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观点·争鸣

文艺报:青年作家创作焕发独有的蓬勃朝气

更新时间:2018-09-20 来源:文艺报 王杨 行超 王昉

近年来,青年作家的创作越来越引起文学界的关注,青年作家群体在各个文学领域、文学门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创作带着独有的蓬勃朝气,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共同体现出有目共睹的成长,使文学创作与批评展现出新的态势。

青年作家评论家不断成长成熟

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不同代际青年作家的文学创作也表现出稳健的成长势头。评论家白烨认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与进步体现在他们持之以恒的文学追求和不断更新的文学创作中。“70后”作家在对现实题材的执著书写中,更加注重典型环境的描绘、典型人物的塑造,作品由此变得更加好看,也负载了更为丰厚的内容,体现出作家对于个人化写作的刷新与超越。“80后”作家在依然不失青春气息的故事里将自己和父辈相联系,把现在与过去相对接,视野和胸怀都更为广阔,显示出这一代作家逐渐走向成熟。“90后”作家活跃于小说、散文、诗歌等各个领域,写出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表现出起点高、素质好、潜力大的鲜明特点。另外,在网络文学领域,青年作家也成为网络文学类型化的主导,并成为不同类型写作的领军人物。在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评选中,石一枫、马金莲、纪红建、李娟、刘大先等青年作家评论家获奖,表明青年作家评论家已成为当下文学创作与评论的重要生力军。

评论家谢有顺认为,相较于前几代作家,现在的青年作家评论家大多接受了完整的学院教育,写作资源丰富,且具全球视野,这使得他们的艺术表达方式更为多样,同时也显示出强劲的成长势头。评论家何言宏谈到,青年作家的成长体现在创作形态的丰富上。比如在小说领域,既有作家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也有作家使用“科幻”、“玄幻”、“穿越”等形式;在诗歌创作中,有些青年诗人追求智性、玄学的学院气质,着重磨砺诗学技艺,有些则着重于表达对人生、社会的精神体验与深切思考,诗风更加质实、明朗。在文学研究和批评领域,评论家孟繁华注意到,青年批评家大多受过专业训练,多具有高学历,这样的学术背景使他们的文学批评具有较高的辨识度。这些青年批评家对文学怀有极大的热情和热爱,对当下文学现场的介入程度也逐渐超过了“50后”、“60后”批评家。特别是在面对与文学现实相关的理论命题时,他们都能积极关注、热情参与。

新的创作态势逐渐呈现

在彰显文学创作才华的同时,青年作家的创作还体现出对于新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技艺的思考、尝试。重视描绘日常生活、由传统转向现代、突出作家主体性,这些都是青年作家在创作中体现出来的重要趋势。

评论家洪治纲谈到,当下青年作家的创作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一是注重对日常生活的审美表达。青年作家总能在日常琐事中发现令人惊异的生存面貌和人性真相,并饶有意味地质询,体现出对日常生活诗学的建构意愿。特别是青年女性作家,对日常生活各种繁复驳杂的生存况味有着异乎寻常的表达热情。二是突出感性丰盈的话语表达。丰富多元的生活方式、急速变化的社会信息以及个性突出的生存观念,使他们在语言表达上充满艺术灵性和想象力。三是追求从容自娱的写作心态。很多青年作家的写作都不再追求功利性目标,也不太强调宏大的使命意识,作品呈现出戏谑性、解构性和自娱性的特点,这在通俗文学作家和网络文学作家中比较突出。他们拥有极为丰富的小众审美团体,当然,这种自娱化的写作也使其创作有一种去经典化的倾向。

评论家郭艳认为,当下青年写作的最突出价值和意义在于,重建现代世俗生活精神的合法性,寻求中国现代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意义和价值诉求。青年作家在创作中试图对现代生活的日常经验做文学的考量,表达出自己的审美体验,让人们开始真正思考现代科技和物质对于人的身体和灵魂的重塑。这种写作更多集中在世俗生存的精神价值估量和审美意蕴追求层面,显露出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现代性美学特征。同时,一些作家开始探究生活内核中的心灵镜像,在对内心复杂性的剖析中,试图叙述现代知识分子面对自我的忏悔和救赎。

近年来,青年作家的创作呈现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作家。不少评论家认为,书写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固然重要,但青年作家们以现代的眼光去观照传统,才能真正让这样的写作更具有现代意识。另外,青年作家评论家在写作中还面临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在历史反思方面,很多作品书写历史事件对人造成的情感伤害以及对家庭伦理的破坏等,而没有更主动地去直面并持续开掘历史事件本身。青年作家的创作更应增强现实精神与历史意识,直面文学本质的若干问题,才能使写作具有更加坚实、有力的品质。

多种机制助力青年创作

青年作家评论家的成长成熟,除了缘于他们自身对创作的不懈追求和深入思考,还得益于党和国家、各级文学组织的积极扶植,营造了良好的文学环境。文学报刊对于青年创作的重视推介等,也是青年作家评论家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助力因素。

孟繁华认为,近年来,党和国家极为重视青年文学工作,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度,这对于青年作家评论家的培养起到了重要扶持作用。鲁迅文学院多年来持续开办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对培养众多优秀青年作家评论家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各级作协组织召开的作品研讨会,邀请有经验的作家、批评家研讨、点评青年作家的创作,对青年作家的成长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此外,组织青年作家深入基层采访创作、挂职锻炼等,也大大丰富了作家们对现实的认识、对生活的理解。青年作家受个人经验和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人早期的写作多是局限在个体经验中,深入生活令他们的写作领域从个体经验逐渐转向广阔现实。

在文学批评领域,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制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批评家,他们已经逐渐成为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现场中非常重要、活跃的文学力量。《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认为,客座研究员制度将青年批评家推入当下繁盛而多样化写作的文学格局里,助力他们实践性颇强的具体批评活动,如研读或研讨某部新著、考察文学现象、辨析文学热点、出版系列批评专辑等。

各地作协通过签约作家、签约评论家制度和重点作品扶持等机制,为青年作家评论家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文学报刊网为文学生态建设贡献着重要的力量。张燕玲注意到,近年来,文学报刊以推人才、出佳作为本位,推出和扶植了一批又一批青年作家和批评家。作为文学创作与批评的阵地,《文艺报》引领文学批评新风,推出“文学新力量”专栏,关注青年作家的创作特色和心路历程。《创作与评论》的“新锐批评家”、《大家》的“新青年”等栏目,让同代批评家评同代作家作品。《南方文坛》连续16年与《人民文学》联合举办“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峰会)”,评选年度青年作家批评家。这些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新一代青年作家和评论家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