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广东省首届优秀小小说“双年奖”暨第二届 “扬辉小小说奖”颁奖大会在东莞桥头隆重举行
更新时间:2018-06-27 作者:朱文彬
6月24日上午,广东省首届优秀小小说“双年奖”暨第二届“扬辉小小说奖”颁奖大会在东莞市桥头镇隆重举行。时值第15届东莞桥头荷花节开幕,高规格、高水平的小小说盛会引来文学大咖云集。《小说选刊》副主编李晓东,广东省作家协会秘书长、省文学院院长熊育群,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小小说学会联盟主席、金雀坊网刊主编杨晓敏、《微型小说选刊》主编张越,《小小说选刊》主编秦俑,《羊城晚报》文艺部副主任李素灵及来自全省各地的小小说精英骨干100多人,汇聚一堂,为小小说事业发展鼓与呼。
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长申平首先总结学会工作,并就首届“双年奖”评选情况进行了说明。他指出:2017年度,全省小小说作家勤奋创作,成绩斐然,共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作品3000余篇,获奖171项,会员作品被《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三刊转载和入选各种年度选本400多篇,登上权威网站金雀坊平台的作品更是连篇累牍。期间涌现出了《绝世珍品》、《赝品》、《过滤》、《自画像》、《中国式公仔》、《晚包装时代》、《一副从城里来到乡下的麻将》、《赵宝印的狗》、《大青衣》、《我要尖叫》、《钢的琴》等多篇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学会紧紧依靠省作协领导,积极带领学会会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筹经费开展了多场有声有色的活动。如举办广东省小小说30年优秀小小说表彰大会,协助惠州市小小说学会举办成立10周年庆典大会,办好惠州市小小说大课,组织出版《岭南小小说文丛》并举行首发式,与惠州学院联合举办“丰湖杯”首届全国大学生小小说大赛,等等。
申平表示,广东省优秀小小说“双年奖”是由广东华通装饰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出资设立的一个常设性奖项,两年一届,评奖原则是“以奖评奖,对号入座。”凡是在创作上取得成绩和为小小说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都有可能获奖。
大会首先颁发广东省首届优秀小小说“双年奖”,省小小说副会长吕啸天宣读获奖名单。共有25篇优秀作品,分获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其中特等奖4名,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1名。另有15人获得其他奖项,其中6人获得小小说优秀责任编辑奖,4人获得小小说事业推动奖,1人获得特别贡献奖,惠州市小小说学会等4个单位获得优秀团体会员奖。
获得特别贡献奖的广东华通装饰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妙忠派代表前来致辞,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广东小小说事业的发展,助力广东小小说腾飞。
余清平代表获奖作家发表题为《孤独是一朵馨香的花》的获奖感言。他结合《一副从城里来到乡下的麻将》、《小丫》两篇作品的构思,分享了小小说的写作心得。
好事成双,好戏连台。第二届“扬辉小小说奖”接着颁发。这个奖项是以东莞晟匡塑胶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东莞市作协桥头分会副会长李扬辉出资设立,由《小小说选刊》、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东莞市作家协会桥头分会共同主办,面向全国,每两年评选一次。设作品奖、基地新秀奖、新锐奖、创作成就奖等。此次莫树材的《欠条》、蔡楠的《回灌》等11篇作品获得作品奖。谢松良、袁有江、刘帆获得基地新秀奖,何君华、甘应鑫、莫小琼获得新锐奖,孙春平、申平、津子围、夏阳获得创作成就奖。新秀奖获奖代表谢松良在会上发言,企业家、作家李扬辉也在会上致辞。
桥头镇党委委员黎锦波代表桥头镇委镇政府,向获奖者和莅临的领导嘉宾表示祝贺和感谢,表示将继续加大力度把桥头打造成文学重镇、小小说重镇,进一步扩大桥头小小说特色品牌的影响力。
杨晓敏在会上表示,广东小小说风生水起,“荷花之乡、文化之乡、小小说之乡”的桥头充满希望。这里集结着小小说作者、组织者、推动者等各方力量,一定会将小小说事业做大做强。他说,今天,号称小小说业界四大名旦的《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金雀坊网刊的主要负责人齐聚桥头,这本身就是文坛佳话,说明广东是多么具有吸引力。“等你在桥头”这句口号充满温情,这里的荷花和小小说一起享誉全国。
受省作协张知干书记委托,熊育群代表广东省作家协会,对活动的成功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说,广东省小小说学会是个成立只有两年的省作协二级学会,从两年的发展情况看,新人辈出,佳作不断,真正成为我省文学创作的一支生力军,小小说已经成为广东文学的一个亮点。他盛赞以惠州的贺妙忠、东莞的李扬辉为代表的热心文学公益事业的企业家对文学事业做出的贡献,向他们表示谢忱与致敬。
熊育群表示,当前,党和国家对文艺的重视已经提高到了国家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文艺的新时代,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找准定位、把握时势、主动作为、锐意进取。结合传达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傅华6月22日在全省繁荣文艺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熊育群期望,小小说作为文学的轻骑兵,在促进广东文学事业繁荣发展、建设文学强省中,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优势,全省的小小说作家,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与创作,多出精品力作,为广东文学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朱文彬,图/曾玉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