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读粤精彩 > 会员新书架

林渊液 |《穿过小黑屋的那条韩江》

更新时间:2018-02-09 来源:广东文坛

微信图片_20180209110427.jpg

作家简介:

林渊液,70后作家,广东汕头人。饮韩江水,说潮汕方言。中国作协会员、广东省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汕头市作协副主席。出版散文集《有缘来看山》《无遮无拦的美丽》《穿过小黑屋的那条韩江》,小说集《倒悬人》。曾获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第五届老舍散文奖、首届三毛散文奖、首届林语堂小说奖。

林渊液的散文,给我们展示了潮汕平原的系列画卷,广袤的土地上,长着一棵开花的树,脚底下,是那条奔腾而又委婉的韩江。画面里,有乡巫、乡神,有民俗,有老式手工艺和女红,还听到幽幽的潮剧声……

如果,你因此而认为林渊液是一个母语文化的盲目崇拜者,如果,你以为其散文仅仅是怀旧和乡情的浅表抒情,那么,错了。她是文化的叛逃者,却又被故乡一再拉回。藉由文化认同的危机,她一桩一件细数和考量过往,并孤独而无助地思索着未来。

•名家推荐

在我看来,林渊液作为潮汕文化的阐释者和反思者并不安于故土歌唱的角色。相反,她孜孜不倦地探索故乡在遭遇现代的过程中的复杂精神景观;她也在故乡文化与强势主流文化的对抗性中寻求反抗遮蔽的文化主体性。 ——陈剑晖

林渊液的写作,却是与文化赤膊相见的,照得见灵魂,有一颗自由和辽阔的心灵。她的作品真诚而不避鞭挞,日常而充满洞见,这些相悖而又相承的特点,共同构成了林渊液散文的个性特质,让她的文学创作获得了很高的辨析度。 ——熊育群

林渊液善于捕捉并放大那些平凡的、细小的、安稳的“美”。但她内在的精神,又是现代的、孤独的、决绝的,甚至是先锋的、叛逆的、凛冽的。 ——刘秀娟

林渊液的散文从对生命的依恋和沉思中,散逸出存在的复杂与思考的幽秘,一篇篇轻灵的散文中隐含着悠远的情思,一片片精简的文辞中闪烁出玉珠错落般的光芒,超越了地域和自我,又扎根于潮汕文化和当代生活中。 ——徐肖楠

•精华选读

韩江为何姓韩?这大概是所有人的疑问。那个憨态可掬的乳娘这么问,小孩子们这么问,外来客也这么问。于是,那个叫韩愈的唐朝人一遍遍地被大家巴拉巴拉起来。江山改姓,在封建王朝该是帝王家的待遇。如果没有特许或者导向,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它透露出两层意思来,一层是韩愈治潮的无上业绩,另一层是潮人夸张的感恩方式。而且,它们是有因果关系的。对此两端,我均持有疑义。最重要一点,恐怕归根于读书人的直觉。韩愈出名的诗文,似未见他对这片土地的好印象。也就是说,他的心不在。唐代的潮州,稻得再熟,蚕也五收,人是吃得饱穿得暖的;玄宗时代,全国建开元寺十座,潮州占了一座,且开元寺可见出宫殿式的建筑群,人是可以住得像模像样的;潮人赵德比韩愈中进士早了十四年,站在一个进士的身后,自然不是一众文盲。可以这么说,韩愈在诗和奏章中所形容的瘴疠之气,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状况,更可能是他心理状况的投射。

一个人,如果把王朝当成了他的信仰和抱负。边远之地,它本身就是有罪的。韩愈的意义在更远大的地方。在潮仅仅八个月,他就急切忧煎地走了。

可是,自唐至宋来潮的优秀官员众多,甚至有“十相留声”之说,这个地方为何独独尊韩呢?

韩愈官阶不高,但官袍犹如戏服,帷幕闭合之后便毫无意义。“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这才是韩愈的意义所在。宋朝之后,其文坛领袖地位备受推崇。而苏轼对韩愈的这句铿锵评语,正是出自《潮州韩文公庙碑》。

他是一面大纛。

太阳照耀的是强势的中原文化,弱势文化从来就只有被强势文化绑架的命运,而不可能相反。对于韩愈的选择,大纛猎猎,依然是弱势对于强势的投诚。

……

——《穿过小黑屋的那条韩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