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行粤辽阔 > 行思录

陈辚:带着秋天的问侯回碣石

更新时间:2017-08-04 作者:陈辚来源:广东作家网

家乡碣石一直是我心中割舍不下的牵挂。自父母去世后,我就很少回去了,仿佛回家的路在记忆里删掉了,或者是已被父母带走了。但梦里总会不时回到那一片生我育我的熟悉的土地。

碣石镇,位于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南部碣石湾畔,古称“石桥盐场”、“碣石卫”。 境内按传统分为(原)碣北乡、碣石城、碣南半岛三片地区以及东沙群岛(大陆行政归属碣石,实际为台军控制区)。碣石自古是海防要塞,为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屯兵于此,是粤东四大名镇之一,也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中,玄武山是佛道两教合一的宗教场所,也是粤东地区一处历史悠久,驰名海内外,尤其闻名于东南亚的名胜古迹,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雨经年,不忘初心。父母在时,回家是我最执着的信念、最温暖的念想。父母去世后,我每次回家,最不愿意面对的,是走进家里旧房子,那种物是人非,睹物思人的情景。难免会让我滋生一丝丝入扣的伤感,但对眷恋和热爱故土总让我停不下回去的步伐……

2016年8月28日上午,我随广东省作家协会汕尾采风团到碣石开展“红色之旅”采风活动。大巴车一开进家乡的土地,窗外,秋风夹杂着毛毛雨,心中格外亲切,洋溢着暖意。

车驶进碣石玄山大道三叉口,见到仿照原“碣石”石形状的碣石标志时,凝视着绿滕缠绕的“碣石”石,从心底不禁冒出一句问候:“您好!我回来了,家乡碣石。”“碣石”二字为楷书,是清乾隆时期碣石卫城总兵许时中所题,每字各约3米见方,字体圆润,苍劲雄浑,似乎在向人讲述一段古城悠久沧桑的旧事。

随着车子转入玄武山4A级旅游区,幼年无数次到玄武山的情景,点点滴滴的欢愉如电影的镜头浮现在脑海……

玄武山是我小时候最爱的地方,不仅有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的元山寺,寺内供奉玄天上帝和释迦牟尼佛像,还有同治二年(1863)重建的福星垒塔。那时,玄武山比较偏僻,周围坟墓遍布,荒野草木丛生。玄武山庙旁边有许多大榕树,是家乡老年人聚集纳凉的好去处。我的近邻曾恩是这里的常客,是一位读书人。他几乎每天都会去玄武山,自带一瓶茶水,以帮人解佛祖签文为生计。清光绪时,碣石有一位解佛祖签文的人叫张锡三,碣石卫总兵按张锡三详佛祖签文所说的发兵布阵,截击倭寇,全获大胜。总兵把张锡三的    “灵签妙卜”事迹向朝廷写了奏章后,张锡三被封赐为六品武略骑尉,老婆也被封为六品夫人。因其官阶比当时的陆丰县县太爷还大,以致七品官阶的陆丰县令每年大年初一都要备礼品到他家拜年,风光无限。

时过境迀,元山寺因破“四旧”运动遭到破坏,到寺拜佛求签的香客少了。这位曾恩老人没有给人解签文时,应大家的邀请,总会乐意免费给人讲《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书的故事。我很喜爱听曾恩的说书,每次都听到忘记了回家吃饭的时间。至今想起,我最早接触、了解的古典文学应始于玄武山山脚大榕树老人的“讲古”传授。悠悠岁月,当时“讲古”老人声情并茂的情景仍在心底散发着暖意。

