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陈志勇:珠玑巷,一个写满乡愁的地方
更新时间:2016-12-13 作者:陈志勇
我是一个喜欢历史的人,喜欢的理由也很简单。我喜欢历史就是喜欢用自己的手搭在历史的脊背上,去触摸历史的皮肤,感触历史的脉博,倾听历史的呼吸。珠玑巷,我早听说她是个很有历史的地方,就把她列入我此生计划必去的地方之一,可自己又在迟迟安排不出时间来完成这个计划,一直在推迟的时间里等待到今年10月28日,我参加省作协韶关采风团到南雄、乐昌两地采风时,才最终得以走访了珠玑巷。在前往珠玑巷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我现在怀揣着这么一颗敬仰的心去珠玑巷追寻历史,珠玑巷不会只想送给我一个浅薄而缭草的历史音符就要把我打发走了吧。
到了珠玑巷,这里并不见有高昂的雄姿,规模宏大,或者说是拥有皇宫式的气度,马上会给我一种壮观气势让我的灵魂震惊住,也没有见得她要让我走进一种童话的世界作为对我到来的款待。反而从表面上看,它和其他的古巷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只有走进去,我才感觉到她的不一样。她的古朴与典雅,不浮华,只有幽清,这种感觉是一直可以抵达到心里面的那一种。其实,无论是谁到珠玑巷都会有我一样的感觉的。只要你一走进珠玑巷,一种浓郁的气息马上就会向你直面扑来,瞬间就给你一个画面。这种气息从一种苍老的姿态身上散发出的,你能感觉到的也不仅仅只是一种气息,还有那份历史文化的厚重与深沉在不断地撞碰着你神经。这样苍老的姿态已受到了两千多年文明的滋润了。
采风团的作家朋友们一到珠玑巷都迫不待及要投入她的怀抱,一边走着,一边开始用手机或者不断转动相机的摄像镜头,在镜头不断地远推近转之间捕捉眼前古巷的人文风景,把精彩的瞬间定格,想要为自己多载留些古巷的记忆,收集起来给自己作为日后的写作素材或者回忆。我没有急于加入,是我不想在这里只作走马观花式似的放开脚步去切换眼前的画面。我想要的是更多以思考的方式去接近历史的事实,希望能深刻地捕捉到珠玑巷的灵魂。
我在简朴凝重、古褐色的南牌坊下方作了许久的停留,目光在牌坊上“珠玑古巷”四个大字上面停顿了许大的一会儿,发现了一种近似乎很熟悉的味道,还感觉到有一种熟悉的声音在对我呼唤着,我又说不出来,这声音又一时找不到。就在这种迷糊中带有神秘气氛的一种纵向吸引下,让我踩踏上一条已经被人踩踏得发亮的鹅卵石古道。可不要小看这条只有1500米长、4米宽的古道,历史的重厚并不体现在房屋的高大和古道的长宽上的。古道虽没有足够的气势之雄,也不见得就简单地给人任意去涂抹,把自己应有的历史的光亮丢失。她的厚度已经拥有了历史的两千多年,记录了不少的世事变幻和人间沧桑,只要她一动,足以震动了历史上的几个王朝。古道镌刻着古代北民南迁的历史,也用她的宽度走出了一种文化和精神,只要你不粗略地看,而有足够的耐心,就不难发现石面凹凸地陈铺展着满是历史的气息,在阳光下从这些气息中是可以窥见那些往昔,一队队逃难的马车、南来北往路过珠玑巷的商旅、小贩的货担、书生的行囊、驮兽或挑夫运送的商货,这些见证着古道几度的繁荣。可这些一一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蓦然让人回首古道的狭长如同停留在记忆里头打转出来的一道长长的叹息。我想北民南迁两千多年的历史一下就浓缩到古道上,是否会显得过于拥挤而纷乱?想着呈现在眼前一种简约平淡的视觉的古道,算是把我的感觉一一都给收服了。
为寻找珠玑巷承载着某些含义,我把手放在鹅卵石上面,不想还触摸到了历史的热度,耳边也响起了马蹄声混合着马车轮的声音呼啸穿过古道的声音。古巷已经缺少了清纯的童话,应该不会再缺少了英魂史诗与波诡云涌纷多历史吧!即使这样,她也值得我去良久品味和尊敬的。
珠玑巷曾经辉煌的历史,却遗憾得很没有给这里留下了建筑的华丽转身而去持续世人想要的矜持,只有遗存的古道和沿着古道两边的这些民居、店铺、岭南各姓宗祠的古屋,还是按当年的格局在低矮错落中延伸着,就连中间有的北门楼、中门楼、南门楼,也没有一种压倒的气势要让我认真去打量。但这些建筑以屋脊、屋角起翘之势,牵带出来的轻灵、柔美和秀逸,心领神会地配合古道构成的风景展示出来给人看得到的诗意和画面,虽不见得上会像叙事诗一样的壮丽和豪迈去感动人,但也像抒情诗的雅美在撩人,不禁令人心生感叹。她们所馈赠给珠玑巷虽是古老,风骨犹在,当年的风貌依稀可辨,还可以在时间的皱纹里触摸到珠玑巷昔日繁荣的影子。裸露的红砝,斑驳的旧墙,为这里的每一间古屋都装着历史,在时光带走了战火硝烟,也一样带走“南来车马北来船,十部梨园歌吹尽”的画卷之后,她们一直在坚守用自己的故事叙说这里有过的升沉荣辱,还赋予这里一种对历史的凭吊和某种伤感的怀念,是会让人轻易地感动上的。其实珠玑巷的气质很特别,怀疑与惊叹并不干扰到她的气质,单凭一个两千年,就经得起任何的吹捧,而不需要任何的雄伟与秀丽。
