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海到尽头何为岸 山至高处谁为峰

更新时间:2016-11-16

中山市举办“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黄刚散文诗研讨会”

349567872734771400.jpg

388689699542946879.jpg

775972788316391462.jpg

11月6日,由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文学院、广东散文诗学会、中山市文联与中山市作协主办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黄刚散文诗研讨会暨朗诵会”在中山举行。叶延滨等30 多位诗歌评论家、作家对黄刚散文诗《山高谁为峰》、《阳光不锈》、《青海九歌》等进行了研讨。黄刚以孙中山为题材的长篇散文诗《山高谁为峰》的部分诗稿 2011 年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

黄刚在《山高谁为峰》的后记中说,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一个社会大转型的时候,创作孙中山重大题材作品是中山本土作家应有的良知与责任。在寂寞独行中写作,将自己的灵魂浸泡在历史的凄风苦雨和血火硝烟中,将历史 、现实与未来凝结在孙中山、辛亥百年的历史轴线,以群山、奇峰与人文背景的八个部分织成这幅“史诗性”长卷。

包括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叶延滨,《人民日报》高级编辑、著名作家刘虔,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广东文学院院长熊育群,中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方炳焯,一级作家、广东省作协创研部副主任周西篱,中山市文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冯福禄,一级作家、《作品》编辑郑小琼,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刘迪生、广东散文诗学会主席陈惠琼、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唐成茂,中山市文联副秘书长黎泳芳,以及李松璋、何霖、宋庆发、钟建平、马拉、刘建芳、杨官汉、于芝春等3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和中山市本土的作家、诗人与诗歌评论家参加了研讨会,600多名观众出席了黄刚散文诗朗诵会。       

以象写神,见微抒情,多面剪辑

叶延滨(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这个重要节点,诗人没有缺席,黄刚以他的散文诗为中国诗歌界争取了席位,我认为这是一次重要的研讨会。我代表中国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为广东省作协广东文学院、中山市文联和中山市作协在举办黄刚散文诗研讨会表示祝贺。

散文诗的创作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雄厚的传统。通过阅读黄刚的散文诗,至少可以让写诗的人从中感受到散文诗与诗的不同,以及散文诗这一艺术范式独特的魅力。

黄刚的长篇散文诗《山高谁为峰》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政治价值与社会价值都得到了应有的体现,中央领导的批示肯定与它所获得的各种奖励、荣誉可以充分说明。长篇散文诗《山高谁为峰》在艺术上有很大的突破,这主要在于黄刚选择了孙中山这一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主题,并且能够以散文诗这一文学体裁将其成功驾驭。一般的历史传记是从头到尾的叙述,黄刚这一散文诗则不断地深入历史并予剖析。他立足于孙中山这样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人物,用散点透视的方式将重点、精华重新发掘,给予放大并细致地展示,使一些曾被我们忽略的东西得以重新唤醒、张扬和凸显。让熟悉而又些陌生的历史人物变得清晰起来,重新回到读者之中,这是很成功的。当然,作品最后写中山现代建设的部分略显散淡。

系统阅读了黄刚的散文诗著作《山高谁为峰》与《阳光不锈》,整体来看,他的散文诗创作有三个特点:其一是以象写神,其二是见微抒情,其三是呈现出多画面的剪辑特点。

以象写神的大写意。黄刚散文诗精选集《阳光不锈》中的《父亲河》,将黄河以象写神,写出了豪放不拘、恣肆汪洋的气势与感觉。在这类大题材中,散文诗的体裁更能凸显大气。而诗歌本身固有的创作规范,则使这类题材受到拘束。黄刚以心中的激情冲破了诗歌的拘束,使散文诗突破了诗歌赋体的不足,其作用得以更加自由的发挥。黄刚常在散文诗中写宏大的题材和印象,内心有很多贯穿古今的激情,散文诗特有的形式支撑起了汪洋般的写作激情,很好地表达了这种大写意。