“灵声远播”的元山寺座落于玄武山的南麓,占地15公顷,寺宇重斗叠拱,雕梁画栋,高脊飞瓴,花鸟虫鱼,千姿百态,巧夺天工。寺内富丽堂皇,各式铜铸、玉雕、陶瓷、泥塑无不形神兼备,工艺精湛,体现了明、清年代的建筑风貌和工艺珍品。改革开放以后,元山寺香火更为旺盛,每年都会吸引众多香客前来拜佛祖求签。有潮汕地区、福建,也有东南亚的华侨。我们本地的香客称为“炉脚弟子”。每年正月初九,我母亲到拜佛祖求签时,总会叫上我,帮写签号。我也很乐意这种差事,除了可以爬玄武塔外,在那个经常肚子饿的时代,拜佛祖的“红印粿”和饼干祭品是最好的美食。如今,母亲已去世十多年,每次到玄武山,看到许多老妇女在庙里拜佛祖求签,看着她们虔诚的神情,听着“嘈嘈切切”的声音,恍惚间,母亲的音容笑貌穿越时空而来。而当我虔诚地跪拜佛祖时,会从心里感谢佛祖,让我有一种母亲就在我身边的感觉,似乎她正与我一起静静地聆听殿里播放的佛乐,一声声“咯、咯、咯”,清脆的,断断续续的敲木鱼声。

无论如何频频回首,回不去的依旧是时光。可每次踏上家乡熟悉的土地时,她所散发出来的温暖是心灵抵挡不的情怀,碣石成了我心中赏不完的一道最美的风景。这次回家乡,走进玄武山时,秋雨飘忽,一会儿后,又见碧天明澄,雨洗晴好,风揉地绿。我们穿行在绿林葱翠、繁花似锦的景区,参观了高脊飞檐、雕梁画栋的寺殿。殿内保存有大量的文物,比如:同治皇帝御赐匾“威宣岭表”,清朝慈禧太后题写牌匾“威披海表”,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两广总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题匾“水德灵长”牌匾,清咸丰二年(1852年)广东水师提督洪名香题匾“帝德光天”,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碣石卫总兵、黑旗军首领刘永福也题书“灵声满道”及清代提督、总兵等的题匾楹联、石雕、瓷器、漆屏等文物一千多件。殿门前是明代建筑大戏台,正中悬挂的“台阁文章”牌匾乃清光绪探花李文田所题,是粤东地区一处最大的庙宇戏台。自明、清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连续多天在该戏台上演地方剧种剧目。小时我曾随爷爷来玄武山看“老热”,除了有演古装戏外,还有燃放花灯烟火、舞狮、舞鱼灯、踩高跷、扛大旗等民俗文艺活动。当时,玄武山简直是一个欢乐的海洋,处处张灯结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场面壮观,至今仍是那么令人向往……

伴随着凉爽的秋风,我们移步玄武山寺后的风景秀丽的园区,古榕苍翠,石奇景秀,名石遍布,有鲤鱼跳龙石、麒麟石、蛇石、三台石及起龙岩等,明清历代名人题字于奇岩之间。其中,“起龙岩”题刻,大达6.6平方米,是总兵侯继高于明万历戊寅年书写的。麒麟石上的题字“山不在高”为清光绪碣石卫总兵邓万林题写。福星塔位于玄武山的最高处,为三层旋阶石所筑。一至三层门联、匾额分别为现代书法名家商承祚、李妮、秦咢生所书。始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原为泥灰结构,清朝同治四年,改建为花岗岩三层石塔。1970年2月5日,塔被炸毁;1981年3月10日兴工重建,历时9个月方成。这里是历史上的陆丰八景之一“碣石观海”。登塔远眺,海上千航云集,波澜壮阔、气象万态的景象尽在眼底,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清乾隆两广运使朱介圭来砷石巡视时,写了一首5言绝句《碣石观海》:“凭高俯巨壑,潋滟欲浮空。烟岛朱栏外,神山翠霭中。荡云封蜃穴,浴日晃鲛宫。舶贾帆樯远,波平任好风。”

离开福星塔,我们还特意瞻仰了当年彭湃攻打碣石城指挥部。在指挥部门前合照后,沿着一条绿树掩映的石阶路抵达当代书画法大家刘海粟书写的“人杰地灵”石碑,此时,天空下起了滂沱大雨,汕尾日报社长、市作协主席王万然说:“已是中午,先到碣石镇府吃饭,然后去金厢观音岭。”

