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作家介绍:王威廉

更新时间:2018-01-03 来源:广东文坛

王威廉:小说是用处境理解人性的艺术,艺术家必须具备强烈的人的存在意识,从个体生命的内部出发去理解世界,才能用语言建构起一个丰沛的想象空间。

作家介绍:王威廉,1982年生,祖籍陕西西安,2000年起先后就读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方向博士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收获》《十月》《作家》《花城》《作品》《广州文艺》等刊发表大量作品,作品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长江文艺·好小说》等刊转载;并入选《华语新实力作家作品十年选》、《中国先锋小说选》、《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等重要选本,以及2007年至今的多种小说、散文年度选本。

著有长篇小说《获救者》;小说集《内脸》《非法入住》《听盐生长的声音》《北京一夜》(台湾出版)《生活课》等多部。

曾获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中篇小说首奖(2013)、首届《文学港》“储吉旺文学大奖”(2013)、第二届广东省散文奖(2013)、第二届《广州文艺》都市小说双年奖(2014)、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提名(2014、2015)、第十一届十月文学奖(2015)、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中篇小说奖(2016)、《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2016)等,并入选广东省青年文化英才。现任职于广东省作家协会,兼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创意写作专业导师。

风格创造作家,写作纠正人生

 任瑜   王威廉

任瑜:我想先谈谈“风格”问题。像你这样自觉而不是自发的写作者一定会有相应的叙事意识,而“风格”似乎是叙事意识在文本中的体现和结果之一。处于你目前所达到的创作阶段及水准,你会刻意追求自己的风格吗?或者说,你在具体的写作时会明确地有意识地去“造就”一种特点吗?

王威廉:我个人觉得,作家是无法创造一种风格的。恰恰相反,是一种风格在创造一个作家。换句话说,也许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无从选择的艺术命运。因此,对我来说,风格也许是我所要逃避的东西。一个作家越能逃避自己的风格,也许他越能走得远。

任瑜:逃避?是的,有时候,对自我特色和叙事特点的强化,一旦不能形成真正的与内容相得益彰的风格,就会变成文本的弱点和缺点。具体到个人,不同的写作者也会有不同侧重的美学追求,你个人喜欢什么样的美学品质?你最希望自己在作品中实践并达到什么样的美学品质呢?

王威廉:我喜欢对这个世界作出独特描述和犀利判断的作品。我并没有特别的偏好,我并不觉得与自己写的这种类型贴近的小说,就是好的小说,与自己离得远的小说,就是不好的。只要是能创造出一个独立、有力的艺术世界,我觉得就抵达了我心中的那种美学品质。

小说的世界,自然是语言的世界。在福柯那里,人是要在语言中体验自身的局限性,也就是说,要体验自身的无家可归感,这样才能把语言作为存在的家园。在我心底深处,这应当是一名作家的高度审美追求。

任瑜:再往大里说,在所有的文学品质中,你最看重的是什么?不止于美学范畴。

王威廉:我更看重的是基于世界和生活的艺术创造。我们总有一个幻象,似乎我们生活在一个给定的世界里边,就像是历史教科书里边的条条框框,或是电脑游戏里边的各种规则设定,但其实这些玩意是没有的,是人为概念塑造的。通过文学和写作我们能够对生活和世界有独特的发现,这种发现其实便是一种创造。

任瑜:我很想知道你对自己“八零后作家”这一命名和归类有什么感受。

王威廉:之所以用年龄来作为文学批评的话语,证明那些固有的批评概念,在面对这一代人的时候,已经失效了。这样的命名,怎么看都是无奈之举,再过些年头,没有人再问这个问题了。因为我的年龄,我被命名为“80后作家”,我还是深感庆幸的,因为我一些朋友生在79年、89年,都会被这样的划分所困扰。当然,这是一句开玩笑的话。我还是力求从这个概念当中,发掘出有别于另外代际的文学精神特质。这个概念是暂时性的,一个“80后”的作家,一定要尽快摆脱这个概念当中隐藏的青春稚嫩。这个概念是永久性的,“80后”的作家们正在用自己的作品去丰富这个概念的内涵。

任瑜:现在“八零后”作家已在文坛已经“广”露头角,屡屡获奖。但是,像你、蔡东、文珍,还有颜歌等比较引人瞩目的青年写作者,都不是人们既定印象中的“八零后”作家。你作为其中一份子,对“八零后”这一代写作者的整体观感和认识是什么样的?

