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文坛新闻

著名诗人杨克、卢卫平与研究生畅谈诗歌写作

更新时间:2016-12-21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12月16日晚,由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师范大学文学创意与写作研究中心和社科处共同主办的社科大讲坛在千佛山校区3号教学楼3141会议室顺利举办。此次活动有幸邀请到杨克、卢卫平两位享誉全国诗坛的著名诗人。讲座由文学创意与写作研究中心主任顾广梅主持,吕周聚教授做总结发言。我院爱好诗歌的研究生同学、90后校园诗人和慕名而来的社会听众一起认真聆听了这场精彩的诗歌讲座。

bb47d9a.jpg

讲座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题为《诗歌的声音与修辞》,由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广东省作协专职副主席杨克主讲。他首先对诗歌的内在声音和外在声音做了区分和定义,认为诗歌的内在声音是指精神化的声音,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精神力量。至于外在声音,是诗歌形式的一部分,是诗歌表面上传达出的音调、音韵和音律。杨克对“诗与谐”中的“谐”做了新的阐释。在现代诗中,“谐”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语调,语气和语感下构建的一种语境。民谣儿歌中虽然有很多在逻辑上不通的内容,却因为音律节奏的朗朗上口而广为流传,这正体现了诗歌声音的独特魅力。

ca4c1c9.jpg

杨克指出,诗歌的声音能够传达作者文学情绪,带有个人语言方式下独特的文学味道。他以鲁迅的《秋夜》、史铁生的《地坛》等经典作品为例,结合当下大家的创作的语言风格和特色,来表明文字的腔调是情绪的传达,这是声音的独特魅力,是超出语法的表达。诗歌的创作应该是一种灵性的表达,体现一种语感的追求。《雨巷》之所以成为经典,并不只依靠内容,还包括诗歌声音塑造出来的意境,阅读过程中生发出的语调和语感中的情绪传达。杜甫诗歌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峡”和“阳”中开口音的运用,也是诗歌声音中对语感和情绪的追求。另外,他还对诗歌的修辞做了讨论,分析了诗歌创作中的游戏精神。《汉乐府·江南》和伊沙的《结结巴巴》,都可以很好地证明诗歌创作中的游戏精神。他指出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丰富诗歌魅力的的重要方式,并以欧阳江河的《手枪》和其个人代表作《热爱》为例,解释了技术上的修辞体现在诗歌修辞中的魅力和创新。

665a8f1.jpg

吕周聚教授非常感谢杨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如此别开生面而又有意义的讲座。他认为在传统诗歌中声音是无处不在的,“诗歌”二字中的“歌”字本身就带有声音的意思,但是从胡适开始倡导的新诗把格律、平仄、对仗等都扔掉了,在现代新诗中,很多都是只能默读不能朗读,丧失了声音的特质,这也造成了现代新诗很大的局限性。面对中国传统诗歌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现代诗人面临着如何把握和继承的挑战。基于此,他赞赏杨克老师所阐发的内容,恰恰是回应了这一挑战。

11a3efb.jpg

讲座第二部分主题为《诗歌与马》,由著名诗人、珠海市作协主席卢卫平主讲。他以五个关于马的成语为譬喻,形象地讲述了他所理解的怎样写诗的问题。首先是“骑马找马”。骑的马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经验,找的马是陌生化的语言和感悟。有两个原因导致做到这一点很困难:其一是根据维特根斯坦的理论,看见眼前的事物本就很难,能在眼前的事物中表达出前人所没有表达过的领悟更是难上加难;其二是视而不见,我们需要对日常事物做到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古人对月亮的描写已经做到了登峰造极,我们如何超越前任写出一个新鲜的月亮呢?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语言作为线索和证据去骑马找马。其次是“白马非马”。诗人是一群有权利为万事万物命名和预言的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人们读到诗歌时,由于视角和经验等原因会对诗歌产生误读。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是在他人生中最绝望的时候创作的,而我们却可以从中感受到阳光和爱。这种误读也是诗歌的独特魅力。第三是“指鹿为马”。诗歌有时候是读不懂的,这也造成了诗歌的边界化。但卢卫平指出诗歌是用感觉为标准去评判好与坏,能给自己带来心灵感悟和冲击的诗就是好诗。第四是“马踏飞燕”。这一工艺品是1969年在甘肃出土的,给他带来了诗歌的启发和领悟。他认为写好诗歌也应该像工艺品一样具有想象力、构思和技巧。想象是诗歌的翅膀和源泉,构思是写好诗歌的重要前提,技巧是优秀诗歌的保障。最后是“青梅竹马”,他强调阅读并热爱诗歌对生活无疑大有裨益。

21f1f28.jpg

现场热心读者对杨克老师诗歌创作风格和内容的转变以及诗歌的流传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杨克老师回答说,以《人民》、《在东莞遇到一小块稻田》等为例,自己在不同阶段的创作都是对公共空间有所发言的。杨克也肯定了诗歌的流传,他认为,流传是印证好诗的一个条件,流传也代表着一种创作的难度。诗人本身应该对公共空间有所关怀,在坚持自我本我的创作的同时,应该保留现实关怀,在诗歌的创作中也要注重对普遍情感的传达。

两位诗人的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演讲,给同学们和诗歌爱好者们带来许多思考和共鸣,活动在现场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但我们对诗与文学的热爱似乎才刚刚开始。(作者:王珊珊 孙悦如 骆林林 宋杏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