珠玑巷的古老是在于她的历史,也一样在她装着满满的故事。让我对这里的“寻访”的方式,转换成为全巡礼式搜索、探寻和追问,要对这里历史进行重新作一次的梳理与再现,把古巷的历史碎片重新开始拼凑,让历史再次连接起来,还原中国历史上北民南迁历史的一个个横切面。这既是让我对过去发生的事情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又能够让我对历史有着更加切身的感悟。
珠玑巷让我着迷和心生敬佩的另一个原因是连她的地名的背后都在隐匿着历史与文化。她的地名来源有两种说法,稀奇的是两种说法同样来源于明末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先是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云:“珠玑巷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予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后他又在《广东新语》里说:“吾广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而来。盖祥符(河南开封)有珠玑巷,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至止南雄。不忘枌榆所自,亦号其地为珠玑巷。”不过更多史料记载,珠玑巷这一地名的得来,与唐敬宗的珠玑赏赐有关,珠玑巷在唐代时还叫“敬宗巷”。
珠玑巷能得以繁荣起来,不得不提一个伟大人物,他就是大唐“开元盛世”宰相张九龄,他绝对称得上是珠玑巷繁荣的最大功神。虽说珠玑巷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向上追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但是也只有张九龄才算是真正为珠玑巷彻底打开了繁荣大门的人。当时张九龄可能没有想到,他开通梅关驿道的同时也是为岭南文化挖掘出一口不断在喷涌着中原文明的深井。这伟大的工程,是激动人心的,这是珠玑巷得以有幸,让我感觉深厚得多了,也让历史每每给人写起来有些像样的味道了,没有那么压制着。据说唐开元四年,张九龄奉召开凿梅关,使梅关驿道成为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陆上通道。众多的客商骑马或者乘轿越岭,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珠玑巷更成为古驿道上的重镇,每天要接待如此众多的客商,客栈、酒楼遍布街市,商贾云集,生意兴隆,应接不暇,朝庭曾在此设金沙巡检。
随后在历史上珠玑巷还曾出现过几度大繁荣,繁荣达到鼎盛时期是在宋朝才挥泪洒尽。这些繁荣背后每一次都和战争有关。战争是个恐怖的字眼,里面装满的是死亡的气息、血与泪、悲惨的哭泣和逃亡的呼声。相较于战争引发最多的还不是死亡的人,而是逃亡的人,珠玑巷就是在人们的次次逃亡的呼声中重叠建筑起了繁荣。历史地看,王朝把一个个衰落的背影扔下给珠玑巷,并在这里垒堆起繁荣,完全是靠用尽了所有疼痛的力量。据《珠玑巷古今》中记载,唐、宋末年,中原内地战乱频繁,不少氏族为避战祸和自然灾害,纷纷经江西南安(大余)越梅岭到南来。一提战争惨状是可想而知。据说,在北宋末年,由于汴京被金人攻陷后,金兵所到之处,都是“杀人如割麻,臭闻数百里”的景象,惨不忍睹。为了生存,大批中原官民随高宗和隆佑太后出走,有些更翻越梅岭山脉,寄居在南雄珠玑巷中。当时北民南移的景况,多留下诗词为证。我很难做到洒脱地呤下李白写的:“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和张籍写的:“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简略地统计一下,战争的逃亡逼迫中原北民南移的最大规模有三次,小规模也有上百次之多。规模最大的三次人数多少史料虽没有准确到具体的数字,但从厚重的史书中分别翻出来的:“高宗南渡,民从者如归市。”