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1000张作家名片打开“走出去”更广阔通道
更新时间:2018-01-19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晓闻
1月17日,“新世纪中国当代作家、作品海外传播数据库”项目启动仪式暨“首届文化自信与文学传播”论坛举行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大幅提升,中国文学正前所未有地与世界发生着越来越深的关联。加快“走出去”步伐成为中国文学的必然诉求。为了推动中国作家作品在海内外的广泛传播,推广明确的中国作家群体概念以及层次分明的中国作品图谱,1月17日,“新世纪中国当代作家、作品海外传播数据库”项目启动仪式暨“首届文化自信与文学传播”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卓越、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于运全、《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活动由中国文化译研网负责人徐宝锋主持。
1000张作家名片集体亮相
“新世纪中国当代作家、作品海外传播数据库”项目由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暨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联合《小说选刊》杂志社共同主办,旨在向全球推介100位中国当代优秀作家,将作家简介、代表作品以及展示作家风采的短视频翻译为阿拉伯、英、法、德、俄、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尼泊尔、罗马尼亚语等10种语言。项目集结了专业译介团队和文学阵地,各取所长。如《小说选刊》提供当代作者、作品资源;北京语言大学提供语言资源、海外译者资源;中国文化译研网及中国外文局负责学术支持和统筹。
阎晶明在致辞中表示,长期以来,中国作协非常重视并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举办了三次国际汉学家文学翻译大会和多次多边论坛,主办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译介工程,支持《人民文学》杂志9个语种出版发行,为扩大中国文学海外影响力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阎晶明说,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汉学家、翻译家热情参与,主动、迫切地选择中国作家作品翻译推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当代作家及其译作数量、语种不断增多,莫言、曹文轩、刘慈欣等先后获得国际文学大奖;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者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增强。这是我国综合国力在文化、文学方面发展进步的体现,也是软实力显著提升的有力证明。
阎晶明同时指出,与中国当代文学繁荣兴盛的局面相比,与整个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地位相比,中国当代优秀作家作品的传播力度仍然远远不够,“我们希望国外先对最具影响力的作家感兴趣,再借此将更多作家的影响力提升。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作家们在不断地创作新作,而翻译与传播肯定是受局限的,需要多方合作,从多角度、多方位共同努力。”他认为“新世纪中国当代作家、作品海外传播数据库”项目采取多家专业机构合作的方式,有利于打破瓶颈,开拓局面。
于运全分享了最新的一组中国国家形象海外调查数据。他谈到,在全球最大的22个经济体中,52%的受众认为中餐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47%的受众认为中医药代表中国文化,而仅有10%的受众认为中国文学作品代表中国文化。“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的群体不够鲜明,尚未在国际产生广泛影响。作为翻译的‘国家队’,我们要在翻译与传播方面多下功夫,为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作出贡献。”
“此次1000张中国作家名片集体‘亮相’,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大创新,会让世界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了解中国优秀作家作品“,徐宝锋介绍,这不仅是对十九大精神的响应,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界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
王干在启动仪式上详细介绍了项目整体设计,即整合主办方优势资源,以精准、鲜活、客观的传播标准,努力解决中国文学对外传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把最好的作家作品呈现给全世界。首批遴选的100位作家中,将充分考虑当代文学丰富性和多样性,包括“30后”作家5位、“40后”“50后”“60后”作家各15位、“70后”“80后”作家各10位以及20位诗人、10位散文家。
中国文学走出去需多处着力
启动仪式后,陈晓明、张清华、梁鸿鹰、郭宝亮、王跃文、刘醒龙、赵本夫、邵丽、徐则臣、蒋泥、周李立、李玲、刘卫东、于小植、赵冬梅等20余位作家、评论家围绕“文化自信与文学传播”展开研讨。
陈晓明认为,文学是一个国家最具有公众接受广度的文化形式。中国的作家队伍非常坚实、庞大、有实力,只是养在深闺人未知,我们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和手段,让我们的作家为世界所认识,这确实需要中国的有识之士、能人志士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冲锋陷阵。
梁鸿鹰谈到,世界了解中国的强烈愿望,是中国当代文学被需要的根本原因。但这也造成了翻译的偶然性与局限性。作家与翻译家可以从非虚构文学入手,带动中国文学整体走出去。同时尝试建立作家与翻译家、中外翻译家之间便捷的对话通道。
长期以来,中外文学作品翻译“逆差”被广泛关注。王跃文建议,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需要在传播时琢磨作家形象的刻画,用作品说话,避免概念化、符号化;二是作家本身不要过分看重经济收益,而是更注重权益保护。
赵本夫强调,中国最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和世界文学同步的。要消弭西方对于中国文学乃至中国社会的偏见,最好的办法就是沟通,达到相互理解。中国的价值观一定会逐渐进入世界,虽然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但中国作家应该有自信,心平气和地创作一些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秀作品。
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最好的传播方式
张清华表示,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当中,除了注重传播之外,更要以高度清醒的文化自觉深入研究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推动文化接受,“中国作家应该进一步认识到自己是谁,自己的传统是什么,自己应该怎样面对文化、面对现实、面对世界,这是中国作家的使命。”
刘醒龙自2016年6月起沿长江行走,所见所闻令他对“文化自觉”深有感触。他感叹,中华民族对文化有着深深的、自觉的热爱与憧憬,越是走进人民,越感受到应该在创作中突出本土的文化自觉。
“中国作家经历了向西方文化学习又回守中国文化的阶段。这是一种超越式的回撤,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自信与自觉”,郭宝亮说,“作家在双向吸收和超越的过程中巧妙、和谐地结合了中国元素和世界元素,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东西。现在,作家只要忠实于良知,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写出真正立得住的中国故事,就是中国文学最好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