性,二是包容性、多样性,三是有高原缺高峰。前两者是优点,后者是缺憾。先锋一面,既是《花城》杂志的光环,也是90年代广东诗人的探索风格,甚至是新一批青年作家不断寻求风格突破的创造精神。而作为吸纳了大量外来移民的省份,作家身份背景的多样化,必然会使得广东文学的面目越来越繁杂,包容性、多元性特征将变得越来越突出。有高原、缺高峰,这是广东文学最令人遗憾的地方。改革开放四十年了,数目众多的广东作家,并没能拿出几部可以称得上文学“高峰”的作品。这三大特征,其实都与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这一大背景有关。改革开放带来思想解放,文学界也必然出现风格先行者。而改革开放带来城市现代化和人口大迁移,这必然导致广东文学的多样性。同时,市场的发达、物质的膨胀,也会影响作家们的韧性,能够持续创作、不断进行自我突破的作家相对很少。

先锋、多样但缺高峰的广东文学,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应该总结历史,重新出发。对于广东文学的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期望,更应做一些具体的事来促成文学高峰出现。比如应该充分发挥好批评的作用。广东如此多的青年作家,应该建立起一支能与这些青年作家共同成长、能理解作家也能批评作家的强有力的批评队伍。粤派批评虽不是一个有具体美学纲领的流派,但它可以是一个由众多批评家聚集起来共同为广东文学、中国文学做贡献的批评团队。

唐诗人,1989年生;中山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暨南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文艺理论研究》《南方文坛》《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当代文坛》《作家》《作品》《青年作家》《广州文艺》等刊物发表学术、评论文学若干。现阶段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评论、文学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