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当生活遇见诗歌

更新时间:2018-02-07 来源:广东文坛

微信图片_20180209110410.jpg

编者按:2017年11月4日,“文学现场”第一次“走出去”,来到深圳横岗“2013文化创客园”,与深圳市作家协会、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党工委宣传部合作举办了主题为“当生活遇见诗歌”的文学交流活动。现场三位嘉宾围绕主题展开深度对话,畅言各自关于生活与诗歌创作的体验。

■核心提示

◎单纯、纯粹或许是一个诗人所需要具备的品质之一,诗歌就是把我们对生活的纯粹性的向往表达出来。

◎好诗是从诗人心里“流”出来的,能为读者带来理想主义情味和对生活的美学化的知觉,正如诗歌中的一句话,“假如生活让你惆怅,请你尝试着朗诵一首诗”。 

◎写诗就像生孩子,怀胎十月就要把孩子生下来,当诗歌来敲门的时候,我打开大门跟它说“进来吧”。

◎好诗必须拨人心弦——《献给母亲》看哭无数网友,几天内点击量过千万。

◎诗人是任何时代的光荣,只要这个时代还有真诚的诗人,这个时代就有希望。

■本期嘉宾

黄惠波:诗人,中国作协会员,广东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获第五届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实力诗人”等奖项。

徐肖楠: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广东作协文学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赵婧:一级作家,深圳作协秘书长。

生活对诗歌的启蒙

赵婧:在很深的秋天里,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诗人黄惠波、徐肖楠教授,在这个文化氛围很浓的“2013文化创客园”谈论“当生活遇见诗歌”。黄惠波的诗与秋有很深的情结,这是一种缘分吧,他的第一本诗集《禾火集》是一个“秋”,然后有《知秋集》《三秋集》《秋问集》都跟“秋”有关。他的诗里透出温暖、阳光和力量,他的人也一样,即便在写怀念母亲悲伤的情感里,我们也还是能看见他饱含着温情的诉说。

我与黄惠波相识有30年了,因诗歌而结缘。中间失联20年,又因为看到他的诗集,我又重新找回这个老相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徐教授与黄惠波今天是第一次见面,很感谢“文学现场”这个读与写、写与评的互动平台和桥梁,让诗人和评论家一起畅谈诗歌与生活的关系。徐教授近来对黄惠波的作品下了很多的功夫,写了近两万字的评论,可见他治学之严谨的态度。

徐肖楠:惠波的诗是诗人雪芳给我推荐的,因为雪芳是个很认真的人,她不会随意夸奖人,我就有了兴趣。我读了《禾火集》《知秋集》《秋问集》,对他的诗开始有了印象,主要的特点就是切切实实从生活中出发。也就是说,他的诗离自己的心非常近,生活之心实际上就是他的诗意之心,与生活零距离,在生命中流出生活的诗歌。

黄惠波:事实上我平时跟诗歌界、跟文坛联系很少,有人说我是诗歌界的“个体户”,也有一点点像。

赵婧:你是怎么开始诗歌创作的?

黄惠波:我诗歌的启蒙可能是我父母和老家的潮州戏、潮剧影响的。我父亲是个文化人,整天讲故事给我们听;我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就常带我去看潮州戏。潮剧是很古老的一个戏种,它的唱腔,它的唱词,每一个唱段几乎都是一首诗。我当时真的痴迷,整天盼望父母带我去看潮州戏。我记得有一部潮剧,具体剧名我忘了,好像是写男女谈恋爱,女的家里不同意,父母把她关在一个小屋子里,半夜听到钟楼的敲钟声,她的唱词四十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歌词是:“钟楼钟声响个叮咚,阵阵细雨阵阵风,眼泪如苦雨,叹息似凄风……”我到现在还会唱,虽然当时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给打动了。

母亲给我的影响在哪里呢?我母亲是个文盲,连自己的姓名都不会写。她纯朴、勤劳、善良乐观,总是用行动对子女进行身教,做人要单纯、要善良、要勤奋。

我父亲在村里是几乎唯一一个领工资的,一个月45块钱;每年中秋和春节,我家香港的亲戚马来西亚的亲戚会寄钱来,每一次他们寄钱来总有一个令人激动的场面,我母亲在村口领了钱以后会全村宣传,然后村里很多人就会陆续来跟我母亲借钱买酱油,我母亲永远是来者不拒,或许她这一种无声的语言让我们感觉到做人就要对别人好,当别人对你有所求的时候要尽量帮助别人。我想,这种单纯、纯粹或许是一个诗人所需要具备的品质之一,就是当世界对你很不公平的时候,你仍然热爱世界;当你变得很成熟的时候你保持着单纯。