王威廉:我觉得这一代的写作者,一登场就是令人惊艳的了。毫不夸张,但是这种惊艳,除了韩寒和郭敬明,社会效果似乎不大。这是因为前辈作家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夺目的光辉还在照耀四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学的热潮在逐渐冷却,围观者正在逐渐走散。

任瑜:再往宏大里说,你对当下文学创作的状况是怎样认知的?我作为一个读者,经常看到或听到有人批评当下的文学写作太浮躁、缺少厚重之作、大师不再,诸如此类的贬低和指责,但是作为一个文学评论者,我看到的却是堪称“繁荣”的创作景象,也时常遇到让人惊喜的作品,在不少的写作者身上看到了不俗的天赋和潜力,所以我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发展是比较乐观的。你是什么看法?

王威廉:在一次会议上,我听作家李洱提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说法,他说“现代文学”没有伟大的作品却有伟大的作家,而“当代文学”有伟大的作品却没有伟大的作家。他的解释是,因为现代作家有力地参与了现代汉语的形成与建构。我认为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正是那些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文学大师们,建立了我们现代汉语的方式,我们都觉得他们的伟大。但是,当代文学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距离在变远,尤其是各种社会科学,在中国发展得特别快,变得很成熟了,这些社会科学对社会问题的发言,更直接,也更有效。这也导致了文学对于社会问题的隔膜,文学的社会学功能在萎缩。不过,这是文学的外部原因,单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当代的确是有了很多了不起的文学作品,我们今天的写作是完全置身于一个世界文学的视野当中的。对于写作的艺术,这是最好的时代。

任瑜:现在我们的一些名校如复旦和北大、人大,像美国的高校如爱荷华大学,开设了创意写作或文学创作的高学历的专业课程,你觉得这是有必要有价值的吗?我们高校的写作专业会不会培养出自己的麦克尤恩和弗兰纳里·奥康纳?

王威廉:我没去听过创意写作课,我不知道具体的情况,应该是有效果的,但我对此并不乐观,即便我偶尔还会去高校讲讲创意写作,我依然觉得创意是最难教授的。其实,没有创意的写作,还叫写作吗?我觉得,大学写作课的目标,也许还在于培养市场化的写作人才,而不是我们所指的那种作家。

高学历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学术化的训练,这和小说的思维方式是比较冲突的。我们知道,学术和思想也是两个非常不同的层面,曾经的20世纪80年代,人文学科非常强调思想,后来也变得开始强调学术性,强调学术规范,那套繁缛的东西,对写作是特别不利的。

当然,话说回来,这还是存在着一个如何打通任督二脉的问题。如果说一个人能将学术、思想、写作这三者在精神深层贯通起来,那么,无论思想还是学术,都会对你的写作产生很大的助推力。像《哈扎尔辞典》那样的小说,无疑就贯通了这三点。

任瑜:那你在写作上的“雄心”是什么呢?不必谦虚,我认为成为自己的卡夫卡、博尔赫斯或卡尔维诺,是一个作家应该具有的理想。

王威廉:我一开始觉得只要写出的作品能顺利发表就不错了,这个理想很卑微,却很实际。因为我知道自己写的东西,并不容易被接纳。我很喜欢卡夫卡、博尔赫斯或卡尔维诺,但我并不迷恋他们,他们的许多作品我至今无法进入,我也从不强迫自己进入。

