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蔡玉明:“以童为本”,80年的理想和追求
更新时间:2017-11-14 来源:广东作家网
五年前,我到香港拜访庆云老师,她还是那么睿智、大度、平和、风趣、幽默。我问当时已92岁的她,还有没有写东西。她还是那句话:“不写东西活着就没意思了!”她告诉我,过去一年,她编写出版了17本书。还轻轻加了一句:“不多”。同行的《深圳青年》杂志前总编辑董韶华惊呆了,连称庆云老师是天下第一神奇老太太。
庆云老师是我的恩师。1987年她创办《少男少女》杂志时已67岁高龄。我当时在广州市政府教委工作,老先生看了我为创刊号写的两篇文章,就张罗着替我办调动。记得那年五月的一天,她亲自来到市政府,登了五层楼楼梯,找到同为省人大常委的教委党委书记郭焕芝,递上我的请调函。郭书记看着气喘吁吁的老先生说:“庆云大姐您要办的事,打个电话就行了。让您跑那么远,还爬五层楼梯,太辛苦了!”当即,郭书记签了字,让教委的同志特事特办。庆云老师事后风趣地告诉我,这是她的苦肉计,她不爬这五层楼梯,恐怕半年都办不好调动手续。此后,我在庆云老师手下工作,创刊艰辛,她一路领着我们化解无数难题。编辑、采访、写作……她手把手传帮带,我学到的不仅是业务,更是做人做事的,令我受益终身。恩师之恩如山如海!
30多年的交往,我深深体会了她的“以童为本”的理想与追求:以童为本,就是以儿童为根本。儿童的全面发展、心身健康、童真、童心、童趣的尊重和呵护,以儿童的成长、儿童的权益为出发点和坐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某种意义上,儿童文学是更神圣的艺术。作为一个儿童文学家,“以童为本”更是一种担当和使命。
庆云老师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
她从18岁发表第一篇作品至今,笔耕80载;
她至今创作和编辑出版了150多本著作,硕果累累;
她创办《新儿童》、《少男少女》杂志,影响两个世纪;
她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是广东唯一一位可以用英文写作、翻译的老作家。
她是人品、文品双全的优秀作家,她获广东文学终身成就奖,实至名归。
“以童为本”是对事业的追求与坚守
庆云老师出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经历了军阀混战、日寇侵华、国共内战等极为动荡残酷的战争年代。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为孩子写作、为孩子编辑的道路。她18岁发表了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21岁担任《新儿童》杂志主编。《新儿童》杂志1941年4月在香港创刊,12月13日,香港沦陷,《新儿童》杂志办事处被日军占领。庆云老师与同事一路艰险撤退到广西桂林。1942年10月《新儿童》克服战时沦陷乱局、日寇飞机轰炸侵扰、物质奇缺等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桂林复刊。庆云老师经常要为印刷跑几十里山路、抱着稿件跑防空洞,出生入死,直到1944年被迫撤出桂林。《新儿童》在硝烟炮火中坚持出版到55期,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一本战时儿童刊物。与此同时,庆云老师创作了大批抗战独幕剧、小说、诗歌、童话,有的刊发在杂志上,有的结集出版,有的成为鼓舞抗日救亡的儿童话剧。
十年浩劫,庆云老师和所有作家一样,遭遇精神的洗劫和各种磨难。“四人帮”倒台后,她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先后为孩子办了《少年文艺报》、《少男少女》杂志,同时,创作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她移居香港,年已古稀的庆云老师,依然每天坚持为孩子写作,创作出版了超过百本的作品。
没有“以童为本”,为孩子奉献的精神,就不会有这样的追求与坚守,就不会有《新儿童》《少年文艺报》《少男少女》和150多本“云姊姊”的儿童文学作品。
“以童为本”是对孩子的亲密与无间
以童为本,是庆云老师80年创作坚守的原则。她把热爱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保护孩子,追求与孩子亲密无间视为天职。童真、童心、童趣80年来,已深深融入了庆云老师的血液,自然而然地流出她的笔尖,表现在她的每一部作品,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贴近孩子,再贴近孩子,这是她成为杰出儿童文学家的一大法宝。
庆云老师21岁担任《新儿童》总编辑,开设《云姊姊》信箱,倾听孩子心声,与孩子对话,使这个信箱成为《新儿童》在当时最新潮、最受读者钟爱的栏目。40多年后,她创办《少男少女》,也开设了与小读者互动的《回音壁》《生日屋》,通过办好读者信箱,与小读者亲密互动。这些刊办活动,曾一年吸引16万读者参与。