徐肖楠:惠波这么一说,我们就更加明白诗从何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诗人小时候对于未知事物和未来生活的好奇与专注,而这是人最重要的,人如果没有一种好奇之心,他不会去探求一种新的生活,他也不会去专注于自己现在的生活;我们就更加明白惠波的经历实际上是他的诗歌的诞生过程,惠波诗歌的特点就是把我们对生活的纯粹性的向往写了出来。他前面谈话的归属是我们要有一颗天真之心跟纯粹之心。

诗歌对生活“有用”

 黄惠波:我曾经有两句诗叫做:“我承认诗意并非我们的生活,但我坚信我们的生活就是诗。”为什么我们需要诗歌?因为诗歌“有用”。我自己写诗三十多年了,挺有体会。

后来我在葵涌写了一组诗叫做《美哉葵涌》。当时深圳准备要把精细化工基地放在葵涌坝光,但是人大代表还有一些专家在论证的时候认为不好,说葵涌坝光那个地方非常美,有600年的银杏树,自然形成的原生态,搞化工不好,结果在论证的时候居然有一些专家和人大代表拿着刊登了着我那首诗的报纸,说如果搞化工基地,这个诗人写的美景就不存在了。因为我刊登那一组诗的时候前面真的是有几行前言,那几行前言大概写的是这个地方很美,在我有限的阅历只有新西兰和北欧挪威的峡湾小镇可以跟这个比,最后我写:唉!不知这里还能美多久。也许我的作品真的就起了作用,后来精细化工基地下马,美丽坝光保住了。那一天中午我看到报纸后非常激动,在那张报纸写了很多感想,这件事又一次让我觉得诗歌是“有用”的。

十多年前我到深圳坪地工作。有一次送新兵入伍,我即兴写了一首诗:“风萧萧兮/冬日寒/艳阳高照兮/好儿郎/走四方兮/守边疆/磨练成长兮/为国争光。”这批新兵有些去了西藏,有些去了新疆。返乡探亲时,年青的士兵一个个晒得又黑又瘦,心疼的父母兄弟看了都流泪,问:“在新疆西藏当兵辛苦么?”没想到我们最可爱的战士竟然掏出一块过了塑的小小剪报,说:“是这首诗支撑着我们。”原来,战士们剪下我发表于报纸上的这首诗,随身携带,本来是留个纪念,没想到成了精神支柱,谁说诗歌没有用? 

我相信人心相通,所以我坚持写我心。我的每一本诗集的封面都有两句诗,这其实是我的心的写照。如《禾火集》的封面:“我愿是月光下的歌者/不愿做殿堂里的诗人”,《知秋集》的封面写着:“假如生活让你觉得惆怅/请你尝试着朗诵一首诗”,这两句很普通但我喜欢。这本书刚出版时,有人索我一本签名本,在网上拍卖了三万元,捐出来为他故乡的小山村装上了路灯,也算是做件好事。那天晚上我们全家在吃饭时看到深圳电视台报道了此事,我觉得很幸福,电视台还特别评论封面这两句:“多么温暖的句子噢!”《三秋集》封面这两句:“诗歌者思想之江湖/诗人者江湖之侠客”,《秋问集》封面这两句:“大地沸腾时我独自沉默/大地沉默时我仰面长歌”,还有这本即将出版的《秋路集》封面:“不要告诉我真理是什么/让我一直走在取经路上”,这些都是我的心声。

徐肖楠:真正好的诗歌是要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只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不知道写出来要干什么,这样的诗人不但对诗歌是茫然的,写出来的诗歌也是茫然的。惠波的诗跟我们的生活非常紧密地融合为一体的。在我们这个时代生活同质化了,人们经历的差不多,想的也都差不多,然而他的想法跟别人不太一样,当他的诗歌出现的时候,他带来了一种理想主义情怀和对生活的美学化的知觉,就是他完全是从生活出发的,我可以用他的诗歌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假如生活让你惆怅,请你尝试着朗诵一首诗”。

