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郝周:《偷剧本的学徒》后记
更新时间:2018-08-27 来源:广东作家网
这是一篇迟到的后记,距离作品出版已经快三年了。
这本书是我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以来正式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当年就入选了全国首届“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迄今,总印数由首次4500册增长到8万册,加印了11次。说实话,这个后续影响力是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今天,我就这本书的创作的缘起闲扯几句,喜欢这本小书的朋友,也许有点兴趣吧。
2013年底,我写了一篇名为《偷剧本的学徒》的短篇儿童小说,后来发表在2014年2期《儿童文学》(经典版)。小说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抗战期间,一个叫做连水的戏班小学徒,为了救回被日本人扣为人质的师傅,迫不得已潜至敌对戏班偷剧本……2014年夏天,我去武汉拜访著名乡贤、童话作家萧袤老师。他提到我的这篇小说,言辞之中表示肯定,他还表示:“你要是把这个故事写成长篇小说,应该会很精彩。”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后来,我与著名青年学者、校友眉睫在网络聊天时,他也提到类似的建议。有了他们的鼓励,我便有了信心。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出版一本属于自己的文学作品,这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
事实上,在写短篇小说时,我就研究了黄梅戏的一些专业知识,也读到一些抗战时期的黄梅史料,但是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不够。创作一部包含戏班、黄梅戏、黄梅县、抗战这几个要素的长篇小说,我必须充分占有素材。于是,我在中国知网下载了200余篇黄梅戏相关的研究文章,又从孔夫子旧书网、当当网购买了一批黄梅戏相关书籍,还委托黄梅的朋友搜罗了一批《黄梅县志》、《黄梅文史资料》。为了充分融入家乡黄梅的人文元素,我还研究了黄梅名刹五祖寺的史料、黄梅籍作家废名先生的事迹……大约研究了七八个月, 2015年上半年,我才正式动笔写作。
读过这本书的朋友知道,故事中的主人公叫做连水。为什么取这个名呢?事实上,这个人物有个潜在的原型——我的爷爷。爷爷生于1926年,抗战爆发时期,他13岁上下。他和作为童养媳的奶奶,牵着黄牛与日本人的队伍相遇,侥幸安然无恙。在童年的冬夜,他反复跟我讲过这个历险场景。爷爷年轻时,还痴迷于唱黄梅戏,曾经在一个戏班子学过徒。正是基于爷爷的这些亲身经历,我便塑造了连水这个人物形象。爷爷的名字叫做连生,为了避讳,我改为“连水”。
我大约花费3个月写完了初稿。得益于萧袤老师的推荐,安徽少儿出版社何军民老师接纳了这部书稿,他指派阮征、陈明敏两位编辑作为责编,对书稿提出了一些有益的修改意见,我都一一采纳了。现在想起来,这部书当时写得匆忙了一点,有些情节还不够完善,有些细节还可打磨提升。比如说,在黄梅戏与当地民俗的交融方面,可以写得更透一些。此外,我对这本书结尾的处理也不太满意,文学性上弱了一点。现在看来,不妨可以淡化抗战“大事”,以连水和弯弯之间的“小事”落脚。我先写在这里,下次再版时再修改吧:
以后,我会把这出戏的来龙去脉细细讲给她听的。连水的思绪有点飘忽。想到这里,他有点儿得意地笑了笑。嘴角的笑意刚刚舒展开来,又立刻收拢了——他突然想起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办——他得赶紧找个热闹一点的街市,买一个小巧可爱的陶瓷天鹅,下次与弯弯见面时,他得吹给她听听......
戊戌年秋日於深圳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