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广东中青年优秀作家文丛》推介(二):《隐秘的对话》

更新时间:2018-01-02 来源:广东文坛

微信图片_20180105153551.jpg

作家简介

曾海津,广东阳春人,1976年出生。先后做过教师、媒体记者、报社总编、杂志社主编等。在《文艺报》《文学报》《南方文坛》《港台文学》等海内外报刊发表文学作品百余万字。已出版文学评论集《审美的焦虑》《内部的风景》,报告文学集《南方纪事》等6部。

这本评论集讨论了诗歌、小说、散文三大类,题材包括乡土、都市、军旅等,类型有打工文学、女性文学、地域文化小说等。就评论对象而言,不只包括成就卓著的陈忠实、莫言、贾平凹、阿来、于坚,还包括崭露头角的文学新锐,这些作家、诗人地域分布广,从沿海到内地,从偏远乡村到通都大邑,年龄差距大,作品的创作时间更是横跨新时期以来三十多年。最后一篇是书评,所评《四分之三的沉默》一书不只汇集了傅小平和张贤亮、张炜、杨炼、欧阳江河等著名小说家、诗人的对话,还汇集了和高尔泰、齐邦媛、叶廷芳、金雁、毛尖等著名学者的对话。二十四篇文章几乎每一篇都精心结撰,真诚书写,共同构成一道亮丽的当代文学风景,显示出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治学精神、敏锐的艺术感知、深厚的理论功底。

精华选读

新时期以来,关于“都市文学”的提法,最早见于1985年《广州文艺》开设的“都市文学”专栏。1994年《特区文学》也推出“新都市文学”的概念。综观当代都市文学,富于浓郁的市井气息作品在中年一代的作家作品中比较多,遗憾的是,在一些年轻作家的世俗化书写中,尤其是在“70后”和“80后”作家笔下,几乎鲜有市井味儿,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焦虑性叙事是现代都市文化视域中都市文学的根本性特质之一,我们甚至可以说,都市小说中的焦虑性叙事、都市的文明与进步源于都市社会的现代性特质。作家们在作品中往往表达了对都市矛盾性的两面态度。一方面他们怀着欣喜与激动来描写,歌颂都市的物质文明与现代化进步,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对都市的欲望横流、道德沦落和人们的异化现象表现出深切的焦虑。正是后者在都市小说的创作中,构成了一条焦虑性叙事线索。

焦虑性叙事源于各种因素内置于其中的现代都市。在现代意义上,都市已然形成了善恶难辩的两面,焦虑构成了他们面对都市时的基本态度和心理体验。例如,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京派、海派和社会剖析派的作家们几乎都对身边崛起的都市表现出了焦虑不安的情绪,形成了对都市批判、反思的三种模式。当代都市重新成为社会的主轴。作家觉察到了都市繁荣、华丽的外衣下隐藏着的矛盾与裂隙。他们在各自的都市文学作品中流露出了深切的焦虑与隐忧。从近年的都市文学创作看,其中一些作品正在努力摆脱现实生活意识和状态的控制,脱离与都市现实相连的直接对应,而是透过都市生活考察当代中国生活的问题、寻找人类生活的某些共同品质。实际上,都市小说中的焦虑性叙事与反思性叙事与都市的大规模、全面发展的趋向相悖离,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对都市现代化进程的反思。特别是对人异化现实的揭示,对于重新思考人文精神和人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在都市现代化充分发展,越过其上升期后,文学的现代性追求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审美现代性”的价值诉求。当然,都市文学作品不容置疑的寄寓着作者的理想,这可以看做是历史文本与个人文本的一次完美结合,指出都市人的另一种精神焦虑到什么地步及其自我救赎。对此,大多都市小说作家通过城乡二元叙事结构关注审美与感性之间既直接又内在的关联,关注对待感性与审美的态度和理解,完成对现代性的批判。在自然与文明的比照中肯定前者否定后者,体现了自身对现代性的鲜明立场。这种城乡的比照中,都市作家对现代性的批判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批判现代文明、质疑现代性价值观念、反思现代性话语系统。不同于对理想的乡土世界那种牧歌似的叙写,诸多作家对现代性的批判采取的是反讽策略。

都市文学作家把拆解的触角延伸至最原始的人性,他们建构的富含审美救赎意义的“都市”,人生的诗意化是体现为人的诗意化,体现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诗意化,还体现为一种超越功利的爱情。传统与现代审美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内在于心灵之中、拥有和谐的形式因素、整饬的形式结构,后者反其道而行之。感性主义作为审美主义核心内涵是在一种特定的现代哲学模式中确立起来的,那就是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对立。这种观点发展的结果是审美现代性作为与理性现代性对峙的意识形态确立起来。当艺术被理解成与理性活动对立的感性活动之后,审美主义的思想逻辑便将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设定为感性了。为此,作家往往用拒绝隐喻的态度划清与传统想象论的界线立场。他们眼中的是文字背后承载的文化想象,也就是一个诗意的想象空间。

总之,都市文学诗学思想资源建构起它所蕴含的审美直观经验构成它的理论主体。这些思想的追求本身也反应了侧重于对现代文明乃至启蒙理性的反思和批判。这种对审美现代性的自觉追求,展示了都市文学审美主义的理论,助推了中国当代小说的多元化发展。

 ——《隐秘的对话》

名家推荐

汇集在《隐秘的对话》中的文学批评清晰流畅,层层有序,严整一体,开阔大气,内容广阔厚实,其思考和表述遍及诗歌、小说、散文和诸多作家,见出批评者的视野、功底和文学见解,突出了曾海津敏锐、执着、真诚的批评家特质。     ——徐肖楠

曾海津长期不懈地跟踪作家作品和关注文学现象,并超出了地域局限,具有开阔的艺术性。  ——詹谷丰

我很佩服曾海津在小说评论中努力勤奋、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在治学精神上的诚实用功和知见独到,他总是能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小说中选取出类拔萃的同属,并筛离出若干个区域,组成了一个局部的大观园,让我们在短时间内领略到了一种格局的构建,一种派系的展示,一种时间性流淌的标志性符码。 ——蔡少尤

曾海津的文学评论有某种超凡的特色,即不是简单的理论演绎,他是站在历史与人生的思索平台之上,去考察作家、作品,他的文本具有作为知识分子的思想史、心灵史的宏阔视野和特征,给人以一种扑腾而来的强烈的人文气息,以及沧桑感、睿智感和厚重感。

——刘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