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匠心筑梦,锦绣遗珠 ——《华衣锦梦》新书发布会暨作品研讨会举行
更新时间:2017-06-26 作者:蔡宇来源:花城出版社
为更好地发现与培养本土青年作家,研究如何用文学创作来表达广州地域文化特征,广东省作家协会创研部、中共越秀区委宣传部、越秀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花城出版社于6月22日在越秀区图书馆共同举办了“《华衣锦梦》新书发布会暨作品研讨会”。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知干,广东省作家协会秘书长、广东文学院院长熊育群,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广州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陈俊莉,越秀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晓丹,越秀区宣传部副部长崔晓,越秀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杨卫国,越秀区文联副主席范义坤,越秀区图书馆馆长钟少薇,越秀区文化馆馆长何愿飞,花城出版社社长詹秀敏,《南方日报》文体中心副主任李贺等领导和嘉宾,章以武、谢有顺、张均、贺仲明、徐肖楠、鲍十、袁瑾等著名专家、学者,魏微、世宾、王威廉等著名作家出席了新书发布会和作品研讨会。新书发布会由杨卫国主持,作品研讨会由熊育群主持。
新书发布会上,陈晓丹、詹秀敏、作者卢欣分别作了精彩的发言,向与会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对《华衣锦梦》的肯定和支持表达了感谢,并由花城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懿向越秀区图书馆馆长钟少薇赠书。
作品研讨会上,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知干对《华衣锦梦》的正式出版表示祝贺,同时感谢这次广州市委宣传部、越秀区委宣传部对卢欣这部作品的推出付出的艰辛努力,对这种扶持文学工作的态度,作出积极的努力表示肯定。同时对作者卢欣没有被当下的浮躁心态所影响,而是沉下心来进行文学创作的精神表示赞同,同时点出《华衣锦梦》具有的极强的社会现实意义:“《华衣锦梦》写的是历史,但本质上反映的是时代精神,特别是作家着力抒写的工匠精神和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这种精神成为陈家四代人的立脚点,在故事情节上追求的都是真、善、美和爱,这是值得大力宣传和提倡的。”
章以武、谢有顺、张均、贺仲明、徐肖楠、鲍十、袁瑾等著名文学专家、学者,魏微、世宾、王威廉等著名作家亦本别对《华衣锦梦》的主题、现实性叙事、风格独特的艺术语境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小说在日常化的生活中体现、保存和发扬的工匠精神给予了相当高的赞誉,同时也对作者卢欣给出了写作建议。
《华衣锦梦》是花城出版社在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中完成对广州这座历史悠久城市的精神守望的一个探索和尝试。作为典型的当代岭南文学作品,《华衣锦梦》用现实主义之笔,从手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通过陈家四代人的命运流变——爱与恨、情与仇、孤独与绝望、坚守与放弃来搭建起一个巨大的框架,最终指向的是人的精神与梦想,即承载与传承着岭南人精神,同时展现了岭南文学创作中风格独特的艺术语境,在内容上还原岭南的人文风俗,对地缘环境进行艺术的再现,营造小说的空间感。
作者卢欣,通过她长达十年对广州文史、广府文化,特别是对非遗普查和保护工作的深入研究,运用曾身为编辑、记者的文字功底,有意识地用文学来表达广州地域文化特征,并敢于选择广州戏服制作技艺这一虽体现岭南文化独特魅力和审美品位,却关注度相对较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小说背景,大胆采用传统现实主义写法,让相应时空下的岭南风物、岭南民俗、岭南韵味等一切浑然天成。她由职业性的专业研究而深入文学和生活,由文学对生活的深入,恰当地体现了由专业研究对生活的深入——她所研究的生活带动他有选择地去写作,在作品中,时刻能看到这样的痕迹。
只有在一种精神中,一种传统才可能维系延续,只有保持在持久的生活与文化的传统中,工匠精神和民间艺术精神才能真正存在,才能发挥出来。《华衣锦梦》中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精神不是临时的、无序的,不是仅仅存在于过去或者仅仅现在才发生的,而是一种从过去到未来的生活融合而成的精神传统。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华衣锦梦》是近年来难得的一部关于一个岭南手艺世家的原创长篇小说。小说以陈家四代人的命运为主线,回顾了近一个世纪的广州戏服手艺人生活。第一部分“创业之初”,叙述了“汉记”创始人陈斗升的艰苦创业,同时描绘了一幅笔墨浓重的广州市井风情画;第二部分“大厂风云”,展现历史动荡时期广州手艺人的命运和信念;第三部分“时代转折”,反映改革开放大潮对传统手工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四部分“岁月如歌”,展现了广州手艺人在社会环境变化中的坚守和创新。
书中的戏服制作世家陈氏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世代继承和丰富戏服制作工艺的故事,展示了戏服艺人为传承手艺所经历的悲欢离合、人生沉浮。同时以一个行业的兴衰成败为经线,展现了广州近百年的民间生活;以戏服文化发展为纬线,描述了祭祀、饮食、交往等文化现象,反映了岭南地域不同时期的民俗文化,记录了长达百年的戏服行业的沉浮、兴衰成败,展现了广东人务实、不畏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是一部鲜活的民俗史。
作者简介:卢欣,1981年出生于广西贺州。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硕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从事广州市非遗普查和保护工作近十年,对广州文史、广府文化有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