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台静农全集》订补
更新时间:2016-09-20 作者:柳冬妩
去年底,黄乔生先生主编出版了《台静农全集》,共11卷13册,近200万字,是国内首次以全集形式出版台静农作品,涵盖台静农的文学创作、学术研究、文献整理等诸方面,同时收入台静农往来书信,编辑了台静农年谱,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完整、全面的台静农。《台静农全集》代表台静农文献学研究的最高成就,将会成为台静农研究的最主要、最权威的引文来源。因此,即以现在的《台静农全集》为基准,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搜集、研判,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讹误和待考问题进行订正与补充,解决一处是一处,从而使全集尽可能地更趋完善,也就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一、台静农入读明强小学的时间考略
1925年,韦素园、台静农、韦丛芜、李霁野在张目寒的引荐下,先后认识了鲁迅,与鲁迅、曹靖华等组成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团体“未名社”。前四人与张目寒同为安徽霍邱县叶家集人,是明强小学的同班同学。对于他们的入学时间,不同的文献资料有不同的记载。《台静农全集 台静农年谱简编》记载台静农“一九一四年(民国三年) 十三岁 春,入本镇上明强小学甲班肄业。”①在对韦素园、台静农、韦丛芜、李霁野的有关著述中,甚至在李霁野自己的著述中,明强小学的开办时间一直模糊不清,比较混乱,大致出现了以下几种表述:
一是 1914年春,如《台静农全集 台静农年谱简编》记载的时间。韦顺在《远志宏才厄短年——韦素园传略》中有同样的时间记载,谓“以孟述思、台介人、董琢堂、韦凤章、陈伯咸、朱蕴如、管坦安为代表,在叶集办一所小学,校址选在火神庙。……一九一四年初春,韦素园、韦丛芜、台静农、李霁野、安少轩、安仲谋、李仲勋、张目寒、陈世铎、陈东木等都进了学堂。”②李霁野在《我的童年》中写道:“在辛亥革命前,叶家集只有两家私塾,学生不过十来个人。……大概在1914年,明强小学才成立,读私塾的人才转入了第一班,其中有韦素园、张目寒、台静农、韦丛芜和我。”③ 李霁野的回忆有点误差,在这篇文章里对明强小学的开办时间表述得不是太清晰,明强小学于1914年还处于筹备成立阶段,正式开学是1915年2月。李霁野在《未名社几个安徽成员》中的时间表述则较为准确:“未名社几个安徽成员在我的故乡安徽霍邱叶集,原来只有一二家私塾,直到1915年,才办了明强小学。韦素园、张目寒、台静农、韦丛芜和我,都是第一班的学生。”④李霁野在这篇文章里,将明强小学的开办时间明确为“1915年”。
二是1914年秋,如《韦丛芜选集》所附的《韦丛芜生平》记载,“1914年秋,叶家集办起起了明强小学,他转入明强小学高级班读书”。 ⑤吴腾凤1982年撰写的《韦素园年表》记载,“1914年(民国三年) 13岁 秋,转入叶家集明强小学高级班读书,同班生中有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等。”⑥
三是1914年,如《李霁野文集》所附的《生平简表》指李霁野“1914年 入叶集明强小学读书。同班同学有韦素园、台静农、韦丛芜、张目寒等。”⑦《安徽省志 人物志 》 记载“韦素园自幼聪明,8岁人私塾,11岁与四弟韦丛芜进霍邱县立小学读书,民国3年(1914年)转入叶家集明强小学高级班读书,同班有台静农、李霁野等。”⑧
四是1915年,如李霁野《未名社几个安徽成员》所叙述的时间,“直到1915年,才办了明强小学”。《安徽文史资料 第36辑 往事漫录 》所载韦顺的《韦素园生平》,出现了与他在《远志宏才厄短年》中不同的时间表述:“当时中国各地风起云涌兴办学堂。叶集也出现了革新派,以孟述思、台介人、董琢堂、韦凤章、陈伯咸、朱蕴如、管坦安为代表,在叶集创办明强小学。1915年,韦素园、韦丛芜、台静农、李霁野,张自寒等都进了这所学校……”⑨
就现存的文献来看,关于明强小学的开办时间,民国十七年(1928)《霍邱县志》是最早做出记载,也是最准确的,只是一直没有纳入研究者的视野。该志附有民国十六年(1927)教育局关于全县小学情况的调查表,民国十六年(1927),明强小学改为“叶家集区立高级小学校”,“开办年月备注”一栏里,填写的日期是“四年二月”。另外,民国十七年(1928)《霍邱县志》还对明强小学做了专门介绍:“明强小学校在叶家集,民国四年邑人江镜人、台介人、叶兰谷、台寿民、管更愚等创立。”该志还记载,民国十五年(1926),明强小学的主要创立者江镜人开始担任霍邱县教育局局长,另一位创立者管璜(管更愚)则任县教育局督学,全县小学情况调查表就是由他们负责组织调查册报的。
