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广东省“十三五”文学发展规划
——(经省作协第八届主席团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更新时间:2016-10-26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根据《广东省“十三五”期间文化规划》,并结合广东文学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发展道路,树立文学自信,紧紧围绕“出精品佳作、出名家大家、出创新理论”目标,大力推动广东文学事业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我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学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创新为生命。把继承创新和交流借鉴统一起来,秉承岭南文化“敢为人先”特质,着力创新思想观念、创新文学形式、创新表现手法,提升作品感染力。创新文学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文学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媒体有机融合,增强发展活力,拓展文学空间,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文学界蔚然成风。坚持重心下移,面向基层,促进文学惠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自觉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建立经得起人民检验的文学评价标准。
三是坚持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担负起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重大使命,履行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的神圣职责。
2016至2020年期间,实施“广东文学攀登高峰”战略。擦亮“文学粤军”名号,造就几位具有全国影响的名家大家,形成有特色、有实力的作家群体,建设德才兼备、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学骨干队伍。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网络文学、影视文学、文学评论、文学翻译等全面繁荣,推出一批展现岭南文化魅力、反映改革开放成就、彰显广东社会文化发展程度的精品力作,产生几部具有全国影响的名作大作,摘取国家级重要文学奖项。建设与广东经济地位相称、与文化强省相符的文学强省。
(一)实施“文学创作金质工程”
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推出一批体现时代精神、代表广东改革开放形象、艺术震撼力强的精品佳作,构筑广东文学高峰。
1.实施“本土重大题材突破计划”。深挖广东作为岭南文化发祥地、近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先行地的题材“富矿”,重点规划广东历史文化题材、现代革命题材、改革开放题材三大题材创作。细化创作选题,策划“重大革命题材”“历史名人题材”“华侨题材”“民系文化题材”“文化遗产题材”“近现代先行者题材”“近现代工商业题材”“社会主义新农村题材”“新世纪少儿题材”等。特别是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创作推出一批以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为主调、以反映改革开放为时代主题、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标杆性现实文学精品。重点策划“改革先锋题材”“改革开放重大现实题材”“海上丝绸之路题材”“中国(广东)品牌题材”等四大本土重大现实题材文学作品。
2.设立霍英东文学基金扶持项目。引导作家聚焦南粤大地,扶持一批具有示范性、导向性、有影响力的、以广东改革开放为内容和体现广东语言特色的“粤味”文学作品,描绘改革前沿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展现岭南地区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重点组织好改革开放重大现实题材作品创作,讲好广东故事,大力催生改革开放题材“扛鼎之作”。制定精品扶持项目规划,形成“策划一批、创作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
3.推出文学导师制度。实行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导师制和全省青年作家导师制。选择全国名家与名刊名编为导师,以结对方式对100名具有潜力的青年作家骨干进行文学创作指导。
4.打造文学精品展示平台。以内容为王、提升稿酬重点加强《作品》《花城》等文学名刊建设,关注高扬时代精神、密切关注现实、富有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促进文学发表阵地发展。擦亮“文学?现场”文学活动品牌,巩固作家作品交流展示平台。建好广东作家网,拓展文学数字出版、电子阅读、在线阅读,为作品传播提供新渠道。
5.实施“作家扎根计划”。通过建立作家深入生活联系点、联系户、主题采风、到基层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 积极探索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有效途径。通过资助、奖励、补贴等方式为作家采风创作、挂职锻炼、定点生活提供必要条件。把作家下基层、深入生活作为业务考核、职称评定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6.推出《广东文学精品》丛书。以体现中国风骨、突显岭南风格、引领世界风尚为特色,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标准,以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为要求,出版系列丛书,每年推出5部重点作品,形成集群效应。
(二)实施“文学评论金鼎工程”