和“天宝末,安禄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奔吴为人海。”这样的记载让人震惊,是搭理不上要去怀疑的,南迁规模之大也是一看便知。因当时的珠玑巷位置重要,她自然就成为中原移民南下途中首选的定居地,或中转站,让他们在这里休息一下恢复继续从这里出发南下的体力。他们选择南迁是无奈的,对他们来说是迫不得已在做着与颠沛流离有关的痛苦事儿。他们每一次南下都是背井离乡,每一次只能次次把目光向着有荒芜但有光亮的南方迁移。摩洛哥作家塔哈尔•本•杰伦说,移民就像把一棵树连根拔起,移植到另一片土地,然而离开自己原本生长的土壤、重新扎根是痛苦而艰难的过程。这种大痛苦的南迁,足以可以写成一部惊心动魄的血与泪的长篇史诗。经历过上百次北民南迁的珠玑巷,所带给她的历史意义是重大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一是为此给珠玑巷带了“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繁荣,也算是在带着痛苦的繁荣达到高度至极。翻阅一些史料,总会读到对珠玑巷当时的繁荣盛况的描写,多还是一些诗词。比如明朝黄公辅诗:“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而清朝同治年间的茂名举人杨庭桂则在《南还日记》里称:“古道上行人拥挤,比看唱戏的人还多,走起路来如蚂蚁般缓慢。”还有资料显示,南宋极盛时期,珠玑巷的商贩和居民曾达1000多户。二是中原南迁北民在珠玑巷经过,或停留,或落籍,才有了172姓氏南迁珠玑巷留下印记,才有了一声声的感叹里传出来的一丝丝“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似故乡”的情怀,最终成为一种文化凝聚、孕育出一种民族精神。广州珠三角民间千古流传:“黄花满地缀珠玑,广府人称是故居。”现在的珠玑巷,不仅仅是成为珠江三角洲、海南等地居民的发祥地,也成了海外无数华侨的祖居。从这里走出了172个姓氏到广东各地及海外,其后裔繁衍少说也达到几亿人。
我想珠玑巷能容纳这么多的人是就因为她的任性,用心倾听,这里是否会奔泻出某些惊人的东西一定要去震憾灵魂呢?作为北民南迁历史缆索的珠玑巷,我曾试图把心情在心理整理一下,想去与她做有趣的对话时,可我的心情并不轻松。这里很难现有洒脱的情怀,也不只有几声的叹息,有的只有弄得狼狈不堪的逃亡带来的痛苦、凄切和挣扎,足够让人折腾一辈子。谁还会有好意思再带着尊敬的眼光去仰视呢?
这些为了逃避战争的人中,有朝廷达官仕宦、有富商贵贾,也有平民百姓,他们扶老携幼、牵家带口,在躲躲藏藏地逃亡,颠沛流离,历尽艰险,东躲西藏,最后总算是躲到珠玑巷来了,还以为很安全。因为长途跋涉的逃亡生活,让人厌卷,也让他们身心惧疲,他们以为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加上古时代岭南地区为烟瘴之地和官宦贬谪之所,离朝廷已经很远了,只要老老实实躲在这里,就会相安无事了。他们开始在这里安顿下来,希冀着山高皇帝远之南蛮之地得以休养生息,重振家业。不想不久还是被朝廷发现,让战火最终波及到这里,他们不得不又开始重新逃亡。
就在一支支浩浩荡荡的逃亡队伍中,很快就站出了一个很有体面的女人,她叫胡妃。她站出来的悲壮之举,也算是让这么多逃亡的凄苦故事里增加了些温度。可就是她的这一站,站得实在非常不简单,让珠玑巷颤动不住,也让珠玑巷为之有过了许久的哭泣,还为此让珠玑巷挺直了腰,站出了一条有精神气节的珠玑巷。胡妃算是以一己之力造就了珠玑巷的一种品格,成就了珠玑巷的伟大。她的精神也一直在照亮着珠玑巷的天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把胡妃选择作为“珠玑巷良心”和“珠玑巷的灵魂”也就是再自然不过和当仁不让的事情。现在人们开始给她大量的遗迹纪念她,为她雕塑像和为她建纪念馆等方式来把她当作精神偶像来顶礼膜拜,就差为她建一座神庙了。胡妃的伟大也一样让到这里的人没有没向她投去敬佩的眼光,并带着崇敬仰望着她。我也曾问过几位从南雄出来的朋友,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听奶奶讲过胡妃的故事了,一开始还没有感觉怎么,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感觉到胡妃的故事不凡的含义,所以每次回南雄都会挤出一些时间来到珠玑巷胡妃塔看看,而每一次去的感觉都不同。胡妃是个什么的女人,为什么让人永远对她铭记呢?