天公作美,我们吃饭后,又是雨过天晴。乘车经过碣石八景之一“桂林月夜照星斗”桂林村时,我对万然兄说:“带大家去看桂林石,那里有汕尾地区最早的石摩题字“桂林”,为北宋祥符三年(1010年)中大夫陈谠所书。” 另一块巨石上“桂林耸秀”,为清光绪碣石总兵邓万林所书。桂林村有二奇石,村左海边有一块会啼叫金鸡石,右侧有石鼓石即“桂林石”。每当金鸡啼,村人便起身务农;每当海啸爆发,石鼓雷鸣,乡民便防洪抗灾。相传八仙过海之前曾在桂林石歇脚,铁拐李跃上了石鼓,把杖插进石缝。没想到金鸡被惊醒,仰天长鸣。八仙怕给村人知晓,慌忙间,铁拐李怎么也没把拐杖拨不出来,便用脚大力一蹬,弃杖而去,在石鼓上留下一大脚印,石鼓再也发不了“咚咚”的响声,拐杖在石缝居然长根发叶,变成一棵榕树。金鸡差点泄露天机,何仙姑拂彩一拂,金鸡全身脱掉羽毛,变成了石头,不再啼叫了。可惜大巴不能进去,也只好直往观音岭了。桂林石是我小时经常爬石、攀树玩耍的地方,她曾无数次出现在脑海,引发我对少年时欢乐时光的怀念和对家乡美好家园的热爱。

金厢观音岭是我青少年时常和同学结伴游玩的滨海旅游胜地,闭着眼睛也能想象出她美好的模样。金厢银滩是汕尾市八景之一,海滩以"神、海、沙、石"兼备,银白的沙滩,湛蓝的大海,绿木葳蕤,潺潺山泉等景色镶嵌在碣石湾畔,共同编织成一道绚丽的风景线。走进观音岭,在丛林或海滩边,随处可见到千姿百态的奇礁异石,古今名人摩崖石刻随处可见,著名的"镇海石"、"观涛"、"真趣",启功题刻"粤东旅游黄金海岸",赖少其题刻"龙石"等分布其间。还有明清时期的古庙"水月宫"和古官道。"镇海石"相传是北宋名将杨文广带兵征伐到此,恰遇潮涨淹没道路,杨文广拔剑插地,扬威止水,后剑化为石。明神宗万历年间,朝廷为缅怀杨文广功绩,钦命参将成大猷巡守碣石卫,题刻"镇海石"。"龙石"是纪念1927年南昌起义后,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挺进潮汕地区,周恩来在当地革命干部群众帮助下,乘船渡海往香港的史实。书法家赖少其有赋诗:"洲渚夜如釜,遥天一砥柱。抢渡竭石湾,猛如下山虎"刻于龙石上。当年周恩来乘船出海的地方建有纪念亭和纪念碑,碑上有国家领导人王首道所题写"周恩来总理渡海处"。

当天下午,我们到达观音岭后,游览了"水月宫",沿着古官道,越过一块卧斜在海边的巨石瞻仰了"龙石"后,又踏着柔软的细沙观看"镇海石",仿佛那些久远历史旧事伴随逐浪而来,令人去搜索脑海里贮存的历史拷贝。海滩上潮涨潮落,滩石星罗棋布,几位少年在浅海处嬉玩,水花飞溅,让我思念着我青少年时和同学来这游玩的情趣时,同学们清晰透亮的笑脸绽放的画面,格外美好、温馨。

在观音岭海滩上,我徜徉了很久,潮落潮退,浪花迭叠,晚霞洒泻海面,波光粼粼,不觉陷入一种遐想之中,美好的思绪蛰伏在波涛之上,让心灵格外轻柔灵动起来。只是因归程的汽笛已鸣,便恋恋不舍地向观音岭挥手告别。坐在车子,我一直处于深深呼吸着,在心底千万次重复着:回到家乡,问候碣石的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