见微抒情的小特写。在宏大的写神写意中,黄刚的作品也不乏小特写。如《老船》里细致的描写像苏绣、湘绣一样,引入了绘画的写实与工笔手法,牵引出作者一丝一缕的细腻情感,以特写放大了事物的局部,形成了对诗歌的一种补充。黄刚以老船来写世事的变迁,写他对生活的感受。这些都在见微抒情中透射出精神。

多面剪辑的魅力。在黄刚的作品中,还能见到如电影剪辑一般的多组画面组合。如他的《美人殇》组章,《无字碑》、《马嵬坡》、《美人花》拼接成一幅幅美人画,展示出不同的女性美。这是散文诗文体的长处,可以多种笔法充分展现其魅力。一般认为,散文诗样式短小,大了就变成散文了。

但黄刚借鉴多面剪辑的电影手法,在一幅幅画面的巧妙衔接中,串连起自己的情感、思考、哲思,增加了作品的思想容量。

黄刚散文诗启示读者,散文诗确有与诗不同的发挥作用的领地,他的创作多样性与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展现出散文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沉思中醒悟,追寻中呐喊

刘虔(《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作家)

“诗,光有语言的美是不够的,还要有情感的美,更要有思想的美。最好的诗人应该有思想者的品位、哲人的素质。最好的诗篇应该有思想的厚度与力度。”《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刘虔用诗意的语言来评价黄刚,称他的作品就像黄土高坡上常年刮着的大风歌。他的诗篇很有一种内在的担当,一种以内在成分凝定灵魂淬火升华的力量,很有内敛之力,有一种或优美或崇高的澄明而纯粹的风采。

每一缕光芒,都同人的生存,同人心的善恶,同人性超乎世俗物欲的精神有关,都在指向人的价值高贵之所系:真理,使命,信念,责任,奉献,牺牲……这些人生日常的永恒主题。这对于当今社会因为过度追逐物质占有而精神迷失的狂热病的治疗来说,当是一种善良的警悟与引领。思想的罡风一扫平庸,摒弃了那些被物欲浸淫腐蚀的沉渣,而让精神的光芒蓬勃四射,辉映在心灵的每一个角落。黄刚的作品以他的沉思为支点,写出人的生命与生存的活力来,写出非同一般的心灵深处的跃动与血流的喧响,从而实现对人,对人生和人性诗化的警醒、追问与呐喊。

沉思让他的灵魂清醒,多情让他的沉思联想翩跹。他在《父亲河》看到的是其“混浊”的本色、复杂的性格结合,是“华夏的整体,整体的华夏”。他在《时间的重量》,想起鲁迅先生的硬骨头,揭示“艺术的重量从何而来”的秘密。而在更富冲动的思想的《潜流》里,他看到生命得以挥发、升华的泉源与动力。诗人他所表现的不仅是自我,而是比自我更高的存在(陈超语),为他的诗篇注入了生机蓬勃、大气雄迈的思想风格与美学品格。

黄刚的文笔多用近似赋体的方式,连缀排比的修辞手法,一任水银泻地,自由挥霍。他丰富的想象力,总能让笔底常有奇峰并凸立,风起云动,呈现出一种纷繁驳杂、枝叶森森的文学景象。在内容和题材的取舍上,他极力搜寻、充分利用、灵活分解、巧妙组合自己现有的丰厚的知识储存,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历史故事、神话典故,并都加以独具个性充满现代气息与现实意味的演绎,从而成为自己手中的文学魔方。

气魄宏大,眼界开阔,贯穿古今

丘树宏(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市政协主席)

对于黄刚,目前可以这样定位:他是中山散文诗写得最好的作家之一,他是中山报告文学写得最好的作家之一。的确,黄刚很有才,知识面广,写作的角度、表述方式与许多作家不同,有自己的特点。黄刚的长篇散文诗《山高谁为峰》属于大主题、大题材、正能量的作品,他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熊育群(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广东文学院院长)