我的文学理想还是想通过写作,修复自我与历史的关系,并理解这个科技发达的日常世界。每个作家都在努力建构自己的文学世界,我希望我的文学世界,一定不能是那种高高挂起、供人赏玩的工艺品。我宁愿我的文学世界有着黑陶一样粗糙的质地,却能成为承载起我今生灵魂存在的一个容器。

 *任瑜,文学博士,评论家

小说创作年表

1.中篇小说《非法入住》,载《大家》2007年第1期,入选《北大年选:2007中国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华语新实力作家作品十年选》(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

2.中篇小说《合法生活》,载《大家》2008年第5期。

3中篇小说《无法无天》,载《大家》2009年第3期。

4.短篇小说《梦中的央金》,载《文学界》2010年第1期。

5.短篇小说《谁是安列夫》,载《文学与人生》2010年第1期。

6.短篇小说《铁皮小屋》,载《西湖》2010年第1期,新锐专题。

7.短篇小说《辞职》,载《西湖》2010年第1期,新锐专题。

8.中篇小说《内脸》,载《花城》2010年第3期。

9.短篇小说《全世界受苦的人》,载《文学与人生》2010年第7期。

10.中篇小说《来我童年旅行的舅舅》,载《西湖》2010年11期。

11.短篇小说《我的世界连通器》,载《大家》2011年第1期,《文学界》2011年第3期。

12.中篇小说《没有指纹的人》,载《山花》2011年第6期(A)。

13.短篇小说《倒立生活》,载《青年文学》,载2011年第9期。

14.短篇小说《秀琴》,载《作家》2011年11期。《小说月报》2012年第1期转载。《中篇小说选刊》2012年第1期转载。

15.中篇小说《第二人》,载《花城》2012年第1期。《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2年第3期转载。入选《2012年中国中篇小说年选》(谢有顺主编)、《2012年中国中篇小说年度佳作》(贺绍俊主编)。

16.短篇小说《老虎!老虎!》,载《作品》2012年第8期。当选“中国文学现场”2012年11月“月度作家”。

17.短篇小说《看着我》,载民刊《民治*新城市文学》2012年夏季号,《长江文艺》2013年第1期。

18.短篇小说《胶囊旅馆》,载《山花》2013年第1期。

19.中篇小说《水女人》,载《创作与评论》2013年第3期(上),“80后文学大展”专辑。

20.中篇小说《魂器》,载《文学港》2013年第11期。《中篇小说选刊》2014年第1期转载。

21.中篇小说《安静的天使》,载《长城》2013年第6期。《长江文艺·好小说》2014年第1期转载。

22.短篇小说《听盐生长的声音》,载《文学界》2013年第12期,封面专辑。

23.短篇小说《父亲的报复》,载《小说界》2014年第1期。

24.短篇小说《佩索阿的爱情》,载《作家》2014年第7期。《中华文学选刊》2014年第9期选载。入选吴义勤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14年短篇小说卷)》、林建法主编《2014年中国最佳短篇小说》。

25.短篇小说《书鱼》,载《收获》2014年第5期。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编的《2014短篇小说-21世纪年度小说选》。

26.中篇小说《北京一夜》,载《十月》2014年第6期。《小说月报》2015年春“新声特辑”转载。

27.短篇小说《当我看不到你目光的时候》,载《十月》2014年第6期。《长江文艺·好小说》2015年第1期转载。

28.短篇小说《绊脚石》,载《中国作家》2015年第1期。《小说月报》2015年第3期转载。入选吴义勤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

29.短篇小说《我的翂,我的小笨鸟》,载《作家》2015年第7期。

30.短篇小说《无据之夜》,载《天涯》2016年第6期;《小说月报》2016年12期转载。

31.短篇小说《鲨在黑暗中》,载《花城》2016年第6期。《小说选刊》2017年第2期转载。

32.中篇小说《归息》,载《十月》2016年第6期,收入《2016年中国中篇小说年选》,谢有顺主编,花城出版社。

33短篇小说《西去楼兰》,《香港作家》2017年3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