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地域散文创作的现代精神景观
——林渊液散文集《穿过小黑屋的那条韩江》8人谈
更新时间:2017-11-03
陈剑晖
(评论家,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某种意义上,每一片土地连同其文化都处在沉睡的状态,等待着它的赞美者、见证者、反思者和阐释者。绝大部分的乡土文化不乏赤诚的赞美者,这种乡土歌唱在呈现子民的故乡情结之外并不能敞开乡土内部,特别是在现代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在我看来,林渊液作为潮汕文化的阐释者和反思者并不安于故土歌唱的角色。相反,她孜孜不倦地探索故乡在遭遇现代的过程中的复杂精神景观;她也在故乡文化与强势主流文化的对抗性中寻求反抗遮蔽的文化主体性。因此,林渊液的故乡写作不仅只对潮汕有效,对整个乡土文学的现代性写作也不乏参考价值。
作为一个70后作家,林渊液对于变动中乡土经验的感知方式,既远离了狂飙年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袭,又对市场经济时代以至网络时代复杂的精神体验予以审美和伦理观照。其现代性返观有很鲜明的代际特征,值得认真辨析!
古 耜
(评论家,中国作协散文专业委员会委员)
“散文,像一棵树生长”——这是林渊液笔下一篇创作谈的标题。这个标题承载了作家对散文文体的理解和认知,但又何尝不包含她自设的审美理想与艺术追求。事实上,林渊液的散文世界正像一丛蓬勃葳蕤,生机盎然的树木:作家把勤奋的读书和睿智的思考化作了挺拔的树干;让敏锐的感觉、颖异的想象和灵动的修辞,现身为繁茂的枝杈与葱翠的花叶;而滋养和呵护了这丛树木的,则是作家赖以生存并深深扎根的潮汕大地。“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借先贤的嘉言形容渊液的散文依然妥切。
熊育群
(作家,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广东省文学院院长)
潮汕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丰富且传承保留得最好的地区,民间文化底蕴深厚,精细的工艺与精美的艺术趣味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潮绣、潮瓷、潮乐、潮剧、潮菜、纱灯、木雕、建筑等等,还有民间巫术、拜老爷……这样的地方不出优秀作家是让人难以理解的。林渊液的散文所描述的正是潮汕平原的风俗民情,在她的散文集《穿过小黑屋的那条韩江》中,她赋予这一切以现代性思想,她的思考带着质疑的成分,在一个社会转型如此剧烈的时代,这是通往化蝶的必经之路。像《诸神的黄昏》,通过对潮汕老工艺的凋敝,暗示了整个农业文明的暮景,并展望了其与现代性媾合的前景。这是文明巨变下,对于潮汕独特的文化命运的思考,这文化“是我的铠甲,在胸口的位置藏有我的护身符。如果需要执戈征战,它们是要随我同往的。”这种血脉深处的情愫与精神内核,就如同自己的血脉,不是轻易就被时间淘汰与更新换代的。林渊液无疑找到了自己文学立足的丰厚土壤。
文化散文的创作,容易流于文化表面。林渊液的写作,却是与文化赤膊相见的,照得见灵魂,有一颗自由和辽阔的心灵。她的作品真诚而不避鞭挞,日常而充满洞见,这些相悖而又相承的特点,共同构成了林渊液散文的个性特质,让她的文学创作获得了很高的辨析度。
刘秀娟
(中国作协中国作家网主编)
林渊液表面上是个古典雅致的女子,性格安静平和,写得一手好字,沉迷于文字、女红、戏曲、器具,尤其早些年的散文,弥漫着令人享受的人间烟火气,这世间的一花一木甚至一葱一蒜,都在她的文字里平等地氤氲出一股香气。她善于捕捉并放大那些平凡的、细小的、安稳的“美”。但她内在的精神,又是现代的、孤独的、决绝的,甚至是先锋的、叛逆的、凛冽的,尤其是近些年的创作,虽然保持了一贯的细腻、内敛,但是往个人精神以及历史文化深处的开掘更加明显,以纤薄而锋利的女性直觉和感受力划开坚硬事物(包括历史、婚姻、信仰)的表面,透出各色人物的精神微光,能够看出对先锋戏剧的痴迷、对小说创作的探索,也影响到了她的散文。这两种气质的矛盾、冲突、交织、融合,使得她的散文多了一层绵长深厚的意蕴。
