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行粤辽阔 > 行思录

孟婆:客家文化博物馆之旅

更新时间:2016-09-28 作者:孟婆

千古岁月,悠悠而过,最后能留住的不过是那一抹赤子之心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可以是漫无目的的休闲之旅,也可以是有意的文化之旅,而我始终认为,一座城市的博物馆,是这座城市文化的核心,它承载着这座城市过往的历史,记忆,情感,以及命运。

看一个地方,首先看当地的文化,看文化,去当地的文化博物馆,博物馆里有文化信息,也有历史信息,更有艺术信息,从多个角度诠释这座城市,在初步了解博物馆之后,即便是休闲之旅,每到一个旅游景点,当你知道那些景点背后的典故,即使是平平无奇的景致都会变得独特起来。

梅州的客家文化博物馆,便是这样一座博物馆,很全面地展示了梅州的文化、历史等。

博物馆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客从何来,简洁阐述客家文化的由来。从古至今,客家人经历过五次大迁徙,第一次是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第二次是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这也是当今客家人聚集较多的地方,广东梅州,又称为“世界客都”,是客家文化的代表领域。

随后的三次迁徙,也都与战乱相关:第三次迁徙是因为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在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第五次受广东西路械斗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影响,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和海南岛等地。 

五次迁徙,都为了躲避战乱,战火纷飞的年代,无论帝王是谁,兴旺成败,苦的都是老百姓,因此,老百姓们专挑偏僻的地方居住;为了能够及时发现敌情,抵御外敌,客家人围拢而居,因此形成了围屋,围屋,也是客家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围屋让客家人在战斗时可以迅速对外,又因为群居关系,平时生活较为团结,我想,这大概也是客家人相较而言,更为团结的原因之一,由此也发展出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自1971年至今,逐渐发展成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华人盛会之一,其规模、影响力、效应都是世界级的活动。

提到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就不能不提到客家文化中另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客家人重视族谱,在梅州客家文化博物馆里,有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珍贵的族谱,导游解释说,古往今来的客家人都很重视族谱,他们迁徙到哪里,族谱就带到哪里。族谱记载着一个家族数的发展,为家族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这是他们的历史,他们的“根”,这种重视历史的基因深深根植于他们的血液里。近年来,文化寻根成了一种全球化的趋势。而中国人向来就有“寻根文化”,客家人的族谱,和他们骨子里的“重视族谱”,也给后人研究当时的历史活动,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具有研究价值的事物。

当初的客家人聚集在两广一带,不问世事,逃避战乱,但因为环境偏远恶劣,需要开荒耕种,我想这也是千百年来客家人勤劳简朴、善于开拓进取,能吃苦,而且具有冒险精神的原因。

据一段资料显示,“梅属客家地区很早就有人到海外谋生。最早有文字可查的可追溯到南宋末年,到19世纪,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南洋各地的开发,大批客家人开始到南洋谋生。到20世纪上半叶梅州地区侨乡社会形成。客家人出洋最重要的是因生计艰难所逼。”那些下南洋的客家人,后来在海外生根发芽,也将客家人的文化散播到了世界各地,如今,都说“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可见客家人文化的强大:生生不息,只要一点种子,便能根植于任何一片大陆。

与此同时,另一个让我意外的是,在梅州的博物馆里,听说古时开始很多客家妇女都不缠脚,因为要下地耕种,又因为客家妇女的独立能干,所以客家妇女的爱情观也相对健康,她们勤劳能干,因而出嫁成家,并不贪图钱财。大概也正因为如此,受到了客家男人的尊重,在博物馆里挂着一幅客家地区常见谚语,其中一句“惧内家豪婆,欺妻一世贫”的观念,不知打了多少那些所谓受过传统儒家教育,认为女人不得上桌吃饭等地区男人的脸。

除此之外,还有“不懂装懂,永世饭桶”、“秀才唔怕衣衫破,就怕肚里么点货”等谚语,充分表现了客家人朴实的生存智慧。

由于客家人的勤劳能干,在小农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客家人满足了温饱,便崇文重教,清朝末期,革命的先烈就有很多来源于两广地区的客家人,大概也正因为他们接受到优秀的教育,他们的民主意识超前,两广地区尤其广东省,一直是革命的前沿。在清朝末期,以黄遵宪为代表,这位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的梅州人,曾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他在日本旅居多年,深刻了解日本当地的民俗文化,写出了《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他一直为中日友好而努力,后来日本吞并琉球,他敏感地意识到“琉球如亡,不出数年,闽海先受其祸。”,由他主笔的十万余字文件,分析日本国情,指出应对之策,可惜,昏庸无能的清政府并没有采取他的意见,最终导致琉球成为日本侵略政策下的牺牲品。

除此之外,黄遵宪卓越的外交才能,体现在多个方面:帮助美国的华人应对美国不公平的排华政策,在新加坡,英国等地,他结交不少外国友人,以致于当他参加维新变法、百日维新失败之后,清政府派兵抓他,就连英国,日本等国都向清政府施加外交压力,迫使清政府不得不放人。

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向清政府声言:“如中国政府欲将黄遵宪不问其所得何罪,必治以死,则我国必出力救援,以免其不测之祸。”日本驻华公使也向清政府提出交涉,声言查办黄遵宪,“有伤两国交谊”。

除了卓越的外交才能,黄遵宪也被称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最早倡导者,“我手写我口”便是他提出来的,而他的诗“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描绘了那个时代,就连日本人都赞他“裁云缝月之高手”。

在文化博物馆旁边,就有黄遵宪的故居“人境庐”,大致了解黄遵宪其人,以及他在历史上的卓越表现,瞻仰他的故居时,心潮澎湃,一个半世纪以前,在这里,就诞生了一位具有世界格局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是最早意识到民主才能富强的人,然而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仍然有许多顽劣不堪的人不懂“民主”的价值所在。

除了黄遵宪之外,梅州客家人还诞生了无数的优秀人物,在博物馆里,有一面墙壁,其中的每一个人物,详细了解,都会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史书。我想,这与客家人崇文重教密不可分,在民国时期,仅仅只是梅县地区,就有23间普通中学,4间高级中学!

除此之外,在千百年来的生活中,老百姓还发展出了足以自娱自乐的文化,比如山歌,木偶戏,手工艺……

而到了近代,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人们享受着现代生活便利之余,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也渐渐消失,比如以前的客家人擅长山歌,精巧的木偶戏,幸而,手工艺品因为存在商业价值,得以流传下来。

一同消失的还有很多,比如,围龙屋也渐渐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将来的某一天,大概也会彻底成为时间长河中消失的尘埃……

生活条件提高了,交通、经济等进步了,运输建筑物的材料更方便,现代化的建筑物居住更舒适,愿意居住在围龙屋的梅州年轻的客家人渐渐减少,新建的房屋也不再是围龙屋,这种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建筑物消失,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吧,如若有机会,一定要去现存的围龙屋亲眼看一看,将来,这些围龙屋大概就会被拍成照片,在博物馆里用以展示。

一个客家文化博物馆,便是一部几千年来客家文化的浓缩史,也是中国人历史的一部分,承载了客家人无法抹去的记忆和感情。而我们了解历史的足迹,了解我们从何而来,才知道我们终将去向何地。

当历史的尘埃散尽,时间如逝,千古悠悠岁月,最后,能够留在人们心中的,唯有如黄遵宪这般为民族、为人民发自内心奉献的赤子之心,唯有她的文化(诗歌,山歌,木偶戏等活动),唯有确实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生活愉悦的,才会被老百姓所真正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