加强和改进文学评论工作,培养一支思想水平高、专业能力强、文学影响广的“粤派”评论家队伍,在全国文学评论领域发出广东强音。
7.构建“粤派批评”新体系。以改革前沿阵地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契合广东的文学地理特质,重视岭南文脉传承,坚持国际眼光和本土意识相融、前瞻视野与务实批评结合,树立广东批评立场、批评观念,大力构建视野宏观、学风严谨、尺度得体、见解睿智、善于从多维多向视角观照文学问题的“粤派批评”,加强批评的理论性、学理性和体系完善,突出批评的指导性、实践性、日常性。集结在粤批评家和广东籍批评家力量,提升“粤派批评”话语权,推动广东文学评论走在全国前列。
8.建立“签约文学评论家”制度。围绕广东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艺思潮、文学发展态势确定评论选题、研究任务,进行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的评论、推介,形成评论与创作良性互动的局面。建立广东文学作品资料库,针对广东文学整体研究,推出广东文学年度发展报告,并把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专著、专题宣传等形式出版推介。定期策划签约评论家与作家面对面开展专题对话,出版年度选本,并通过新媒体发布传播。
9.推出“高校评论计划”。利用广东高校资源优势,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推动设立广东文学研究项目、课题、课程,建设一支有深厚理论功底和专业思维的文学评论队伍。坚持实事求是、健康说理,动态追踪广东文学创作成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灵活采取作家作品研讨会、点评会、鉴赏会等方式,发挥专家评价、理论研究、规划发展的智囊作用。创建“广东文学评论高校基地“。
(三)实施“网络文学金盘工程”
打造“网络文学粤军”队伍,做好网络文学“大数据”“大硬盘”规模质量兼具的大文章,抢占网络文学阵地制高点,探索“文学+”发展新模式。
10.创办《网络文学评论》杂志。在国内率先推出网络文学评论杂志,打造一流网络文学学术期刊。建立网络文学审美标准和评价体系,跟踪网络文学、网络文艺动态、热点,深入研究网络文学创作经验和规律,开展多方位、多角度艺术鉴赏和学术争鸣,客观探讨网络文学前进方向。
11.实行网络文学院签约制度。发挥广东网络文学院优势,探索扶持、管理网络作家的长效机制,抓好网络文学创作和网络文学批评两支队伍建设。实行网络作家签约制度,每届以3年为期限,抓好网络文学重点创作题材。
12.创办中国网络文学创作(广东)基地。加强创作基地的硬件和软件建设,积极打造立足广东、面向全国的网络文学活动平台。不定期组织研讨会、培训班、采风、沙龙、签售会等活动,为省内外网络作家创作、采风、出版、改编和宣传提供便利,促进全国网络文学界合作共赢。
13.建立健全网络文学战略联盟。加快文学与科技、与互联网、与文化创意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巩固、发展与起点中文网、创世中文网、潇湘书院、红袖添香、云起书院、阿里巴巴文学、蔷薇书院、小说阅读网、天涯文学、3G书城、掌阅阅读等全国知名文学网站的战略合作关系,定期开展网络文学培训,举办优秀网络作家作品研讨会,组织采风、笔会和创作交流活动,推荐网络作者加入广东网络作家协会。运用新载体促进优秀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开发文学IP、延伸产业链条,维护网络作家合法权益。
14.推出广东网络文学排行榜。排行榜分设精品榜和新书榜,每季度发布一次,年终各评选出十部代表性作品。评选采用网站推荐、专家评审和网友投票相结合方式。重点关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向上向善向美总基调、为社会提供正能量的优质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旗帜鲜明反对“三俗”。上榜作品应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兼具鲜明的网络特质。重点鼓励积极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吸引有实力有锐气的网络作家热情关注当下生活,尝试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为时代放歌、为人民立言。
(四)实施“文学粤军金塔工程”
建设科学合理的文学人才梯队,造就一批领军人物,壮大文学骨干力量,夯实基层作家队伍,扩大文学后备军覆盖面。
15.实行“文学名家造就计划”。把培养领军人物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争取广东文学优势门类分别造就2名以上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学大家名家,使取得成就的作家有荣誉、有地位、受尊重。创建一批文学名家工作室,鼓励大家名家发挥传、帮、带作用。
16.实行“文学英才开发计划”。积极探索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和渠道,关注、发现具有悟性灵气又有使命担当的文学新锐,重点培养青年文学骨干100名,打造具有时代精神、富有创造性、具备优秀文学品格的广东青年作家群体。用全新的理念、途径、政策和方法,加强与新的文学类型、新的文学群体的联系,从中发现和培养文学拔尖人才。创造机会锻炼文学骨干人才,加快培养文学对外交流人才、文学新媒体新技术人才、文学经营管理人才,实现高层次文学人才数量稳步增长,形成引领文学事业发展的高端人才方阵。
17.实行“文学塔基培育计划”。发挥好广东文学讲习所教学资源优势和省作协各专业委员会专业优势,提升文学培训教育水平,积极培养本土文学新人、基层业余作者。建好深圳、东莞两地劳动者文学创作基地,加强来粤、在粤、驻粤作家的联系和服务。承办小学生诗歌节,使之成为华语地区最具影响的儿童诗歌教育和培训活动。统筹省作协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校园文学创作委员会、省小作家协会工作,积极开展“文学进校园”活动,在省内中小学校创建200个文学基地,培植校园文学新苗。联合网站、网络平台推介儿童文学作品,举办青少年网络培训班、青少年网络文学创作大赛。
18.实行“引进人才计划”。落实《广东省引进思想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试行办法》等政策,适时物色、引进具有突出的业务素质、能力水平和工作业绩、在全国有影响的中青年优秀作家。坚持引进和外聘相结合,引进或外聘人才可申报宣传思想文化人才专项资金资助并享受相关待遇。