黄刚是一位有担当、有责任的作家。这个研讨会早应该举办,我也期待了很久。以他目前的创作,影响力还可以更广泛一些。他的散文诗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气魄宏大,眼界开阔,纵横天下,贯穿古今;二是透出一股侠气、剑气;三是纵横捭阖,恣肆汪洋,激情澎湃。这在当下是比较缺少的,也是难能可贵。像他的散文诗精选集《阳光不锈》,这种写作是少有的、富有个性且特立独行的。其中的《日之旅》

让人想起夸父、想起神的孤独、想起生与死。还有《时间是剑》、《夜之眼》等写作对象都是大而空的抽象,很难写,用诗、散文都不容易写好。但散文诗这种形式成全了黄刚,关键是他将自我投射其中“以象写神”,表现了自我的情感、思想,在激情彭拜、大气磅礴中将“大我”与“小我”融为一体。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诗歌写作的其中一脉是一路向小而行,甚至小到自我、下半身,小到针尖。黄刚却坚持自己的大,特立独行,不为世俗所动。他的视角既非国家、也非集体视角。难能可贵的是,其创作的主体性视角与抒情是站在人类生存的角度,对宇宙时空、历史人文、自然山川、生命社会进行感觉、感受、感悟和兼容。这一深层的角度追问,正是他的散文诗的价值所在。诗是很自我的、很主观的,这是一道命题。我希望黄刚在将自我摆进作品方面继续深入,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加鲜活的感觉、感受与感悟。

长篇散文诗《山高谁为峰》体现了黄刚的责任、担当与才情,这一点非常难得。孙中山能得到全球华人的拥护,是因为他重要的意义。时至今天,孙中山也不完全是一个历史题材,而是一个现实命题。希望广东作家继续挖掘,将世纪伟人孙中山的灵魂与思想价值手写得更加充分。

周西篱(国家一级作家、广东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

黄刚的诗歌语言非常好,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学养。《阳光不锈》蕴含着哲学的底蕴,充满着对历史、自然、人类诗性的思考,文字灵动、凝练、富有张力。

作为一位成熟的诗人,黄刚的散文诗风格稳健深沉。他的突出特点是追求思想的深邃,诗歌气质具有很强的力量感。不仅《山高谁为峰》,包括其它作品,在取材、立意、意象、语言等方面,思考的深广与情绪的饱满浑然一体,彰显出突出的诗歌美学特征——力量感。诗歌创作不仅是精神深层思考的过程,也是感觉、感情积累的过程,当达到熔点的时候,就会自然进入化学反应的状态,如《日之旅》、《夜之眼》、《海之魂》、《父亲河》就是化学反应后产生的一曲曲自然忘我、生命孤独、地老天荒、宇宙宏阔的礼赞之歌。另外,《山高谁为峰》以孙中山为题材,这个题材被无数人写过,但能真正还原其精神、灵魂的不多。黄刚依托东方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从翠亨村的少年孙中山起笔,把历史环境与伟人精神融合一体,避免了空洞无物的歌颂。《山高谁为峰》写的是孙中山的历史,其实也是孙中山精神思想的传记。

刘迪生(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孙中山精神是宝贵的精神遗产,黄刚把散落的文化元素用雄壮的散文诗串起来,凝聚了孙中山的精神,让读者看到的是对和平的礼赞。

李松璋(著名散文诗作家)

写宏大的历史题材需要艺高人胆大,没有积累和胸怀很难做到。我们国家如今经济繁荣,各种文化活动也很多,但依然还是让人感到内心之处有一块荒芜之地。作为诗人,我们不能加入手持塑料鲜花装点江山的行列。黄刚的作品让人看到了作者的理想和抱负,他仿佛正在一片心灵的荒芜旷野上种下一棵一棵树。我们要用自己的热血种出崇高之树,呵护其成为生机勃勃的百年大树。

《作品》杂志编辑郑晓琼、广东散文诗学会主席陈惠琼、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唐成茂,国家二级作家何霖以及中山市的马拉、刘建芳、杨官汉、于芝春等多位作家,也对黄刚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中山市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