诗歌对生活美学化的知觉

黄惠波:徐教授,今天你这一番话确实说到了我的心坎上。好多人问我一个问题:你这么忙怎还有时间写诗?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生活工作和创作没办法分开。后来问多了,我只有这样回答他们:我是一个育龄妇女,你见过一个育龄妇女忙而不生小孩的吗?就算再忙有孕就怀,怀胎十月就把孩子生下来。诗就像我的孩子。一个人只有用心地工作和生活,才能写出“有心”的诗。我在基层工作了二十多年,在第一线整天与活生生的人和事打交道,深知基层干部工作的艰辛。我写过一首诗《战士的心:基层工作有感》,这几乎不是什么诗,只是基层干部的内心独白,但很多人特别是在基层工作过的人都很喜欢这首诗,为什么?他们被打动了。所以他们朗诵这首诗成了很多场合的“保留节目”。

假如现在让我去当专业作家,我可以,因为我已经有了足够的生活积累,但是我庆幸过去的几十年我不是专业作家,我唯一的“专业”就是工作和生活。还是那句老话,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作家一定要去体验生活,幸好我每天都在“体验”中,我过去的三十多年的工作和生活中有诗歌,但我不能让诗歌来覆盖我的工作和生活。

赵婧:我这样概括你的工作、生活和创作:忙碌的工作激发了你的创作激情,创作让你的心情平静,平静让你的心灵通透,通透让你更热爱工作和生活。你认可吗?

黄惠波:基本认可。工作的状态确实有诗的“幽灵”,我喜欢工作的状态,我写诗确实毫无征兆,也不需要专门的时间。我的诗歌源于我的生活,哪怕哲理诗也不晦涩、不神秘、不玄虚,我的《美哉葵涌》组诗中有一首《大亚湾畔》,有人说全诗描写大亚湾的美景,但最后两句“点点渔火凉风里,碌碌劳生俺乡邻”好像与前面的美格格不入。我说最后两句才是“诗眼”,它描写真实的渔人生活。假如我真的是一个诗人,我只有感恩生活。对我来说,工作的情绪和诗歌的情绪是不对立的。工作固然要有激情,诗何曾不是,反之亦然。坦白说我觉得一首好诗,不管是什么诗,我觉得它首先必须拨人心弦。当然根据他的理解去怦然一动。

赵婧:今年清明节的时候,黄惠波的诗《献给母亲》突然火遍网络,几天之内就有千万次的点击量,媒体上说你“一不小心成网红,写给母亲的诗看哭无数网友”,这在广东诗人,乃至全国诗人里也是很罕有的。

黄惠波:深圳报业集团“读特”公众号之美文第七十五期,朗诵家蓝予女士朗诵我的《献给母亲》一诗,第二天又有人将一舟教授2013年的朗诵挂上了网,就这样几天内风靡了全国,从腾讯到百度、网易、搜狐、奥一、中国作家网等,从广东到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就这样在全国传播开来,流传得最凶的那几天,3月31日至4月4日,我刚好在住院,那几天我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网络留言,深受感动,也甚感欣慰。有的人读了这首诗立马打长途电话回家,本想问候父母,没想到电话里都是父母对自己嘘寒问暖;有的人读了诗二话不说即刻动身返乡探望父母,还有很多很多温暖深情的留言。当时我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就是替我的母亲感到自豪!整个四五月份,在深圳,几乎我走到哪里,都有人说起这首诗,当时《南方都市报》《深圳晚报》《深圳都市报》等都以整版篇幅分析解读了这一现象。

诗歌的本性与情怀

赵婧:说说你的另一首诗,500行的《胡杨·秋问》,这首诗获得了郭沫若诗歌奖。

黄惠波:《胡杨·秋问》是我用6天时间写了500行,就是刹那间你感觉你的感情就倾泻出来了。写完后我第一个感觉是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怕再也写不出这样的诗了,虽然6天写了500行,但写的是几十年的人生积累,是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正如评审委员会对这首诗的评语那样:“‘南方的汉子’站在北方茫茫戈壁,面对胡杨林沉思默想,伴着秋天的肃杀,以及秋天才有的成熟,追溯来路与归途,探问生活之坚韧和生命之意义。黄惠波在《胡杨·秋问》中,让心灵在天地间驰骋,让情感在历史现实中碰撞,以浓烈喷涌的激情和直接触及灵魂的笔触,谱写了人生的光明与暗影,责任与担当,令读者感同身受。”这首诗在后来的遭遇中也感动了很多人,这里面的例子太多,我就不一一述说了。现在这首诗也有很多朗诵版本,我自己几乎能背诵全诗。因为那些诗句都是从我的心里“流”出来的。