19.建立作家动态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文学工作信息化数据管理平台,开发会员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和服务移动端,全面实现省作协会员信息数字化动态化管理,不断充实完善会员作家信息档案。准确掌握全体会员创作现状、流动状况,做好文学成果动态研究,加强作家动态跟踪服务,提高文学工作协同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
(五)实施“文学传播金桥工程”
推动广东文学“走出去”,成为文学对外交流的桥头堡,充分发挥文学在增强地区文化软实力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20.建设广东文学馆。落实《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项目建设任务,将广东文学馆建设成为集收藏、展览、研究、教育、阅读、交流、创意活动于一体的文学殿堂,打造成为我省重要的文学创作研究基地、文学培训教育基地、文学国民阅读基地、文学融合创意基地,增强我省文学的对外影响力。
21.拓展粤港澳台、东南亚华文文学交流。依托广东地缘优势,密切与港澳台文学界联系,探索建立与港澳台及东南亚国家(地区)文学机构的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加强作家互访,组织作品研讨,推动文学事业共同繁荣进步。配合“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参访文学机构、举办座谈会、笔会、联谊活动等,拓展与东南亚华文作家交流合作。
22.实行“对外翻译计划”。开拓与外国主流作家的联系渠道,加强同高水平的国外汉学家互动,加强与国内外文学机构、单位、团体的交流与协作,做好文学翻译人才的组织联络工作,加大对广东作家作品译介力度,使更多的广东文学作品进入国际出版市场。
23.办好国际笔会广州中心。策划文学主题、课题,定期开展笔会、采风、学术研究、座谈对话等活动。积极参与世界华文文学信息流通和华文作家交流,巩固和扩大与海外华文作家的合作,培养国际社会的“广东情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提高对文学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作协组织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学事业建设强大发展合力。参照《中国作协改革方案》,推进我省作协改革。加快转变作协工作职能,围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形成鲜明的发展导向、工作导向和考核导向,明确任务实施的分级责任和时间表、路线图。加强文学创作宏观研究指导,提高重大主题、重大题材创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打破体制壁垒,延伸联系手臂,扩大工作覆盖面,鼓励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观念之间的切磋借鉴,激励个性化创造和原创性探索。加强文学网站、微博、微信等宣传平台建设,提升文学对外宣传工作水平。
(二)加大经费扶持
争取扩大公共财政对文学工作的投入规模,推动建立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财力相匹配、与文化强省建设需求相对应的文学投入机制。用好用足国家、省关于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落实好广东文艺精品扶持、重点文学选题扶持、定点生活采风活动资金。管理好“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广东省特支计划”“十百千工程”培养经费。规范“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广东有为文学奖”“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广东省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评选,加大奖励力度。修订《广东作家全国名报名刊发稿奖励方法》,提升稿酬奖励幅度。重奖获得国际、国家级权威文学奖项的作家作品,发挥优秀文学作品、文学人才的示范、导向作用。促进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社会捐赠管理制度,汇聚各类社会主体的资源和力量,共同参与文学工作。尝试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学建设,鼓励社会力量设立公益性文学基金,逐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经费保障体系。
(三)推进机制改革
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学发展规律和人民团体职能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拓展作协工作服务面。推动文学作品与网络游戏、动漫制作、广播影视、文化演艺、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推出文学创新成果。探索建立重点文学项目创作生产签约制度、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以效能为导向,加强对重大文学项目资金使用、实施效果、服务效能等方面的监督和评估。整合利用现有机构编制,推进广东文学院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文学人才进出渠道。改革作家签约制度,量化创作完成考核,根据创作实绩进行年度创作奖评比,实行退出机制。着眼于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扎实推进作协所属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坚持用先进技术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积极推动传统文学刊物的现代化转型,推动新兴文学业态的快速发展。创新文学惠民工作方式,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学公益活动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