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黄昌成:旻旻,事物维度的抒写者

更新时间:2017-04-28

或许与那些认识旻旻的人不同,他们会觉得习惯独处的旻旻是孤独的,而我则认为旻旻无比热闹,她有她的世界,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这就非常足够了。需要佐证的,在旻旻的微信里,她有时会利用一些照片和文字“分享”她的世界,有阳台、有各种各样的盆栽植物,阳台对面有山,有树林,有阳光和阳光下的鸟鸣(旻旻直接标明鸟鸣),有书,电脑和电脑里面完成或未完成的诗歌,等等。旻旻能把她拥有的这一切展示出来,足以证明她对面前一切的认可甚或享受。当然,我们还可以为旻旻添加一些她未放出的事物,比如北风云霞雨雾等什么的,我们也可以试图把旻旻拥有的这些组合起来,天气、季节、动植物、建筑、人和书等等,于是一个空间一个缩小版的世界或一个世界就在眼前确立起来,因为这些无疑都是组成一个世界重要的部件,换言之,世界很大程度上就是人与事物的契合。事实上,作为旁观者,我们只看见这些表面现象,甚至会给上一个平常的评语,但对于旻旻而言,这些既是所谓的现象,又是她的风景和实质、打开世界的窗口、她写作和冥想的桥梁。而通过这些,旻旻也一并打开了它们身上的隐秘,于是所有原本休眠的事物一直在状态之中,一直在静止地活动着;无疑,这些隐秘也与诗人自己息息相关,打开事物隐秘的同时也打开自我和世界的隐秘。

自然的,所有事物旻旻都热爱着、珍藏着,所有事物也由此获得了藏品展览的契机。在一个冬日的午后,旻旻把阳台上的三角梅带进诗里,即便旻旻不点缀描述三角梅的“笑靥”,我也能记得她照片上的三角梅的怒放,完美地展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旻旻所言说的,是比生命力更高的友情友爱,其实是通过三角梅怀念当年那些簇拥在三角梅也是簇拥在她周围的朋友,即便“他们有的在路上,有的在天堂”,无疑,一种怀念也如三角梅一样生生不息了。旻旻从事物的属性出发,事实是对事物的深度理解,利用属性生发合理想象,而这一种理解的获得,甚至是“共同生活”的结果,与其说事物在对人发出启示和通灵,不如说人在事物的身上已有了惯性的存在和依赖。于是,事物轻易转移为人类情感的寄托、美好借代和释放。人类的大爱以至大美就这样让旻旻从一个植物的身上从中带出。

冬日午后

午后阳光正好

仿佛春天提前来临

我写着诗,偶然抬起头

泪水,不经意就滑了下来


阳台上的三角梅,她的笑靥

明媚得要把冬天撑破

我想起了远方的你

你还没来过我繁花碎落的阳台

没看过我生生不息的三角梅


落在我身上的阳光,也落在三角梅上

时间止于此,阳光,也止于三角梅上


真想和你聊聊我的三角梅

她的柔韧,她高蹈于生命的爱

聊聊当年那些热爱三角梅的朋友

如今,他们有的在路上,有的在天堂

所有的事物对于旻旻而言,都有着一种隐秘的珍贵,从秘而不宣到秘而可宣,无疑是诗人对事物的感受过程,直到像瓜熟蒂落一样自然而然,事物蕴含的隐喻也由此多角度地打开,所产生的结果自然有着扩展性的意义,这恰恰是事物的个性和品质的上扬,事物由此进入精神的层面;某种程度上,这是诗歌及物性的一种体现,但及物拓展的另一个重要性,并不是一直主动单向性及物下去,这对于物有可能是不平等的;而是反及物,即物对人施加影响,从物的角度,则是物的及物了。这就是旻旻的高超之处,她让事物反作用了。而所有这一切的呈现,无疑通过人的表达而完成。事实上,我想说明的是,所有的事物在旻旻的眼里,都是可开拓和挖掘的,都是可对话的,都是平等互惠的;都是谛听和反谛听,倾诉和反倾诉,理解和反理解,都是相互存在价值递增的推手。而在植物眼里,人类的隐秘同样也经此打开,人是植物的植物,一样是它们的对象,换言之,旻旻和事物能各自听懂对方的声音,甚至说,她们掌握着各自的命脉,直至为存在而相互依存,从而达到人与物的共同升华;她们取消了人与物之间无所谓的主动与被动关系。这样,人与物无疑达到了一种内在的统一,她们合二为一;事物是被人性演绎的,或者干脆说,事物有着人性的内涵。

