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魅力围屋

更新时间:2016-08-24 来源:本站原创

    □杨立谦

    屋,是一种文化符号。围屋,是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
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源头。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中最具权威解释的符号。
在历史发展的轨迹中铭刻着文化年轮。在客家民系形成的过程中,数次大迁徙已被信史记载。
    时光回溯到1700年前,有一群从北方长途跋涉的脚步在这儿止住,脚步的主人从此在这里安居乐业,他们就是我国客家的先民,为躲避中原的战乱,命运之神又让他们选择了扎根始兴。
    推开厚重的历史之门,仿佛又听见客家先民迁徙的足音。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避战乱,客家先民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离开了中原故土,走上了艰难而不可预知的南迁之路。回望曲曲折折的南迁路,有一个城市不能不说,那就是始兴。始兴是客家人的发祥地、中转站、主要聚居地和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
    在这片21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700多年的历史孕育了一座韵致清幽的古城,见证了一段风雷激荡的峥嵘岁月,成就了一脉色彩斑斓的客家文化,造化了一派峻伟灵秀的自然风光。
    从此,在始兴这片土地上,勤劳勇敢的客家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耕读传家,用客家人独有的文化方式,熏陶和哺育着新一代客家儿女茁壮成长。
“客家”原是当地土著居民对客居外来户的称呼。在演变、流转、碰撞、融合中,客家逐渐与这里的原住居民一道,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从此,在中国汉民族的谱系中,多了一个优秀的民系——客家,并从这里出发,衍播世界、影响五洲。
    一代代客家人,在始兴这片热土上开拓耕耘,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客家文化。这里有被学术界称为中原唐宋时期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方言,有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和“建筑教科书”的上千座客家围屋。
    在始兴的青山绿水间,最醒目又最有沧桑感的人文景观,应该是那些被称作围屋的客家民居。客家围屋与那些散落在山岭间、坐落在江河边,有着黑瓦白墙、有着翠绿丛竹相伴的普通农舍相比,不仅样式和格局多种多样,而且都具有高大、严实、坚固与厚重的特点。面对那些早已与始兴山水既融为一体,又仍然在静默中舒展着自我个性的围屋,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绵延不绝的气象,也深深体味到它们于无声无息中释放出的沉郁、绵长的历史感。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始兴的客家围屋,或许应该是凝重深沉而不失温情,坚实厚重又深藏灵秀的交响曲,或许是与当地山水环境和谐相融,又张扬着中原文化气韵的思乡曲。毫无疑问的是,围屋是客居者祈求安定生活心态的真实外化。
    走进始兴,就能感受到客家原乡律动的心跳。客家文化在此积淀生根,发展成绵延不息的繁荣大树。中华民族曾经迁徙奔波的岁月,那些曾经经受过的磨砺史诗,都在这里一一映现,铭刻成无法忘却的记忆。
    走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岭南第一大围”——满堂客家大围,或流连在鹅卵石铺就的路上,穿行在迷宫一样的走廊中,或俯视那口沉静清亮的老井,仰看祠前高大端穆的大门,都可以把一颗原本充满好奇的心,带进一个久远的岁月里,带进一个客家人生活的情境中。仿佛自己正走入一个结构严谨、秩序井然又礼数周到的大家族里做客,心里不仅为一个家族曾有的人丁兴旺景象而欣喜,也被那浓浓的生活气息所温暖。
    在千百年的岁月中,耸立在始兴土地上的无数客家围屋,用自己坚固、严密的身躯,给了一个个远离故乡的家族以安全生活的空间,延续血脉香火的环境。因为有了这样的围屋,一个个漂泊不定的生命才得到安顿,一个个原本动荡不安的心灵,才有了皈依的温暖家园。“客居千年不是客”,因为有了这样的围屋,一代代客家后人在走出始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时,才会深情地把这里当成自己的故乡,虔诚地将赣南当作自己人生的基点。
    徜徉在夕阳下的古巷,我仿佛看见了时间的面容,听到了时间的声音。鞋跟叩击着青石板,笃……笃……笃……清脆而单调,古朴典雅的古巷越发寂静、悠长和深邃,重叠着先人的脚印,一串串历史的足音,一幅幅历史的画卷,一份历史的眷恋从幽幽的青苔、从冷冷的青石板上传递过来,每一砖一石、每一根梁枋、每一幅图画,都经历了多少风雨的冲刷岁月的剥蚀,见证了多少的故土家园,恩义情深,悲欢离合。在这一砖一石里,凝聚了多少人的努力和艰辛,智慧和心血,执着和信念。抚摸着沁凉的青砖,就像抚摸着一个个的日子,历史就在这每一砖一石的静默里,就在脚步的来来去去、重重叠叠之间,就在门前青石板上慵懒打盹的间隙慢慢地凝固、消逝……
    站在城堡一样的“满堂客家大围”前,面对那两扇沉重的围门,突然间便可以感触到,曾经在客居者的内心深处,有着远离故乡后长久无法消除的孤独感,那种漂泊他乡的深深不安。客居在安定的始兴山水之间,而那种对动荡与战乱的隐痛,一直成为他们世代不完的警示。
    始兴的围屋,是融于青山碧水间的人文景观,更是长久温暖客家人的心灵家园。一座围屋,其实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客家围屋建筑的初衷,正是“聚族于此”!
    余晖中,我依稀看见一个个老人坐在青石板上懒洋洋地晒着太阳,在日影里冥想;或是茶余饭后,妯娌婆媳,家长里短。一面面高耸的锅耳山墙,一座座恢宏的锅耳楼,延续着村子和围屋的历史和传奇。
    坐落在始兴山间和村庄的每一座客家围屋都像一本厚厚的线装古书,静静地舒展在粤北的蓝天白云下、青山碧水间,展示着一个又一个沧桑的历史文化、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传奇故事。
    走进围屋,犹如走进一段定格在历史岁月的记忆,走进客家人渴望国泰民安以及崇尚团结、互助、和谐的心灵之窗,让我若有所思,让我有所寄托,让我心境澄明。在我眼中,这些历经百年沧桑的围屋,就像是一位年华已逝的老妪,独坐沉沉暮霭之中,不动声色地审视着人世间的风云变迁,平和而落寞,但这沉默又给人一种穿透历史的含蓄与深沉,让人心头陡生一种敬畏之意。
    走进始兴,聆听始兴,就是在聆听一部浩瀚的史书,在历史的足音中,我们领略到始兴大地的壮丽之美和客家儿女的博大胸怀。