林渊液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小隐娘”,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这名字包含莫名的玄机和深意,单薄瘦弱的她一直不动声色地隐在文字里,隐在潮汕平原上,隐在美好的生活中,唯内心的波澜壮阔、对艺术和自由的渴望,穿越隐身衣,影响着千里之外甚至身居海外的人们。
徐肖楠
(评论家,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林渊液的散文从对生命的依恋和沉思中,散逸出存在的复杂与思考的幽秘,一篇篇轻灵的散文中隐含着悠远的情思,一片片精简的文辞中闪烁出玉珠错落般的光芒,超越了地域和自我,又扎根于潮汕文化和当代生活中,古老潮剧中的狄青触发了当代女人的情爱幻想,也触发了读者的关怀。这些散文从生命深处发出一些执着的生存声音:有当代诗人冷雪的形象,也有穿过童年小黑屋的韩江,在河流中寻找古老的记忆,在乡巫和乡神中看到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让16岁青春生命中打开两股幻想力量的张力,让阿雯与阿娟的生命中体现出尊严和爱,在布满乡俗乡情的仪式化、民间化生活中,还原生命底色、追问生命向往,追寻自我和普通人的生命态度、感受、情感以至信仰,通过这些散文的艺术张力,寻找族群文化的身份认同,由此在个人与历史的穿越中充满渴望与希冀。
江 冰
(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这样强烈的寻根愿望,发自内心,发自本土,堪称文化自觉。倘若只是口号,不足以感人。但艺术家的笔下,韩江三角洲居然幻化为一只硕大的变形虫,与浩瀚大海俨然对峙。关于本土的思考,在辉煌而灵动的文字间,继续向前延伸,直至历史远古的天边:隐约可闻先民痛苦呻吟的哭声,而这一切都被下笔太狠,忽略鲜活生命的历史掩盖了。潮汕的秘密也许在不经意中被轻轻揭开一角。真的不经意吗?其实不然,这里有作者——潮汕本土散文家林渊液的深度思考,以及由这感悟而生发的艺术画面:宏大却不空洞,细腻而不纤弱;美丽如虹,却又尖锐入心。女巫的世界,诸神的黄昏……林渊液的散文为我们打开了一幅潮汕本土文化长卷。在我喜爱的广东四大地域文化中,潮汕可能是最重传统承继的,因此,近年出现一批有作为的作家,引我关注。林渊液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陈培浩
(青年评论家、文学博士)
具有当代意识的作家,并不愿意在审美现代性的精致小木屋中蜷缩着,如何去确认的焦虑还在困扰他们——重返乡土,为乡土复魅是其中一种路径。我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林渊液关于潮汕人文系列散文的创作。
林渊液有极强的写作自觉,她的写作经历了从性情写作到生命写作的过程。现在,我认为她通过《穿过小黑屋的那条韩江》进行了新的蜕皮和转化,她致力于一种大生命写作。之前的生命写作,她的着眼点在个体自我的生命历程,活着活着,突然产生重溯往事,理解生命的强烈念头,也因此拓展了写作的空间;现在,她要领悟的不仅仅是自我,而是自我与他者,个人与故乡的关系。她的散文当然是以一个“我”来运转的,这个“我”的关切依然是从自身体验出发,但这种体验已经渗透了对人何以如此的浓厚兴趣。
当林渊液用新目光打量乡土时,她发现了一种从前——认同启蒙现代性者——所不能看到的新乡土。
林培源
(青年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我读渊液姐的散文,始自若干年前那篇获“老舍散文奖”的《黑白间》,行文的清朗、语言的质感叫人印象极深。近年来,她中途趟进小说之河濯洗一番,又折返散文大地继续深耕细作,如今,无论是“潮汕”色彩浓郁的《乡巫》《乡神》,还是写“嵌瓷”的《诸神的黄昏》,抑或是写金饰的《野蛮的黄金》等篇章,语言越来越舒畅,气象也越来越阔大,读起来无不令人欣喜。她在文字中不断叩问生命存在和艺术的价值,其执着的精神叫人迷恋。读她的散文,如武陵人寻访桃花源,穿行过幽暗境地,心也随之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