据说,胡妃乃南宋度宗皇帝妃子,被奸臣贾似道所害。当时朝廷任贾似道为相,政治腐败。相传在咸淳八年八月,度宗皇帝到景灵宫去祭拜先皇之后,恰巧下起大雨来,贾似道要皇帝等到雨停后由他用大辂车接回宫。但是,胡妃的哥哥胡显祖已准备一部逍遥辇,把皇帝接走了,贾似道大怒,事后诬说胡显祖兄妹有夺权野心。度宗皇帝听信谗言,罢了显祖的官,并逼胡妃出宫为尼。后来,胡妃沦落为珠玑巷富商黄贮万之妾。不料黄贮万的家仆告发,贾似道便启奏朝廷,诬说珠玑巷百姓要造反。于是朝廷决定派官兵围剿珠玑巷。这个事件史称“胡妃之乱”。消息传出,珠玑巷的居民纷纷逃难。其中多数砍竹结排,顺浈水南下,一直漂流到珠江三角洲各地。珠玑巷附近58村村民恐遭祸延,也四处逃走。在面对朝廷大军汹涌而至之时,原本是可以逃走出去的胡妃,目睹了如此惨状,为了不殃及珠玑巷乡亲。她力劝黄贮万带领珠玑巷乡亲逃走,自己则大义凛然地站了出来,给珠玑巷乡亲赢得了逃亡时间,最后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自己纵身一跳,投进了千古。我暂舍不说当时的胡妃能站出来需要多大勇气才行,只说她的这一跳,这个动作很有震撼力的,给珠玑巷乡亲一种巨大的惊悸,超出了历史的平常格调,引导了千古呜呼,千古感慨,成就了她千古不朽。后人为纪念舍己救乡亲的胡妃,便在胡妃投井自尽的地方筑3.5米高石塔纪念。石塔上刻有佛像莲花,底层刻有铭文:“至正庚寅孟冬纪,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立。”纪念,是为了更好的怀念和思考这段悲壮的历史。胡妃的故事就算不回身跳回她的时代去体会和感受,现在读起来,依然是让人为之动容和让人感叹不己的。我站在胡妃塔的面前,心里不由增多了一种由衷的感动和敬仰。一个弱女获得世人的尊重,没有雄才大略、显赫成就,也没有贤人志士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人格,她仅仅靠的就是足以让人铭记终生的精神。在远离的时间里南宋胡妃只为一种叫“魂魄”的东西在珠玑巷留了下来,却成为人们灵魂的滋养。在珠玑巷沙水湖旁,就竖有一座汉白玉胡妃雕塑像。从她的整体姿势会看到了,这种塑像以站着是成为永恒,像她的那一跳在其线条上隐含着一种精神,特别冲撞生命的那一种。
我想起一队队马车,一队队携妻带子逃亡的人,一路颠颠簸簸和悲悲戚戚在走,危险时时刻刻也紧跟在他们的身后,他们是随时都会出现死亡,随时都会出现妻离子散,这场面会让人更能体会切肤之痛的无助与恐惧,我黯然泪下。我知道在逃亡队伍里,必定会有我祖先他们在,只是我一时无法看到他们。但还是让我稍感到有些安慰的是,也正是这一队队马车,从中原启程,向这里浩浩荡荡,一车一车载着中原的文明,不远千里,长途跋涉才能到达这里,有的在这里停留下,有的仅在这里稍作休息一下又继续开始上路,去到最远的地方竟然到达了海南天涯海角才最终停了下来。这是一种带着痛苦的接近,把中原文明无偿赠送给岒南,我在此只能把敬意写上。中原文明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从珠玑巷迸发而出的,后分散到岭南各到地方,与当地的文明在相撞中并不产生文化上的隔阂,而是在对接中兼收并蓄与融合,孕育出了广俯文化、客家文化、潮州文化和雷州文化,随后汇集开创了灿烂的岭南文化。