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文学期刊稿酬提高: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更新时间:2017-02-13 作者:刘秀娟 周茉 来源:文艺报
“从稿费的增加能看出一个地方对文学和文化的重视程度,为相关部门点赞!”“有益于文学的发展,提升文学的影响力,值得点赞!”2月7日,公众号“文艺报1949”和中国作家网上发布的《稿费涨啦,撸起袖子加油干吧!》的短文引起众多关注,作家、编辑、读者纷纷转发、留言、讨论,也引起各大媒体持续关注。大家深切感受到,2016年文学期刊在回暖,2017年,这股春潮更加涌动。
稿酬真涨了?守得云开见月明
文学期刊稿费低已经被调侃多年,以前很多作者会哭笑不得地在朋友圈晒出“巨额”稿费单,表示“撸几根串就没了”,以至于作家陈希我接到《花城》杂志的4万元稿费时,以为杂志社弄错了,经过确认,才知道《花城》默默地涨了稿酬。
比较幸运的是上海的文学报刊。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划拨的文化专项资金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媒体文艺评论资助等项目的支持下,《收获》《上海文学》《文学报》等于2011年率先提高稿酬;2015年,上海主要文学报刊再次提升稿酬。目前,《上海文学》和《文学报》已开始对微信平台的原创文章支付稿酬。这让大多数同行羡慕嫉妒又望尘莫及,想涨,可是没钱。
“现在维持一个刊物难,主要是难在经费不足。”曾担任过四川多家文学刊物主编的梁平道出同行的苦衷,目前各地政府尽管对文学的重要性有所认知,开始重视,但真正落实到地方财政支持还是很难的,有的地方刊物财政拨款20多年未增加。“文学事业的发展,事关整个文艺事业的发展,而文学刊物是文学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市办好几个文学刊物,可以培养和扶持一支作家队伍起来,可以孵化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出人才、出作品极好的平台。”
好在文学期刊一直秉持理想,经受各种“暴风劲雨”的冲击后守得云开见月明。目前,“涨稿费”已经从个别现象变为普遍现象,《人民文学》《诗刊》《十月》《长江文艺》《江南》《解放军文艺》《青年作家》等刊物都大幅度提高了稿酬。“稿费标准大幅度上调,充分体现了对作家精神劳动的尊重,对精品力作的鼓励,将进一步促进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刚刚宣布提升稿酬的《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对记者说。
在纸质报刊发行量下滑的大势下,稿酬的来源主要是相关部门的财政支持。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国作协及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对所属报刊社给予了专项资金支持;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湖北、四川等地文化宣传部门、文联作协都加大了对文学期刊的扶持力度。期刊主编们明显感觉到,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以来,中央有关部门以及各地党委政府对文艺工作高度重视,在机制、财政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高稿酬不意味着带来浮躁
“低稿费时代早该结束了!”消息一出,最振奋的是作家。
“即使自写作以来,我的稿费收入就足以支撑生活,但每每被人问到稿费问题,我就会有一种习惯性的难堪。所以听到稿酬普遍大涨的消息,很高兴。实话说,在更早之前,我会隔三差五地从某些刊物享受到这样的待遇,但总被告知这样的情况不多,不要声张。当时就想什么时候这成为一种常态就好了。有了高稿酬做底,一来作家的物质条件会改善,二是世俗的尊严感会得到增强。”作家乔叶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因为稿费低,写作就很容易成为一种被人同情的行当。
也有人担心,作家会被高稿酬诱惑,反而不能静心创作。在乔叶看来,这种担心完全多余。“真正的作家都清楚,写作不是发财之道,选择写作一定是因为热爱。另外,是优稿优酬,因为高稿酬的诱惑就快速粗制滥造的作家,恐怕也很难享受到高稿酬。”
“事实上,这两年提高稿费后,刊物对作品质量要求更高了,是非常好的现象。”在作家光盘看来,有关部门给予纯文学刊物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高稿费能督促作家重质量轻数量,“以一当十”。但他感觉,目前提高稿费还只是一些名刊,如果大多数省市级刊物也能跟上就更理想了。
“对一个浸染文学20多年的编辑来说,最提振人心的莫过于对文学和文学写作者的尊重。对涨稿费这件事,我认同大多数作家的态度:文学不为稻梁谋,但合理的稿酬体现了对为文者的尊重。”《文学报》执行主编陆梅表示。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只靠提高稿酬拯救不了传统文学期刊。在生存的底线之上,文学期刊追求的是坚守艺术理想、勇于创新,用优秀作品感染读者、提振原创、引领风尚。
“理想的文学期刊应该是一个可以聚集优秀作品、聚拢优秀作家、引领文学创作、提高读者文学品位的优质平台。”《当代》杂志社社长孔令燕介绍说,《当代》特别注意寻找那些在创作上遵循现实主义精神、关注中国社会与中国人生活的变化的创作群体,为现实主义文学寻找新生力量。他们也积极与读者互动与沟通,维护现有读者、吸引和培养新读者,使期刊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目前,《当代》建立了比较完善和全面的新媒体系统,在渠道上实现了与读者的及时沟通,在媒体形态上适应了年轻人的习惯,用他们最熟悉的方式,把杂志上的好作品,主动呈现在他们面前。
《作品》杂志主编杨克介绍说,在稿酬机制上,《作品》杂志借鉴了网络文学网站的机制,首创文学期刊稿费打赏机制。在千字500元的基础稿酬之上,推出了季度赏和年度赏。每个季度通过微信投票与编辑评选相结合,评选本季优秀作品,按每千字200元—500元进行打赏,年底再进行一次评选与打赏。“《作品》的稿费发放标准不是主编社长一支笔说了算,而是作品发表出来之后,公开评议,读者也有表决权。”杨克认为,经过栏目设置、管理机制、人才机制、发行机制的创新后,《作品》杂志的品质和发行量有了明显提升。
在《芳草》杂志主编刘醒龙看来,办杂志有两种选择方向,一种选择是追踪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一种选择是发现并推出文学基本人口的基本作品,能在文学基本人口的基本作品中发现并推出伟大作家与伟大作品,对文学杂志来说,才是幸福与荣光。“比如,像叶舟“跨界”写出非常精彩的歌剧剧本,我读过后,觉得不发表太可惜,于是专门为他辟了一个‘新才子书’栏目。之后,甫跃辉寄来一个话剧剧本,也放在这个栏目里,效果非常好。像次仁罗布的长篇小说《祭雨风中》、刘继明的长篇小说《人境》,几乎是用整期版面推出。一般的杂志很难这么做,我们却做了。”
在今天,“传统”二字,更多是为了标识这些期刊的悠久历史和纯文学定位,并不意味着保守刻板、不思进取。恰恰相反,重要文学期刊都在努力创新机制、想方设法拥抱新媒体,一方面吸引写作者,提升作品质量,一方面吸引读者,最大限度传递优秀作品的感染力。
好容易回暖,谁都不想倒春寒。文学期刊还需抓住机遇,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