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行粤辽阔 > 视野

长征路 人民情 ——省作协组织会员作家深入南雄、乐昌采风

更新时间:2016-11-08

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会于10月28日至31日,组织全省16个地市的会员作家23人,在我会副秘书长、组联部主任郑毅带领下,深入韶关市南雄和乐昌两地,踏寻红色足迹,开展“深入生活、扎根生活”主题实践活动。活动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文联作协的大力支持。南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温春花,宣传部副部长肖兴麟,乐昌市副市长邓洪炜,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杨会标等亲切会见采风作家,并翔实地介绍了当地情况。

未命名3.png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4支从赣南、河南何家冲、川北、湘西出发的红色大军,在80年前的那个10月,最终汇聚在西北黄土高原,汇聚在抗日前线。他们的远征,从此有了一个让中华民族至今为之骄傲的名字:长征!山河为碑,历史为证。击退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战胜自然环境的严酷挑战,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80年前的那场伟大远征,创造了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坚定执着顽强进取的伟大史诗。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长征,为何能取得胜利?满怀朝圣的虔诚,采风作家们走进这里的山山水水,寻觅背后的红色密码。

未命名4.png

帽子峰地处粤赣边区,山深林茂。1935年,陈毅、项英、陈丕显率部从中央苏区突围后,转移到南雄北山活动,在此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并设立红军游击医院。如今的帽子峰已辟为森林公园,并在2015年挂牌成为广东省作家创作基地。极目所见,青翠苍郁,黄杏红枫,美不胜收!美景依旧,遥想当年,这里却是交通不便、缺医少药、物质匮乏的景象,红军将士远征的步伐何以为继?设立的红军游击医院何以为继?采风作家们陶醉在帽子峰如画美景的同时,也生出这样的疑问。当地人道出了其中原委。原来当地淳朴的乡民认定这是自己的队伍,踊跃参军,积极支军。红军虽然在山林深处,但是供应线早就延伸出了大山。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红军队伍始终植根于人民,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作家们却分明看到了红军指战员和村民们相互扶持、亲如一家的亲切画面,这是一支不可战胜的人民军队!

未命名5.png

作家们风尘仆仆抵达乐昌时,已然华灯初上,顾不上洗去一脸疲倦,马不停蹄赶往乐昌博物馆。博物馆展示了红军在乐昌进行革命斗争的珍贵历史资料。1934年11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从赣南经南雄、仁化到达乐昌龙王潭一带,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战斗。这只是长征途中一次寻常的战斗,激战独树镇、强渡乌江、浴血娄山关、飞夺泸定桥、鏖战腊子口,红军将士在二万五千里的远征中血战无数。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支撑着红军将士完成了人类史上的一次奇迹!作家们认真细致地观看图片文字,不时和解说员交流询问。大家认为,艰难苦难可以摧残肉体,疾病死亡可以夺走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撼动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1984年,美国记者、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亲走长征路后说:“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会使人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这或许是对长征的另一种解读。

未命名6.png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乐昌大源镇,作家们被新时期的长征精神所深深感动。参观乐昌峡水利枢纽工程后,大家来到大源镇。走下大巴车,作家们都敢不相信眼前这栋低矮的临时建筑就是大源镇政府所在地,旁边的板房居然就是当地的派出所!在局促而略显陈旧的会议室,大源镇镇长邓东梅、镇人大主席罗招良以及镇宣传委员、村民代表等和作家们热烈交流。在大源镇范围内,重点工程建设众多,仅仅武广客运专线、乐梅公路、乐昌峡水利枢纽工程、广乐高速这四大工程征用土地就高达8000多亩。大源镇群众无怨无悔,发扬“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积极配合工程进度,曾创造了一星期搬迁完毕的“大源速度”,使得各项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并顺利完工。时至今日,大源镇新区的建设虽然已在议事日程之中,但还未实际启动,群众们还是给以了最大程度的理解。这些全力支持国家建设的可亲可爱可敬的革命老区乡民,他们身上涌动的依然是当年“十八里送红军”的沸腾血液,这不是新时期长征精神的写照吗?

从历史到现实,采风的作家们也在思考。文学创作何尝不是一场艰难曲折的漫长远征?靠什么才能把路越走越宽,乃至达到豁亮的彼岸?唯有向红军将士学习,怀抱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依靠人民、扎根人民。在文学长征路上,以饱蘸浓浓人民情的笔触,创作经得起人民考验和时间洗礼的反映中国精神的佳作上品。

作家们还前往珠玑古巷、金鸡岭等地参观学习。作家们边采风边创作,涌现不少好作品。下面撷取一篇诗歌,以飨读者:

《长亭去处是珠玑》(李可君)

斑驳的墙皮

老屋、灰瓦

在金灿灿十月里

祖先从珠玑说起

墙角边、屋檐下

还有,每扇吱呀作响的大门

诉说百家姓

风当歌、雨当弦的传说

黑色的猫

跳过层叠的屋顶

我一身艳丽

吸吮远古朝暮的气息

岁月拼砌的街巷

泛着幽幽的光

今夕何夕

走过来环珮叮铛的姑娘

或是手持折扇、气宇不凡的公子

燃一柱经年的沉香

虔诚合十

来慰籍未曾散落的灵魂

巷口,一位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脸上,古榕的钩藤爬满了脸颊

千里万里翻卷的长河

长亭去处是珠玑……

                                                                                                               (组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