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文坛新闻

金华举办第二届艾青诗歌节:研究艾青诗学,弘扬艾青精神

更新时间:2018-05-29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秀娟

5月27日,第二届中国(金华)艾青诗歌节在艾青故里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畈田蒋村开幕。诗歌节由中国诗歌学会、北京大学诗歌研究院、中共金华市委宣传部、金华市金东区人民政府、金华市金义都市新区管委会共同主办。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谢冕、中国诗歌学会会长黄怒波、金华市委宣传部部长林丹军、金东区委书记程天云等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诗人、作家、学者、朗诵艺术家参加诗歌节。

MAIN201805290856000597826580654.jpg

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宣布第二届艾青诗歌节开幕

程天云在致辞中谈到,艾青先生出生在畈田蒋村,是喝着大堰河的乳汁、喝着婺江水成长的伟大诗人,他是时代的诗人,更是人民的儿子。作为时代呼唤光明的号手,艾青从乡村到城市,从江南到边疆,从国内到国外,始终用诗歌为时代立言,始终深爱着土地,他迎着“太阳”,举着“火把”,吹着“号角”,唱着人民的歌、光明的歌,展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家国情怀,并以强烈的艺术魅力奏出了一个时代最强劲的旋律。他介绍说,为纪念艾青,金东区修建了艾青纪念馆、艾青公园,修缮了艾青故居,命名了艾青中学、艾青路,让艾青诗歌和艾青精神永远传承。

黄怒波在致辞中说,中国的诗人们应该感谢畈田蒋村的乡亲们,感谢他们在双尖山下、松树林前为中国培养了一位伟大的诗人。我们相聚在艾青故里,不仅是向伟大的诗人艾青致敬,更是要反思和讨论新时代的诗歌美学究竟该往哪里走,要回归到哪个位置,在纪念新诗百年之际,思考诗歌为谁而写,诗歌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美学标准。

MAIN201805290857000492483997637 (1).jpg

诗歌节举办艾青公园奠基仪式

MAIN201805290858000311090413285.jpg

当地村民、志愿者参加诗歌节开幕式

开幕式结束后,诗歌节举办了“艾青诗歌公园奠基仪式”、“艾青诗歌音乐会”、“金华文旅产业论坛”和“大堰河论诗”主题沙龙等系列活动,强调“节庆仪式”与诗歌研究的结合,拓展诗歌节内涵,提供诗歌研究与对话的空间。

在研讨中,与会学者围绕艾青诗歌的“散文美”、“意象的开放性”、“诗歌语调与节奏”等话题展开研讨。孙绍振谈到,百年新诗仍面临很多争议,需用史学的方法去解决,艾青是中国新诗第二个十年中出现的代表性诗人,他的产生不只是个人的天才,也是时代的产物,他的出现,是中国新诗去除旧辞调、打破古典诗歌语言封闭性的标志。骆寒超、吴思敬、杨牧等都谈到艾青诗歌中所包含的现代汉语的“语调与节奏”,这种内在的节奏、自由的节奏,不是诗人个体的修辞,而是大自然内含的节奏,包含着强烈的自由精神,而今天的“口语诗”采用了很多口语词汇,但是恰恰忽视了至关重要的“语调”与“节奏”。王光明认为,“世界包含中国,世界让我们发现自身,发现自己语言的特点。”在今天重新谈论艾青,要深入思考什么是新、什么是现代性,对一个诗人的创作不能只在自己的文化传统内部进行评价,而应该有广阔的世界语境。与会专家认为,艾青的艺术积淀、思想构成、文化视野、诗歌影响,真正呈现了一位“世界诗人”的境界。

MAIN201805290859000439588851906.jpg

“艾青诗学研讨会”现场

诗人于坚在主题演讲中谈到,当人们一直在追问新诗还有没有生命力的时候,在艾青故里,我们看到艾青的诗被写在乡村的大地上、墙壁上、门楣上,这就是最好的答案。他认为,在媒介、图像如此发达的时代,文学的部分功能被取代,而文学的核心——“诗”,将是文学对新媒体时代最后的抵抗。他认为,我们轻视了中国诗人的使命、中国诗歌的作用,汉语文字、汉语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招魂”的语言,是中国人与上天的沟通,而从来不是个体抒情的修辞,这是汉语与欧美诗歌的巨大差别。他提出,中国新诗在开始的时候,在郭沫若等诗人那里,仍有一种“招魂”气质,但是比较粗糙,这种气质到30年代有些凋落,直到艾青的出现,使新诗达到了一个高峰,他恢复了诗歌的“兴观群怨”中“群”的作用,他重新回到语言的本身。“艾青不写令人费解的东西,他退到语言的背后,他相信语言自己的力量。”于坚认为,今天,汉语诗歌如果离开了它最初的功能,必将边缘化。

和以往诗歌活动不同的是,主办方特意邀请了高岩(最后的卫道者)、李云龙、罗煜(阿越)、冯震(冯和尚)、魏忠山(冷海隐士)、刘福强(意念春光)、黄志强(千幻冰云)、严新(妖孽)等知名网络作家与诗人对谈,研讨科技给汉语写作带来的改变,探索新媒体时代汉语写作的难题与空间,更希望能打破“传统作家”与“网络作家”之间的认知壁垒,在实际的接触和深入的交流中共同探索汉语写作的未来。

在对谈中,诗人孙晓娅、蓝蓝都表现出对网络文学强烈的兴趣,她们自己也曾连夜追看网文,认为很多网络作家的写作功力超出预期,叙事特别吸引人,这其中的“奥秘”值得研究。诗人臧棣作为一名早期的博客写作者,对网络写作的“快感”深有体会。“我很矛盾。网络写作很好,也很可怕。”臧棣说,网络改变了写作和人的关系,网络让每个人的生命形态得以展现,但是也让人迷茫,网络写作中有一种“死亡快感”,快速激发你生命的快感,但这是非常危险的;而传统写作以缓慢的方式,让人获得一种生命意识。他提醒说,沉浸在网络写作中的生命个体应该自我警醒,让生命的表达更有力量。“说到网络化、网络诗歌,知识界总是难免排斥,但是从生命与个体的关联上,要支持它,尽管它存在很多陷阱和弊端。”臧棣说。

网络作家阿越在网文界是个“异数”,他习惯作品经过反复修改、打磨之后再发布,甚至和传统作家一样,将十几万字的文稿推倒重来。他感到,用笔写作和用电脑写作是不同的,用电脑写作是发散的,一眼就能看到一整页的内容、能迅速看到前面的“剧情”;用笔写作会凝聚到一点去,遣词造句会更讲究。“我不分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我就是一个写作者,我不能给自己打标签。”他认为,发散的方式、“打字”的方式可能对小说更合适。

曾凡华、刘玉琴、李彬、绿蒂、王家新、赵振江、西渡、刘向东、唐晓渡、耿占春、田禾、柯平、徐芳、臧思佳等诗人、作家,天津诗歌节、上海诗歌节等8个城市的诗歌节代表,以及徐涛、李立宏、程志等艺术家参加了本届艾青诗歌节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