考证明强小学的创立及创立时间,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孟振先。孟振先(1861—1916),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副举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举孝廉方正。据民国《霍邱县志》记载,民国二年(1913年),孟振先任霍邱县地方财政局局长。之后,他辞官回乡,创办蚕桑学校。他亲赴湖州购买桑苗数万株,借叶家集火神庙为校舍,附近30亩农田为园地,招生70人,教习蚕桑养植技术。民国十七年《霍邱县志》记载:“孟振先,宣统元年举孝廉方正,朝考一等分发江苏知县。”“孟振先,字述思,甫胜衣就傅,即深自淬厉,于书无所不读,弱冠食饩于庠,键户古寺中,习举业三年,足未尝履城市,应乡试房荐者八,甲午中式副举人,教授养亲,以定省故,不远出乡曲,而从游者日益众,酒酣耳热,举古今可喜可愕事,时出一语,满座绝倒。宣统元年,举孝廉方正,朝考以知县用,旋告归。赴湖州购桑苗千万株,延精饲蚕者归,假里中三圣宫作为教舍。逾二年而蚕桑学校成立,振先首创功焉。年五十六卒。李灼华为之传。”晚清进士李灼华为孟振先作传。孟振先在叶集开办蚕桑学校,李霁野的回忆文章中多有提及,他在《自传》中写道:“辛亥革命之后,私塾要改变了。最初有人创办蚕桑学校,似乎也种了些桑树,但是入学的人寥寥,失败了。接着创办了明强小学,我就从私塾转去学习,塾师也去作国文教师,为我们讲《孟子》,他把书逐句翻成白话,有声有色,引人人胜……现在他的声音容貌还历历如在眼前。”⑩ 李霁野在《我的童年》中回忆道:“革命后创办了小学,起始是蚕桑学校性质,我记得仿佛还种了些桑树,学生寥寥无几,创办人是个孟姓的地主。”○11 蚕桑学校开办一段时间后,于1914年停办,转办明强小学,经过一段时间筹备后,于1915年2月招生入学,正式创办。1916年,在明强小学创办的第二年,孟振先便去世了。○12对此,李霁野一直印象深刻,他在《我的童年》中回忆道:“关于明强小学,在我的记忆中还留下印象的有两件婚丧大事。创办蚕桑学校的那位孟姓地主在明强小学创建后不久去世了。他家里大摆丧宴,约明强的学生去。去前我们就听说准备的是鱼翅席,十分名贵。我们那时都很小,一听这样局面都有点怯场,但不得不随着带队的老师前去。”○13李霁野在此处对于明强小学的创建时间与孟振先去世时间的回忆,比较准确。
综上所述,明强小学的创办时间、李霁野与台静农等人的入学时间,应该采纳民国《霍邱县志》的时间记载:“四年二月”(1915年2月)。
二、《答林逸来书问以战后计者》一诗中的“林逸”考略
台静农曾作《答林逸来书问以战后计者》:“风波如此欲安归,穷鸟投林敢择栖。久矣磨砻英气尽,只将白眼看鲸鲵。”此诗收入《台静农全集 白沙草 龙坡草》时,编者对“林逸”加了一个小注:“王观泉见告:‘林逸为楼适夷之别名,亦叫林逸夫。’存此待考。”○14现代作家楼适夷(1905-2001)曾用笔名林逸夫,但一般不会称呼名字的前两个字,且目前无法查到两位作家有生活交集的资料。笔者通过对历史史料的梳理,认为台静农诗题中“林逸”应为“台林逸”,也就是明强小学的创立者之一台寿民。
霍邱台氏族谱记载,台林逸(1887— 1951)与台静农是同族本家,本名台大枝,册名寿名(民、铭),号林逸,虽然其年龄比台静农大十五岁,但从辈分上看,属台静农的孙辈。台林逸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第1期毕业,辛亥革命时曾参加山西河东起义,与山西辛亥元老李歧山(李健吾之父)、温寿泉等指挥攻取河津、运城等地。民国十七年《霍邱县志》记载:“台寿民,保定军官学堂毕业,陆军少将,山西督军署参谋长。”1946年,授中将军衔。抗日战争期间,台林逸在重庆担任山西省驻渝办事处的主任,而台静农举家迁四川,任职国立编译馆和白沙女子师范学院。对此,台林逸在《五修族谱序》中也有所交待。霍邱台氏曾七修族谱,1944年,台林逸作《五修族谱序》,序中多次提及台静农,台静农、台佛岑(台静农父亲)、台介人与台林逸等人为主要修谱者,台静农还草拟了族谱纲目。1945年秋冬,台静农作《答林逸来书问以战后计者》,从诗歌的内容看,比较符合双方的身份特征和相互关系。