从《新儿童》到《少男少女》,在与无数孩子的倾听、交谈中,庆云老师获得丰富的创作“原材料”,这些来自一线孩童的素材,自然而然成为她创作的源泉。
庆云老师在多种场合下说过:我写作的时候,总是想到有个孩子在听我讲故事。庆云老师80年的作品,深受孩子喜爱,影响四五代人。她早年的不少作品,近年不断被重新出版。2010年,90岁的庆云老师创作了《聪明狗与百变猫》,大受孩子欢迎,热销香江,获当年香港儿童文学双年奖。
庆云老师“以童为本”,与孩子亲密无间,令她收获一生最大的回报,她和她的作品,成为孩子的“热爱”。
“以童为本” 是对创作的探索和创新
庆云老师儿童文学的创作之路,是不断学习创新之路。 庆云老师是那个动荡时代为数不多的完成高等教育的幸运儿之一。她七年就完成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15岁考入中山大学。1947年,由于她主编《新儿童》杂志,同时创作了大批儿童文学作品,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助华协会”资助,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除了正规的教育,她更多的是手不释卷,终身学习。她在香港的家,进门所见,最多的就是书,书架地上均堆满书报。她从识字开始 ,阅书无数。最有趣是她喜欢“淘宝”。上世纪四十年代,创办《新儿童》时,她最爱穿梭在老香港的摩罗街,在旧书摊中“淘宝”,翻译本和英文版的各种书报杂志,都成了她的宝贝,她甚至淘到了十本一套的狄更斯全集!以至在1987年创办《少男少女》杂志时,我们在她的带领下,也在香港广州等地旧书摊里“淘宝”,《少男少女》创刊号的封面,也是旧书摊中淘来的。
不断探索创新,是庆云老师成功的另一法宝。她的儿童文学创作,涉猎面很广,儿歌、童话、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品种齐全。最难得的是她的古今中外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不断创新。“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必须把最新鲜最潮流的东西给孩子。”这是她贯穿整个创作过程的准则。
她成功探索童话新的表现手法。从五十年代开始,她把童话与现实结合,她创作了《奇异的红星》,《三件衣服》、《七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其中《奇异的红星》用童话的浪漫和想象,写二万五千里长征给人们带来的希望。这篇童话,获得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
以写实来为孩子写故事,是她最先“试水”的做法。《白兰说的故事》写的是一位贫病残疾青年自强不息的故事,《欢笑与眼泪》写的是一名优秀护士,《不朽的向秀丽》写的是广州救火女英雄,庆云老师以“连标点符号都要真实”的精神,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儿童文学元素,成功地表现了这些励志的真实故事。直至今天,这些作品仍然有独特的价值。庆云老师这方面的探索,直接影响了《少男少女》杂志,用这种手法采写来自孩子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成为这本杂志贴近读者、深受读者喜爱的绝招。《少男少女》期发量曾高达90万本,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中学生杂志,并连续三届获国家期刊奖,创下广东期刊的奇迹。
艺术地切换故事主体意识,是庆云最爱的探求。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庆云老师就尝试用第一人称为孩子写作。她的理由很简单,第一人称写,让阅读作品的孩子有参与感。八十年代,国际上出现第二人称写作的作品。第二人称的写作,更强化了孩子的参与——孩子就是书中的主角,书中故事主人公的所有活动,读者都有参与感。庆云老师第一个把这些作品引进国内,向作家推介。著名的广东儿童文学作家李国伟后来创作的大量自我历险小说,就是在庆云老师的鼓励下学习创新的成果。
探索新儿歌的创作,是庆云老师的又一“绝活”。其中一种表现形式,是又唱又猜又玩。如《采莲子》:
摘莲子,落莲塘,请问莲子在何方?
躲入莲蓬圆轱辘,躲入莲花喷喷香。
九月九,齐齐举起菊花手,
谁人猜得中,和你做朋友!
正是“以童为本”的动力,学习、探索和创新,庆云老师成为当代中国高产优质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家。
“以童为本”的坚守,是理想,也是动力,更是坚持与付出。庆云老师现已97岁高龄。什么叫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庆云老师80年儿童文学的创作历程,就是最好的诠释。
(作者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