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焕发珠派南学新辉煌,建造珠江文明新高地

—— 2018年8月10日在“珠派南学与珠江文明”论坛的主题报告摘要

更新时间:2018-08-14 作者:黄伟宗来源:广东作家网

从2016年8月开始,我们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在佛山市南海区委区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与广东旅游出版社合作的《珠江—南海文化书系》工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现在基本完成了。

这套书系,包括3个书链,共22部著作,共约600万字。具体是:第一,珠江文明灯塔书链。这个书链以举办五次“南海西樵论坛”而编辑出版论文集的方式完成,即:1.《珠江文明的八代灯塔》; 2.《珠江文派与记住乡愁》;3.《养生文明与生态文明》;4.《珠江学派与理学心学》; 5.《珠派南学与珠江文明》。第二,珠江文派与记住乡愁书链。包括:1.《珠江文典》(黄伟宗、李俏梅编著);2.《珠江文流》(黄伟宗、李俏梅、包莹编著);3.《珠江文粹》(司马晓文、王文捷、施永秀编著);4.《珠江文潮》(梁少峰、易文翔编著);5.《珠江诗派》(温远辉、何光顺、林馥娜编著);6.《珠江文评》(黄伟宗、于爱成、包莹编著);7.《珠江文港》(卢建红编著);8.《珠江文海》(龙扬志主编);9.《珠江民俗》(张菽晖、王维娜、练海虹编著);10.《珠江民歌》(肖伟承编著);11.《珠江民艺》(陈周起编著)。第三,珠江历代学说学派——千年南学书链。包括:1,《珠江上古学说学派》(司徒尚纪、许桂灵编著);2.《珠江中古学说学派》(孙廷林、王元林编著);3,《珠江近古学说学派》(衷海燕、徐旅尊编著),4.《珠江近代学说学派》(周永卫、王德春编著);5.《珠江现代学说学派》(谭元亨编著); 6.《珠江当代学说学派》(主编 陈剑晖  副主编 程 露、陈泽曼、陈鹭)。

这套书系工程,是在众多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立体文化工程。现在我们也是以同样的指导思想,邀请在座诸位多学科专家一道,共同总结这项书系工程的战略与成果,探讨如何进一步焕发珠派(百年珠江文派)南学(千年珠江学派)新辉煌,建造珠江文明新高地。我们初步认为主要的战略和成果是:

一、以“记住乡愁”擦亮百年珠江文派品牌

1.领悟凝现地域文派的新亮点。

2016年初,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镇化中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号召的启示下,领悟到“记住乡愁”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永恒主题,是每个地域的文学都必然体现的文化理念和感情内蕴,从而也即是每个地域的文学流派最鲜亮的凝聚点和形象标志,以“记住乡愁”而发现和倡导地域文学流派,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如果全国每个省市、以至每种行业,都有其“记住乡愁”的成熟文派,岂不是真正“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吗?同时,从文学作品的功能和效果上看,真正成功的艺术作品必然是能够永远“记住乡愁”之作。因为寓现深厚文化和乡愁情结之艺术形象,其影响力和生命力是持久的、永恒的。

由此,我们发现了“记住乡愁”正是我们希求发现和倡导珠江文派的重大亮点。这个亮点,既是地域人文山水文化建设与文艺创作的契合点,又是地域文艺创作中体现本土特色和群体共性的凝现点,是凝现地域文派的新亮点。所以,我们便从此切入凝现珠江文派,同时又以倡导珠江文派永远“记住乡愁”。

2.以《珠江文典》证实并确立珠江文派。

首部《珠江文典》,选析了欧阳山、陈残云、秦牧等28位新文学代表作家,从建国初期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记住乡愁作品,就是为珠江文派之“五气”提供实际依据和范例。为珠江文派的存在和影响作出实证和历史定位。所以,《珠江文典》实际上是整个书链的“中轴”,是珠江文派之“定位篇”。

3.发现并理出珠江文派相通之“五气”。

这一点主要的是确立和证实珠江文派的存在、特质和百年的发展进程,弘扬其内蕴之“五气”,并使其滋养为整个社会之文化风气和文明空气。

具体的“五气”是:即:“天气”,包括自然气候环境和时代精神之“气”;“地气”,即广东独特的风土习俗之“气”;“人气”,包括在千姿百态的作家风格、人物典型、乡里亲情之间相通之“人气”;“珠气”,即珠江文化气质、特质、内涵相通之“气”;“海气”,即海洋文化及宽宏如海纳百川之大“气”。这“五气”是珠江文派之作家群在创作中都有写作气派相通之“五气”,是这批广东作家群通为“派”的血脉,是珠江文派的风骨和特质。故曰:珠江文派者,写作气派相通之广东作家群是也。

