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自定义类别 > 作家介绍:林渊液 > 创作谈

做潮汕平原上一棵开花的树

——散文集《穿过小黑屋的那条韩江》自序

更新时间:2017-11-02 作者:林渊液

做潮汕平原上一棵开花的树。这是从潮汕系列散文创作开始之时,就在心中形成的一个念想。

第一次提到“树”,那是一篇创作谈《散文,像一棵树生长》。大约是在六年前,我对自己的写作产生了极大怀疑,曾经的那些文字有如枝枝叶叶,风一吹来,便没有了赋形。我是在那时重新阅读作家苇岸的。他给我带来的震撼,并不是某一个篇章达到了何种高度,而是他的个人生活完全叠合在他的写作里。那种写作是有着根系的,那是他的生活哲学。他的哲学也并不系统,但那总归是属于他一个人的。那些文字窜出了土壤开枝散叶,不管风吹雨打,它永远是一棵完整的树。我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写作理想:像一棵树一样生活和写作,开根,缄默着自由生长。

树与土壤,向来有一种契阔平生的情谊。当我确立自己关于“树”的理想的同时,个人写作的生活资源问题也被揭开了。我生在潮汕平原,长在潮汕平原,年少时,我的内心经常会叛逃出去很远,可是,一次又一次地,被她牵扯着走回来。我发现,在以往的文字里,不管浮面上是否把它表述,它的血脉都强势地伸张、充盈在字里行间。站在这片土地之上,我才能奢谈思想和灵魂。我相信,这是一片有着魔性、有着肥力、有着磁性的母体特征的土地,从出生的那时开始,她就已把我彻底揽获。

可是,一棵树它能否选择自己的土壤呢?如果不能,它该如何自处?这事情显然曾经把我困扰过。微博上留有这么一段话,见证着曾经的内心波澜:一个写作者如果有着跨越语言、文化、国家、文明等等的强烈欲望或着命运,那就不停地去折腾、迁徙和发见吧,他们有想象力,有远程和动态的激情。就如加缪、纳博科夫和米兰·昆德拉。如其不然,那就呆在原地,在同一座城市里,同一条街道上,站立和思想吧。根须自然会潜入土壤,养分自然会运送上来。就如帕慕克、福克纳和爱丽丝·门罗。

数年前,中国作协召开“岭南文学新实力”广东十位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作为参与者,此行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岭南文化体系并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包括岭南文学和岭南文学批评。这个本应令人沮丧的发现,在某个层面反而呼应了我内在的思考。正在酝酿当中的潮汕人文系列散文的创作,似乎有了更明晰的方向。地域文学的写作自来不少,但优秀作品从来不多。关于如何解决创作问题,我很是认真作了一些总结:其一,地域文化应该退避到背景的位置,让感性的本土体验成为文学的质地,让地域的文化背景上升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背景,完成地域与超地域的对话。其二,永恒的现代性问题。当时,我认同一个观点,人类大文化的走向不一定是从现代走向后现代,而或许会重返古典。这个返回,不是倒退,而是在现代性——普世价值的基础上对古典资源的重新开掘与提升。现代与过去,不可避免地构成了一种生存性的张力。前往与返回,其实是在对故乡文化的不断进入和背离中进行体验和重新考量。或许可以这么说,这种写作,也不单单是地域文学的创作,而是,在地域的土壤上进行一场精神的历险。

当年虚张声势的思考,多少有些祭旗出师的味道。可是,很快地,达达马蹄就陷入了迷境。这一场仗,便很有些堂吉诃德战风车的迂阔与可笑。故乡还是那个故乡,不同的是人的内心。在对故乡的回访中,我遭遇了一场空前的母语文化的认同危机。狂风来袭,暴雨当空,一场洗劫过后,整棵树杂乱横斜,叶落枝残……

这种对母语文化盘郁错节的情感,应是非我独有。文友陈培浩先前也表达过对潮汕文化的不满,刺绣、木雕、瓷艺、潮剧……他觉得这些盛行的物化的文化符号,已无法表达当代人的经验,跟当代生活毫无关系。作为一个有现代性思考的作者,很容易在这片土地上感到疏离。对深度知识分子生活的向往,成为大家的共识。数年来走的这一段路,因此也得身边朋友的眷顾和鼓励。这一年夏天,朋友们在我家里举办了一场微研讨。几位都是饮韩江水,说潮汕方言,他们分别是陈培浩、林培源和陈润庭。大家丢给我的话题是“文学与地域——从乡土到城市”。那一天,从文学到人生,从白昼到黑夜,大家聊得很开,有些话题也很深入。可是,轮到我说话,我竟无话可说,就像是一个逐梦人恍惚之间醒悟了,那许多日子以来的追逐,原来只是一个错觉。在文学的星球上,地域也好,时代也好,都只是经纬线而已,它们织就的只能是表层,惟有人,惟有人心和人性,才生长在星球的核心。关于地域文学的提出,极可能是一个伪命题。也就是说,我用了许多年的努力来推翻许多年前的投注。

幸好,还有文字来收拾残局,还有文字来见证。

如今,它们呈现为这一册《穿过小黑屋的那条韩江》。

我不能够确保自己的创作到达什么境地, “一棵开花的树”,或许很容易让人想起满树繁花,炫彩夺目。其实,金凤树和蓝花楹固然是开花的树,樟树和石栗何尝不是。即便是松树,那花不见得谁都会看见,可是,谁能否认它不是一棵开花的树?我只能这样说,开花也是一种写作的理想。它可能微不足道,也可能结不了果,或者,它的存在外人根本就是无视的,但它,绝对与孕育和开放的愿景有关。

2016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