珠玑巷逐步走向衰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海运的发展,特别是粤汉铁路、韶赣公路开通之后,南北交通状况有很大变化,南雄至大庾的古道为公路、铁路、海运所代替,珠玑巷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地理优势。但现在珠玑巷也没有没理由不成为寻找岭南文化的脉络,认识岭南文化的地标。珠玑巷,让我肃然对历史起敬。我也为此惊惶,我现在站在这片土地上竟与我的故乡有关么?真不会想到这一次到南雄采风,竟然也让我完成了一次寻根之旅。我意外收获的惊喜,是让我不意中在这里撞到了我的老祖宗,让我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从这里迁来的,也知道这里是172个姓氏的后裔的寻根之地。珠玑巷,她像一本厚厚的书写满了曾经的繁荣过往,也写出了胡妃的故事、北民逃亡史和祖先的奋斗史。我在收拾起沉重和惊惶的心情,去收获惊喜的时候,我也不得不向珠玑巷叩头致谢,感谢她接纳我的袓先,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栖脚的地方。
随着从外面陆陆续续在加入的人,来寻根的人就越来越多了,看到这里这么多来寻根的人,三五成群拖着长长短短的身影,来来往往穿梭在珠玑巷上寻根,珠玑巷原守的那份安静就给吵闹打破了,不再是只有时光了。我也悄悄跟上他们的脚步,开始我的寻根。我进入这些岁月沧桑的古屋,就像是在接着与一个个老朋友在会面,和她们一一对话,我像深入了层层历史,更加接近了与历史与文化的深层面。我在每一间古屋前驻足,都要在观察一番才进入。不单是在说我,这里不知吸引了多少人驻足稍息和回味追忆。
其实这里的每一处,无论是房间、窗户,甚至到一砝一瓦都珍藏着一个个尘封已久的悠久故事,我想穿过这条古道,总得要将脚步放缓慢,目光放轻柔些,也算是作为对这里留下了这么多故事的一种回馈。
过了双龙桥不远,就到了我的陈氏宗祠。看到“陈氏大宗祠”这七个大字时,我远远地站在原地首先向她作了一个注目的敬礼。我的陈氏宗祠是1998年在旧址上重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地方,傍水而建,前有沙水湖、千年古榕和千年九龙井。其以大气、庄严、宏宽来显示宋代宫殿式建筑,让在周围的古屋显得更加的破旧与矮小。当然我陈氏宗祠的气质不能依靠她的崭新来打造的。
我终于要在陈氏宗祠见到我的老祖宗,我的心情异常显得那么兴奋和迫不待及,但又忐忑不安。我马上就会见到的老祖宗,他是个怎么样的人物,英雄式,伟大的,还是平平常常的人物?想着我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服,自己在战战赫赫、小心翼翼地蹑手蹑脚地踏进我陈氏宗祠的大门。一进去我就见到了我的老祖宗了,我见到的老祖宗不是一位,而是两位,一位是陈氏得姓始祖陈胡公,一位是陈一世祖陈实。看到老祖宗一眼,心里一阵激动,一切于屏息,我听到我的心跳。我要把一切都忘了,只知道我站在老祖宗面前。始祖陈胡公,是一位诸侯呢。他是虞舜的后裔,建陈国,筑陈城,兴百业,使陈国雄踞十二大诸侯国之列。世祖陈实也不比始祖差,在仁爱贤德还略胜于始祖。他是汉桓帝时为太丘长,名顷天下,以仁爱贤德而著称于世,受朝野敬重,与同郡名士钟皓、荀淑、韩韶并尊为“颍川四长”,陈实、陈纪、陈谌父子三人号称"三君",当时道德的典范。“梁上君子”的典故和“难兄难弟”的典故就是出自世祖陈实。看到自己的两位老祖宗都是了不起的大人物,作为陈氏后代的我没有没理由不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不仅仅是因为我要满足一下当时的虚荣心那样的简单。
