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网络文学20年:如何在规范有序中保持新鲜活力?
更新时间:2018-06-12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晓闻
网络文学已步入发力前行的新拐点。”在6月2日举办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欧阳友权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在他看来,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对网络文学创作及其健康发展起到了引领、赋能和规制作用,网络文学的“野蛮生长”状况发生改变,开始进入有序发展阶段;网络文学从“规模扩张”走向“品质为王”,提高作品质量、突破自我阈限成为追求目标;“IP热”呈降温之势,但“IP情结”对网络创作的制衡作用却在加强,二度创作的“放大效应”须建立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基础之上。
20年来,网络文学以迅猛的发展态势改变了中国文学总体格局,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网络文学现象”,并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迈出了积极有力的步伐。与创作和传播的繁荣相比,网络文学评论与研究却相对滞后,难以及时回应网络文学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如何评价、总结网络文学,更好地推动其健康发展,成为大多网络文学从业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此次会议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四川网络文学发展研究中心在四川绵阳联合举办。欧阳友权、黄鸣奋、陈定家、周志雄、庄庸、汪代明、禹建湘、许苗苗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网络文学代表作品、评价标准、海外传播等主题,检视网络文学发展历程,探讨未来走向。
网络文学20年收获丰硕,但需警惕“算法”窄化创作
2018年4月,“网络文学20年20部作品”出炉。北京社科院研究员许苗苗认为,这标志着网络文学这一曾经带有强烈草根色彩的文化现象已踏上经典化路程。网络文学的价值不在于已经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有哪些作品,而在于它没有成式、不拘一格的变动的可能。但是,在为网络文学的丰硕收获欣喜之时,也要警醒,日臻圆熟的类型小说正在使网络文学失去本应更加丰富的内涵,单一的点击量排序限制了网络创作的自由度、创新力和研究视野。更让人遗憾的是,在本该百花竞放的网络文学中,一些小众趣味的话题彻底消失,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更多话题被本该促进话语平权、消解数字鸿沟的网络技术利用算法淘汰。观察网络文学失去的部分,“或可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代文化的动力机制”。
“有贡献,有局限,有变化,有前景,网络文学已成长为中国文坛的一种‘巨存在’”,欧阳友权谈到,网络文学开启了“全民写作”新时代,以丰富的作品形态和多样化的类型,释放出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以无限可能的探索精神创造出文学的无限可能,为惠及民生的泛娱乐文化提供了内容支撑,并在全球“圈粉”,被世界许多国家的读者主动接纳,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开启了一面新的窗口。要推动网络文学良性发展,创作者亟需树立精品意识和担当精神,为“粗放”的网络文学市场提供更多“有营养”的作品;管理者应以文学的方式和网络的特点管理、扶持或规制网络文学,既让它弘扬正气,也使它保持生气;网络著作权保护制度需进一步完善,形成联动高效的监管体系。
书写现实,彰显人性力量
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创作开始向现实题材倾斜,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走出书斋,深切关注时代脉动、社会问题。中国作家协会近期发布的《2017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2017年是网络文学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拐点。中国网络文学以类型小说为主体,从幻想类、历史类占绝大多数,开始向现实题材拓展。
“网络文学要关注现实,书写现实题材,这既是时代读者的要求,也是网络文学的历史发展机遇。”安徽大学教授周志雄认为,网络文学最直接的推动力来自现实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为网络文学的繁盛提供了土壤。不管是直接写现实的小说,还是幻想型的作品,之所以得到很多读者的认可,最客观的原因在于这些小说在情感结构上与读者之间有精神共振,它关乎读者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需求。网络文学的现实深度呈现的方式可能是片段的、细碎的、零散的,但依然会触及历史的真实面,触及生活表象之下的“规则”。即便是虚构,依然表现了人性的真实,彰显着人性的温情与力量。
以有效的批评推动网络文学精品化
统计显示,迄今为止,我国专业期刊发表的网络文学研究和评论文章不超过1000篇。面对网络文学迅猛发展,网络文学理论批评亟需发挥建设性作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鸣奋提出了“位置批评”的概念。在他看来,网络文学的推陈出新促使我们对文学观念重新加以思考,我国当下网络文学发展的目标位置必然是精品化,而这也意味着和类型化不同的倾向:不是定位于某个细分的文化市场,而是诉诸广大读者的诉求,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是按照某种既有的套路写作,而是力求开拓创新;不是追求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高速生产,而是力求让自己的作品经受得起长远的时间检验。对于研究者而言,精品化意味着禀持一定的历史尺度予以品评,坚持“美美与共”的价值原则,深入进行理性思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与团队开始介入网络文学批评,深入剖析与比较文本、类型。北京、湖南、浙江、山东、广东、贵州、四川等省市已陆续涌现地方性学术集群,网络文学研究新成果不断涌现。2018年,中国作家协会启动网络文学理论评论支持计划,鼓励理论创新,倡导“说真话、讲道理”的文学批评,推动建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促进网络文学繁荣发展。在西南科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四川网络文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冰看来,网络文学的研究已走出本体论证、概念辨析、特征研判等“初级阶段”,进入作品研究、传播研究、评价研究、价值发掘等深层问题探讨的“高级阶段”。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汪代明谈到,文学批评观念必须顺应文学的发展,审视文学批评观念的通变规律,“建构网络时代的文学批评新观念的核心,不是以传统文学批评的‘文学性’为‘体’、以网络文学的‘网络性’为‘用’,进行小修小补、似是而非的改造,而是进行颠覆性的革新”。
海外传播局面已打开,但影响力有限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席志武介绍,一大批网络文学作品从东亚文化圈不断向英语世界扩展。从2009年到2013年,越南翻译并出版了中国840种图书,其中617种是网络文学。在英语世界,出现了上百家自发译介网络文学的网络社区,包括Wuxiaworld、Gravity Tale、Volare translations和Spcnet等。从输出模式看,从纸质到数字出版,再到IP产业链的全方位开发,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新格局正在形成。但是,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依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面临规模小、版权不清、译介作品良莠不齐、内容同质化、单一的商业模式以及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壁垒等掣肘。建议有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规范网络文学版权保护机制,网络文学从业者转变思路,从流量为王到内容为王,主动孵化优质IP。
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生马菁茹认为,网络文学虽在海外“圈粉”,但国际影响力仍非常有限。目前,网络文学受到海外学术界等的关注和研究少,辐射地区有限,受众相对集中。为谋求长远发展,网络文学应具备清晰的自我定位,提升文化自觉,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蕴藏的精髓,不断寻找突破,积极创新,稳步提升作品质量。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爱潜水的乌贼及其作品研讨会”、“红色文学轻骑兵·网络作家进高校”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