4.以“记住乡愁”为圆心建立珠江文派体系。

《珠江文派与记住乡愁书链》11部著作的构成,实际上是一个以“记住乡愁”为圆心的珠江文派体系和书系。这个书系,以首部《珠江文典》为中轴,向四面纵横伸展和旋转:第二部《珠江文流》是追溯珠江文派的历史源流,是纵向上溯伸展;第三部《珠江文粹》和第四部《珠江文潮》,分别体现珠江文派在新时期和跨世纪至今的发展,是纵向的下溯伸展;第五部《珠江文评》和第六部《珠江诗派》,分别展现了百年文评和百年诗派的与珠江文派同步发展的进程,是作为珠江文派羽翼的领域横向伸展;第七部《珠江文港》和第八部《珠江文海》,分别体现了珠江文派在港澳和海外的辐射和影响,是地域上的横向伸展。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著作中的纵向或横向伸展,都是以“记住乡愁”为圆心而旋转的,因为珠江文派向纵横伸展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乡土文化之根。所以,第九、十、十一部之《珠江民俗》《珠江民艺》《珠江民歌》等三部民间文化著作,则是珠江文派的根向伸展,是寻根向土、落叶归根之著。从上可见,珠江文派这套体系或书系,前三部有似竹子的主干,节节高;中四部,有似两双翅膀之横枝,摇曳飞翔;后三部则似竹子的三条根须,在深伸于肥沃的岭南土壤中,使珠江文派之竹林根深叶茂、繁殖遍野。可见《珠江文派与记住乡愁书链》既是一座竹林般的书系,又是一个“朋友圈”遍天下的“记住乡愁”互联网。

5.以书链之各部展现了珠江文派的首创者和百年发展进程。

第二部《珠江文流》,是追溯和梳理珠江文派定位前“来龙”之“源流篇”。《概论》中我首次提出:梁启超是百年珠江文流的开创者和“百世师”,是百年珠江文派的开山鼻祖。全书且以选析20世纪10年代至40年代的近现代广东前锋作家的代表作品,呈现出从鸦片战争后维新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间之珠江文化源流(简称“珠江文流”),从中概括出三段历史波澜,实际上是珠江文派立定位前的三段形成时期,即:第一,鸦片战争、维新运动至辛亥革命的领潮争先萌动期。第二, “五四”运动至年代大革命的推波助澜弄潮期。第三,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的抗争寻路苦斗期。第四,建国后至文革前的集群聚气成熟期。第五,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承传转折期。第六,跨世纪前后的风起云涌大潮期。

二、以“粤海风”助力千年南学续新篇

《珠江历代学说学派——千年南学》书链包含的6部著作,分别以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现代、当代6个时期,梳理从汉至今历代珠江学说学派之源脉、特质和优势,展现千年南学从发韧、兴旺、灿烂、涅槃、新生、开放的发展进程,旨在沿着 “粤海风”之风路,梳理“南学”文化学术体系和源脉,承传千载南学——珠江历代学说学派之“六重”之风,为建设“南学”文化新高地铺路,并将其以“六重”为内涵之学风一一“粤海风”传扬为整个社会的学习风气、学术风气和学术文明风气。

所谓“六重”,即:重实、重心、重新、重民、重海、重粤。这“六重”,是南学在千年发展中形成的特质,是历代珠江学说学派养传的千载南学之风。这“六重”特点,是历代每个珠江学说学派都程度不同地具有的,但就具体学派而言,有些是某个特点突出,有些是两三个特点兼有;有些在纵向上有承传渊源,有些在横向上有相互影响关系;这些关系,使在每个学派的个体和某个时代的总体上,往往是这些特点的交叉,而又有某个特点尤其突出之状况。这种状况,既显示了每个和每代学说学派的特色,也显示了每个和每代学派在千年南学发展中具有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位。

首部《珠江上古学说学派》,全面梳理和展现了从西汉至两晋数百年间珠江学说学流学派接连破土而出欣欣向荣局面,拉开了珠江学派从无到有的历史序幕,揭开了千年南学发韧期的光辉史页,证实了屈大均在《广东新语‧文语》中称广东文化“始然于汉”的论断,并初露了“六重”学风之风源和锋芒,尤其显露出“重新”的特点。

第二部《珠江中古学说学派》,梳理和展现了隋唐至两宋数百年间珠江学说学派层出不穷的发展局面,以历史的实际证实和展现了屈大均称广东人文“炽于唐于宋”的论断和辉煌,体现了千年南学兴旺时期的英姿,展现了“六重”学风所推一开的学术新境界。

第三部《珠江近古学说学派》,梳理和展现了从元代至清代中叶数百年间珠江学说学派从一度萎靡转向高度辉徨的曲折历程,实证和展现了屈大均所称的广东人文至“有明乃照四方”的盛况,体现了千年南学灿烂时期的“灯塔”景象。

第四部《珠江近代学说学派》,梳理和展现了从清末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近70年间,珠江学说学派从腐朽中谋求新生的探索进程,体现了千年南学涅槃时期的彷徨困境和脱旧创新的孕育。

第五部《珠江现代学说学派》,梳理和展现了从20世纪10年代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40年间珠江学说学派从涅槃到新生的转化进程,体现了千年南学新生时期的新风貌。

第六部《珠江当代学说学派》,梳理和展现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近70年来珠江学说学派的飞跃发展历程,体现了千年南学开放时代的盛世景象。

三、以“一带一路”建造珠江文明新高地

《珠江文明书链》的五个文化论坛论文集,以至整个《珠红一南海文化书系》工程,都是旨在发扬珠江文明的“灯塔”传统和优势,建设珠江文明新高地。具体包括:1.擦亮千年“八代灯塔”,纳入“一带一路”世界战略新高地。2.建造岭南民间文化“六宝”(即:南拳、南纱、南狮、南道、南佛、南艺)新高地。3.建设养生文明和生态文明文明新高地。4.建设学术文明新高地。5.建设粤人心灵世界的“互联网”和珠江文派新高地。6.建设 “珠江学派一南学”文化学术体系新高地。

(黄伟宗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聘参事、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组长、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书系》、《珠江文化丛书》及其《珠江一南海文化书系》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