余秋雨伫立前人伫立之处,他曾说:“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在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因为,我们是飞天的后人。”我在这里也想大声呐喊出来:我是陈胡公、陈实的后人,现在的我一样伫立始祖世祖面前寻觅自己的根。那一时刻我被一种叫做渗入血脉的情感记忆突然唤醒,对故乡的思考,我算是作一次较彻底的清醒。我也有意味在追索与拓进,从生命的原始点去寻找自己心中的原乡。原乡记忆与表达,这种情怀在这里有清晰的体现,作为陈氏后裔无论走到了哪里,内心的血脉都不会中断的。
为仰笃先公之恩德,我恭恭敬敬对着老祖宗致以子孙之礼,向他们拜上三拜后,我转身去寻找,想从祖先档案了解家族从未知晓的秘密。其实从一进门的时刻开始,我就想在这里寻找,用最朴素的状态去接触陈氏文化,我想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老祖宗。我想陈氏宗祠能尽快帮助我解开陈氏文化的门锁,好让我进入层层打开家族的历史故事,狠狠补一补自己还一穷二白的陈氏文化。一小时后,我走出了我的陈氏宗祠,我对陈氏文化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要想达到深入了解的程度还有很远的距离可走。当然自己虽然也是多么地希望当时白天的时间能给我加倍地延伸好让我多些去了解我的陈氏文化,可也不能奢望用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就去全部了解我陈氏文化的几千年,这也是不可能的事儿。走出陈氏宗祠,我不急于离开,要在陈氏宗祠背后溜达溜达一下,是还想在那些陈氏的古屋里了解一下当时祖先的生活状况和背后的故事。这里的一切显得破旧,也显示许久没有人在这里居住了,但她对我的吐纳出的一种古朴庄重的,骨里没有带半点虚假狂妄,而故作高深和矫揉造作,总是让人想走进、亲近她。我一间间地走进去,又从一间间里出来,竟然是在一间房屋的门前遇到了一位坐在椅上像雕像一样安静的老人,他表情木然,要不是他身边的那条狗还在动的话,我还真认为是遇上一个穿着外衣的雕像。狗与人之间有了一种细腻的呢喃,画面很温馨。这条狗很有灵性,不冲我吼,摇晃尾巴像在欢迎我。我主动靠近老人套近乎,我问老人,为什么还要住在这儿不走,他的儿子呢?他说他三个儿子都搬到韶关市里住了,他们几次回来接他,他就不肯走。他说人老了,就喜欢清静。说完他长叹一声也就不再说话了,眼睛在直望远方,又回到了雕像般的安静,完全不再理会到他的身边还站着我一位陌生的人。这安静来得有此草率,一时的尴尬让我不知所措。我好生感慨,我想这位老人或许会与我也可能是亲戚的关系,想坐下与他来促膝畅聊。可他不喜欢热闹的包围,喜欢有属于自己的安静,在时间里守于安静安然自得。我就不再忍心去打扰他。我只得低头迅速地选择在安静中逃离。就在我要作出逃离这里之前的一刹那,我还是从老人呆滞的眼神里看到他的坚守,是对故乡的坚守和执著,还是在怀念昔日繁荣?