植物

好天气或坏天气

我习惯给你念诗

看见声音落在你身上

泛起淡淡的光,我就安心


那些诗,当然是写给某个人的

也可能,只是写给另一个我

有时候你好像听懂了

大多时候,你并不作任何回应


我喜欢这样的安静,仿佛一种默契

有些话,我们不必说出来

正如你明白流云和岩石

我懂你的沉默


有一天我会化为尘土

你会从我身上长出来。会开花

最好是白色。红色也挺好

那时候你眼里含的,是我的泪水

旻旻总在寻找事物与自己的关系,无疑作为一个空间的事物,被旻旻反复注视是必然的,故而作为被注视一方的事物保持着他者的位置,保持着必然的物质性。但旻旻似乎并不满足于此,她还对事物的实质作着更深的的寻求。这一回,她瞄准了自己的身体,像哲学一样把自己的身体看成物质,看成事物,看成审美对象。一方面源于旻旻对事物的关注和敏感。另方面其所理解的事物的终极任务与表达相关。因而这样“事物”,就有了多重符号的含义:事物本身、我(人类)以及我和事物的态度、虚拟现实和写作的远景等。它们形成了同一个密码,解构其中之一都能获得答案。

亲爱的身体

亲爱的身体,我的肉身

我任性的姑娘

我们不再较劲了可以吗?

我已经原谅了你当天

告别神的时候,粗心慌乱

仓促里穿了一身不合体的衣裳

我也原谅了你,这一生无法抵达

到水面上起舞,在光中奔跑

以及所有爱的庇护和忧伤……

我原谅了你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

天空蔚蓝,我光着脚丫坐在云上,轻轻一笑

这是你乱花渐入的红尘。亲爱的身体

不是我的

旻旻的意图很简单,复杂的简单,通过肉身确立一种第三者的事物的身份,让“我”对自己作一次透视,让自我真实地显现,用灵魂的自己认识物质的自己,对自己痛苦的现状不抱怨,对生命的不幸泰然处之,从而获得更高的启示和灵魂的高蹈。当肉身作为一种事物,事物也去到了它的极致—— 一个散发着光芒的新事物——一首神示的诗篇,美得令人心碎,从诗句到意蕴。丰满事物原定的界限从日常视角去看等于充实甚或拓展事物本身,旻旻似乎在用这一事物的范畴,隐隐地为后面的抒写埋下伏笔。

梦境

喜欢在黑暗里呆着。伸手不见五指

永不停顿的迷宫,梦魇的走廊,晕眩的楼梯

空气里有红酒和死神的气息

梦里我做了个梦,金莲花

在水中开了


梦境

在我的葬礼上

终于见到你了

你看着我,沉默

神情悲伤,若有所思

一阵风吹过,一月里

我鲜花簇拥,衣衫单薄

却再也听不到

你大声喊我的名字

从后面远远追上来

问一句:冷不冷?

这是两首与梦相关的同题诗,隶属于虚幻性的,前者写了梦境的形成过程,后者则是梦境的细节和内容。第一首,“梦里我做了个梦”,梦中之梦,让梦产生了背景和依靠,这样一来顿时使梦变得坚实而产生现实和实物的感觉,而这梦最后也形成了一个事物式的隐喻:常常长于高山上的金莲花在水中盛开了。第二首与其说是梦,不如说是诗人对自己遥远葬礼的一次遐想或假想,诗中的“你”既可以是某个特定的对象,又可以是梦境中的自己,作者臆想性地把梦境叙述成具体的事情与场景,犹如现实中的所见所闻。梦由此而变得真实,或者说,这个梦本来就是一次真实情景的演绎。旻旻用这两首诗开启了一种与非物质的对话,使之产生一种非物质的物质性,其用意无非想表明:梦境也是事物,甚至不一定是形而上的事物。这对事物的理解无疑有着超越性质的意义。以此角度去看,这个应该是诗歌及物性的最高级别了。其重要性还在于,如果连虚幻的事情都能物质化事物化,那么世界上所有存在的现象就都像有了落脚点和实物效应,超现实主义的一切也由此产生现实的效应,意象、叙述与情感的方向便变得有迹可寻,甚至产生了概念化的结果。

事物是旻旻写作的根基,是她与世界对话的根基,但经过旻旻的事物已不是单纯性的事物那样简单了。旻旻把控和掌握着各类虚实的事物,一方面让事物产生隐喻和寓意,另方面拓展了事物的维度,从而扩充了认知的可能性,扩展了诗歌的层面以及写作的存在面。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曾说过:他珍爱自己的孤独,把它视做生命里最后的惟一自由。但我却依然不认为旻旻是孤独的,拥有化解事物能力和想象力的旻旻怎么可能孤独呢,当然旻旻肯定是自由的,肯定是她世界的主人,因而她可以做主,可以天马行空地任性,痴迷地把玩事物,痴迷地用语言造物,做一个用事物和语言造物的造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