台林逸还曾做过明强小学的校长。李霁野在《未名社始末记》中写道:“林逸在一九一五年辞去官职之后,就在家乡叶集作小学校长,因为无法维持人口逐渐增多的家庭生活,才于一九二五年又到山西去再就官职。”○15郭汾阳的《台寿铭与“未名社”》显然沿用了这种说法:“1915年,台寿铭辞职返乡,在叶集当小学校长。1925年,台再赴山西就职……”○16 但李霁野在《流落安庆一年琐记》中交待的时间略有不同:“当时家乡小学校长是台林逸先生,他辞去在山西担任的相当高的官职,从1918年起就回乡任这个职务。他在选聘小学教师时。细心征求我们的意见。态度谦虚诚恳,我对他有很好的印象。”○17 1918年台静农等人从明强小学毕业,台林逸刚好在那一年任校长。李霁野晚年的回忆文章,对台林逸出任明强小学的时间,记述得不是太准确,有点混乱,但台林逸做过明强小学校长的史实是确凿无疑的。李霁野在《我的童年》中回忆:“后来一位在山西做过高官的人台林逸,厌恶政治黑暗,宁愿放弃高薪,回乡任小学校长。他为人耿直,很爱打抱不平……”○18李霁野在致李德中的信中也提及台林逸做过他们的小学校长:“我想叶集并不是没有老虎的,明强校长台介仁(人),其子一谷烈士,后任校长台林逸,我的塾师以后到小学任教的董卓堂……”○19在台介人之后,台林逸曾担任明强小学校长,台静农等人与他是师生关系。
对于未名社的成立,台林逸也是非常关键的人物。在未名社成立初期,为了筹措印刷经费,台静农、李霁野、韦素园、韦丛芜等人向台林逸借了二百元。李霁野的《未名社成立始末》一文中叙述过这件事:“我们当晚也就决定先筹起能出四次半月刊和一本书籍的资本,估计约需六百元。我、素园、丛芜、静农从台林逸先生的工资中借了二百元,台先生声明此款不再收回,如果将来叶集开办女学,可将此款捐给他们,但是叶集未办女学,此二百元也就没有再提取出来。”○201925年,台林逸任阎锡山的参谋主任。李霁野在他的好几篇散文里都对台林逸念念不忘,如在《未名社始末记》中写道:“台林逸先生从贫困中回到山西不久。也为我们筹了二百元,使未名社得以成立。”○21 1928年,李霁野曾去过太原,“为找同乡前辈台林逸设法营救一个在南宫被捕的小学同学。这位同乡当时是阎锡山的参谋长”。 ○221925年,台静农曾去太原,极有可能是去找台林逸借钱。霍邱诗人管笠1925年工作在北京,与台静农过从甚密。他在《送台静农赴太原》一诗中写道:
与君相聚久,别我太原行。
暑雨怨咨意,山河表里情。
文如枚叔贵,气自董生横。
多少英雄感,驱车过井陉。
从“暑雨怨咨意”一句,可以判断台静农去太原的时间应该是夏天,正好是“未名四杰”向台林逸借钱的时间。李霁野在《鲁迅与未名社二三事》中写道:“1925年夏晚,静农、素园同我去拜望先生,谈话中他说现在的书局如北新,不肯印行青年的译作,尤其不愿印诗和剧本,因为没有销路。他说想同青年们合办一个小出版社,自己可以筹四百五十元印费,先印自己的一本书,收回成本,自己先不支版税,用来印青年人的译作。我们表示赞成,并说我们三人和丛芜,可以向一位同乡(台林逸,当时在山西工作)借二百元,素园说可以约曹靖华,筹五十元不成问题。未名社就这样诞生了。”○23李霁野在《未名社始末记》中也回忆是一个夏夜,鲁迅在谈天时建议成立未名社:“1925年夏末一天晚上,静农同我访鲁迅先生谈天。先生谈到一般书店不肯印行青年人的译作。特别不愿印剧本和诗歌,因为不容易销售。先生对此很不满,但也没有什么办法,因此建议我们试办一个出版社,只印自己的译作。他可以筹点印费,先印他的一本译稿,以便能收回钱来印我们的书,稿子他可以审阅编辑。这是出乎我们意外的慷慨倡议,我们当然赞成,表示愿意承担出版事务工作。我们自己是拿不出印费的,但不愿让先生独力负担。便由静农和我写信给当时在山西任官职的台林逸先生商量。他很快给我们寄来二百元,作为我们四个人筹的印费。”○24李霁野在《忆素园》的散文里写道:“1925年夏季的一天晚上。素园、静农和我在鲁迅先生那里谈天……第二天我们就给台林逸先生写信借钱,他是总愿随时帮助我们的人。我在这里怀着感谢的敬意提到他的名字,没有他,我们的计划不能实现。钱一凑齐,我们就将《出了象牙之塔》付印,于9月间出版;1926年1月我们出版了《莽原》半月刊。”○25
台静农去太原的时间,应该在1925年7月20日至8月30之间。鲁迅1925年8月23日致台静农的信中曾问:“兄不知何时回北京?”○26鲁迅的书信,表明台静农这段时间确实离开了北京。7月13夜,台静农与李霁野同访鲁迅,酝酿组织出版社。7月19日晚,台静农再访鲁迅。8月30日,与鲁迅、韦素园、曹靖华、李霁野、韦丛芜等组成文学团体“未名社”,夜里与李霁野、韦素园、韦丛芜、赵赤坪等同访鲁迅。综合以上分析,台静农确实在这段时间去了太原,目的是找台林逸借钱,开办未名社。
台静农去太原借钱一事,在《台静农年谱简编》以及其他回忆文章中均没有记载,管笠的诗歌为我们留下了记录。管笠在诗中用典,表达了他对台静农才华的欣赏之情。西汉辞赋家枚乘,字叔,故叫“枚叔”,刘勰称“古诗佳丽,或称枚叔”(《文心雕龙?明诗》)。董生是指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文如枚叔贵,气自董生横。”管笠在这里用枚乘与董仲舒来类比台静农。管笠的诗集《雪庐诗草》之《燕京集》还收入了另外一首写给台静农的诗《赠台静农》:
长安一见心相许,往复情如万顷波。
今日读君诗竟好,淮南佳气属君多。
此诗也写于1925年,“淮南佳气属君多”一句,形容台静农这一段时间的生活与创作非常贴切。1922年9月,台静农考取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旁听生资格。民国十七年《霍邱县志》对“未名四杰”的毕业院校均作了记载,韦崇文(韦素园)北京俄文学校毕业,韦崇武(韦丛芜)、李继业(李霁野)北京燕京大学毕业,台静农国立北京大学毕业。北京大学毕业生中还有四位霍邱同乡,其中一位是管笠的族侄管传桢。台静农于1924年暑假回家,1925年春节过后,由故乡回到北京。在半年时间里,台静农在家乡搜集了大量民间歌谣。1925年4月5日,台静农将所辑歌谣编为《淮南民歌第一辑》,在北大《歌谣》周刊第八十五期上开始连载,其后续登四期,共收113首。从管笠写给台静农的赠诗内容看,他对台静农的创作与采集淮南民歌的情况都非常了解。管笠送台静农去太原找台林逸借钱,可见台静农与管笠、台林逸的关系都非同一般。
注释:
①《台静农全集 台静农年谱简编》,第1页,海燕出版社2015年版。
②《韦素园选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页。
③④《李霁野文集》 第2卷,448页,256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⑤《韦丛芜选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583页。
⑥《韦素园年表》,第27页,安徽省滁县地区文联吴腾凰编,1982年版。
⑦《李霁野文集》第九卷,第681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⑧《安徽省志 人物志 》,第781页,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9年版。
⑨《安徽文史资料 第36辑 往事漫录 》,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83页。
⑩ 《李霁野文集补遗 上 》 ,第2页,上海鲁迅纪念馆编, 2014版。
○11○13《李霁野文集》 第2卷,第447页,452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2《清代硃卷集成(360) 》 (顾廷龙编,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记载,孟振先出生日期为“咸丰辛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农历为一八六一年。孟振先“年五十六卒”,其去世时间为一九一六年,也就是明强小学正式创立的第二年。这与李霁野的回忆比较吻合。
○14《台静农全集 白沙草 龙坡草》,第24页,海燕出版社2015年版。
○15 《文史资料选编 (第三辑)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79版。
○16载《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2期。
○17○18《李霁野文集》 第2卷,第467页,439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9《李霁野文集 第9卷 书信 生平简表 主要著译发表年表 》,第207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0载《文史资料选编 (第三辑)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79)。
○21 ○22 ○23○24《李霁野文集》 第2卷,第485页,第733页, 第485页,第484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5《李霁野文集》 第1卷,第37—38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6 《台静农全集 台静农往来书信》,第79页,海燕出版社2015年版。
原载《鲁迅研究月刊》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