徐肖楠:我们刚才一直在听惠波讲诗歌怎么样感动人,这里有两个很重要的启示,一方面诗歌要感动人,这是诗歌本来的品性,惠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纯粹的人写出一种纯粹的诗歌;另一方面,我们的生命中始终有一种让生活更美好的传统,而我们今天很多人忘了传统,失去了这样一种生活的本性,而惠波还在这样的传统和本性之中。这让我想到一部叫《绝版旗袍》的小说:有一个人遇到一个年轻的旗袍店的女店主,这个旗袍店门庭冷落,有一天女店主告诉他说,手艺是父亲传给她的,然后把她最精美的旗袍一件一件的穿给他看,一件比一件精美,第二天他发现这个旗袍店的女主人穿的最后一件旗袍是裸体的、是刻在她身上的。同样,你的诗歌是刻在你生命里面的,生命中始终有一种让我们生活更美好的传统,而很多人忘记了,而惠波还在这样的传统和本性之中。

黄惠波:太对了。我们在谈论诗歌时,谈的就是人这种动物的本性和情怀,江郎才尽说的不是“才”尽,而是“情”尽,是本性不再有了。以前我看过一篇文章非常认同,说人类最古老的两样发明,第一是数学,第二是诗歌;关于人类的最动人的两个幻想,他用幻想这个词,第一是爱情,第二是诗歌。所以我想诗歌没有那么崇高也没有那么玄奥,我认为就是在谈人的一个本能,把这种本能升华为“自觉”者,即为诗人;面对复杂的世界依然保持好奇的童心者,即为诗人。但是我与人不同的是什么?是从不刻意,从没放弃。人家热我没热,人家冷我也没冷,就这样孜孜以求。去年7月获第五届《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今年8月获香港“金紫荆征文奖”,刚刚获《光明日报》“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实力诗人”称号,这些所谓的“成果”都是一路走来的“副产品”而已。当我写诗第30年出了第一本诗集的时候,我就给自己许下一个小心愿,我要连续五年出五本诗集。现在,这个心愿我实现了。因为我有“生活”,我甚至希望我能像托马斯那样75岁以后还出了五本诗集。我很庆幸三十多年守住这一份本能,其实我整天梦想的是什么?是我们的各级干部假如都有一种人文情怀,可能我们的社会管理就会做得更好。人文情怀最基本的就是同情心,最高级的就是家国情怀,可以为国家慷慨赴死,这难道不是我们几千年有骨气的文人代代相传的东西?

徐肖楠:大家可以看得到这些诗歌都比较短,给我的感受是诗意像秋一样越来越深,诗句像鸟一样越来越精炼。惠波的诗越往前那几集象征性越弱,越往后象征性越强,诗歌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诗歌是非虚构文学,一定要有一种独特的象征性,但是它又跟实际生活不一样,需要在诗歌中有一种独特的感受,因此还需要独特的诗歌意象技巧、诗的语言等等。

我们都知道古希腊船夫与哲学家的对话,当这个哲学家还在思考的时候,问船夫你“懂得生活吗?”还在很得意的时候,船要沉没了,船夫问哲学家“你懂得游泳吗?”这里面就是哲学家与诗人伫立风中,而农夫在田野上低头耕耘,一个是行而下的实际,一个是行而上的诗人与思想家,实际上世间就这两种人。

黄惠波:所以我说每个人天生都是诗人,文盲也是诗人,当他热恋的时候,当他(她)真情为一个女(男)孩子付出的时候。诗人是任何时代的光荣,只要这个时代还有真诚的诗人,这个时代就有希望,当然这里面也有诗人的一点点自恋。

赵婧:感谢诗人黄惠波、感谢徐肖楠教授,感谢在座各位朋友,让我们从诗人的真情道白里看到了诗歌与生活碰撞的火花和人性的闪亮之处。

 (本版摄影  费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