从逃离中,我再次回到了古道,刚安顿好心情想开始作重新寻找依然静卧在这里的老故事时,我好似一下就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历史的两千年,然后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今已难再现昔日繁荣景象的珠玑巷,安静有了,却迟迟不肯让寂寞归来,没有像别的地方一样安祥地躺下,或许寂寞更加能增加她的魅力,和增添她一份的诱惑力。我想寂寞要是来定会引起珠玑巷她的不安,要不,她不会抖擞一下肩头在拒绝寂寞的同时,急于去开始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转身,要去守护好她的记忆,不想就在时间的滴落之间抒写出巍然矗立的乡愁,熨帖着是对祖宗的情怀让乡愁在光泽中饱满起来,为此牵动了许许多多人刻骨铭心的记忆。乡愁也就不再被锁在锈镌的窗户和斑驳的围墙之内,而是走进时空,走向远方,去追踪和包围在外的游子,让即使就算去得再远的人,也会重新捡回故乡,找到回家的路。乡愁应该是一种很独特的事情,有意义,对生命而言,用作一种对子孙的教养,始终在人们的精神血脉里流动,如一股暗里的涌流,将思念输送到第一个人的心间,慢慢地发生,成就成了一种灵魂的营养。据说,每年有30多万人全球各地回到珠玑巷来寻根问祖的,让从繁华沉下来的珠玑巷那个转身实在是不同凡响,一下就成了一块寻根问祖的神圣之地,经常会让人纷至沓来这里走一场寻根之旅。
现在的珠玑巷看起来那像个安详的老人,反而像是一位高贵的诗人,安静中超然,在举手投足间尽显得优雅风致,韵味十足。我又开始凭丰富想象力去加以猜测和假设一个情景,或许会是在某一年某一月某一日,褪尽了昔日的珠玑巷开始过一次召唤,这种召唤是乡情的召唤,她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把故乡的意义不断在扩大,扩大到让人能看得清楚她,才不会忽略了故乡的内心。谁听到她的的召唤,都要来赴一场珠玑巷在召唤的盛宴。珠玑巷就这样把这么多的人再一次聚集在一起,共同呈现出一个多样立休化的“寻根”,从此珠玑巷有了发光的感觉,独特的寻根印证正在组成了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寻根的人都义无反顾地向着这里迈进。从此,珠玑巷也就成了人们心里剪切不断的故乡。
我想起蒙志是否也走进我曾经设计的情景里,去赴珠玑巷在召唤的那场盛宴才为珠玑巷中门楼题写下了“珠玑古巷,吾家故乡”这八个大字呢。想起当时的情景,场面的感觉是很温暖的。1929年的某一天,作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师副师长蒙志带着大部队来赴珠玑巷在召唤的盛宴,一声历史的浩叹让他在珠玑巷作了许久的停留,于是让他在不意中找到了他的蒙氏宗祠,一直在困扰着自己的故乡竟然让他在这里找到,心里是不知有多大兴奋,这样的兴奋才是最让人为之热血沸腾达到至极。也是这样的兴奋才让心里的故乡无限地扩大到具体形成到一种与灵魂对接的文字太逼真了想要跳出来表达。作为军人,他不再迟疑,马上就叫来他的部下为他拿来墨笔,站着军人的伟岸姿态,他迅速提笔挥毫,就一挥而就写下了“珠玑古巷,吾家故乡”。这虽是一幅题词,也不是简单在对故乡来一个解答,沉甸甸的分量在延续珠玑巷里的集体意识,具体层面的建构足够开成一个强大的感性记忆,正在简洁,正在准确,无比在贴切地概括了所有乡愁的意义。这醒目的八个大字,也着实别有一番风趣在里面,其一经出现就为珠玑巷天空增添了一道亮色。蒙志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的心声,还代表我们的许许多多人的心声,从此让我们真正找到自己的故乡。我们就不会再误入了唐代诗人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诗句里,去充满着深深的忧愁地追问“我的家乡在哪里呢?”也没有像李白明明知道自己与故乡贴得最靠近,却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反而还要偷偷躲藏在《客中作》中暗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客愁。我不知我的想象描述是否符合当时的现实,对得起已经成为古人的蒙志,但蒙志他心里沸腾的那份对祖居地的感情是必定存在的。
珠玑巷,就是这一条小巷,谁想到是当年千千万万人的逃亡之路。也就是这一条小巷才会把许许多多祖先逃亡和奋斗的经历拼凑起来,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历史记忆,于是,才有了172家姓氏的宗祠在珠玑巷手握成团、落地开花生辉,就像是珠玑巷把一个个的宗祠串联起一条思念的珍珠项链一样在串联起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也实实在在地给珠玑巷写满了乡愁。为此,让蕴含着“感情记忆”的珠玑巷开始承载起无数人的乡愁。现在珠玑巷虽没有了车水马龙的热闹,竟也再一次要走出了一条千千万万人要来走的寻根之路。谁还会说看不到回家的航标呢?谁还可以把故乡任性地甩掉呢?背离故乡的人也是会弄丢自己的,谁又会想要把自己弄丢呢?我对珠玑巷曾有过很多的遐想,但最让我感到更多豪迈激昂,和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也只是她的乡愁。因为没有乡愁,就无法了解到故乡从何而来。
珠玑巷,这条一直凭北民南迁的历史印证而被周知的古巷,如今已经成了人们寻根绕不开的目的地。作为珠玑巷后裔,要是连珠玑巷都不去过,怎么会说得过去呢,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